导学案让学生“动”起来阅读教学才更有效

2015-07-17 00:46:06孙东霞
课程教育研究·下 2015年3期
关键词:案例师生教师

孙东霞

【摘要】传统语文阅读教学的模式,教师包揽课堂、唾沫飞溅一讲到底、而现在,花样百出,活动纷繁,学生应接不暇。然而教学效果怎样?甚微!如何驱除课堂的死气,改变表象的异常活跃的现状。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深入研究理论并做了大量实践,针对此现状,阐述了对“动”的认识——“动”,是做——是在劳力上劳心 是社会实践活动 是蕴含了心思(心灵思维)的脑力和体力(动口、动手)总和的活动以及让学生在课堂上如何“动”——个案教学、任务驱动,师生互动,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从做中学,使目标更加落实,会使阅读教学更有效。

【关键词】“ 动”的好处 个案教学 任务驱动 师生互动 课例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3-0088-04

一、让学生“动”起来。

1.对“动”的再思考

(1)杜威的“从做中学”“从活动中学”。

作为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创始者,杜威写了大量的教育著作。杜威主张,“从做中学”“从活动中学”。“做”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杜威的教育思想是以实用主义哲学为基础的,杜威认为人们应当 “从做事里面求学问” 他还强调指出 “人们最初的知识” 最能令人永久不忘的知识是怎样的知识。“一切教育都是通过个人参与人类的社会意识而进行的。”“准备使儿童适应未来生活,那意思便是要是他能管理自己,要训练他能充分和随时运用他全部的能量;他的眼、耳和手都成为随时听命令的工具,他的判断力能理解他必须在其中起作用的周围情况,他的动作能力被训练能达到经济和有效地进行活动的程度。”“不通过各种生活形式或者不通过那些本身就值得生活的生活形式来实现教育,对于真正的现实总是贫乏的代替物,结果形成呆板而死气沉沉。”“儿童所以必须做这些事情,是为了他将来要做某些别的事情;这些事情只是预备而已。”“学校科目相互联系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学,不是文学,不是历史,不是地理,而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在行动中具有实效的人格被培育出来并通过行动得到检验。”“正是通过我们在这个世界中的活动并同它接触,我们才能认识世界的真义和判断它的价值。”“奴隶之所以为奴隶,乃是他的行为,不是代表自己的思想。我们今天的社会问题,要比柏拉图时代更迫切,因此做事的方法、目的与理解,必须存在于做事的人自己的意识当中,使他的活动对他自己应当是有意义的。”“在传统的课堂里,很少有给儿童进行活动的余地。”“如果愿望等于事实,乞丐也早就发财了。因为愿望不代替实际,因为真要满足一种冲动或兴趣,意味着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实现,而努力则会有克服困难,熟悉材料,运用创造力、耐心、坚持和机智意义,它必然包含着训练——有条不紊地进行工作的能力——以及要有知识。”“我们大家最常犯的错误,恐怕就是忘记学习是应付种种现实情况的一种不可缺少的事。”“观念是通过行动检验的。“因此推论所得的结论,需要双重检验;第一,构成观念或暗示的解答过程,常需与观察的现实情境相核对;第二观念形成后,通过外表或想象的行动去检验。行动的结果,证实、修改或驳斥这个观念。”每个经验都包含着行动或尝试和所经受的结果之间的连接。”

(2)苏霍姆林斯基所认识的“动”。

“既然思想存在于劳动之中,人就要靠劳动而生存。”“有些教师经常抱怨说,儿童在上课时调皮,做小动作……这些话总是我觉得困惑莫解。如果你们,亲爱的同事们,能够认真地思考一番,怎样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都在进行脑力劳动,那么上述的情况是绝不会发生的!”“教师应当努力达到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使知识在运用中得到发展。”“一定要设法让他独立思考,促使他(要做的耐心、机智)在每节课上,在脑力劳动中取得哪怕一点点进步也好。”“思考的意思是什么呢?就是学生对所感知的东西要想一想,检查一下他理解的是否正确,并且尝试把所获得的知识运用于实践。”“你要把自己的学生从书本和思考引导到活动,再由活动引导到思维和词。”“我通过几百个事例而深信,凡是着迷于一件有趣的劳动,在劳动中不断揭示出各种关系和相互联系的学生,他的思想就不可能是混乱的,言语也不可能是迟钝的,因为学生不仅在劳动,而且在思考,在推断各种因果关系,在规划未来的工作。”“有经验的教师们在准备这些学科的教学时,都要周密的考虑:以什么方式,通过何种劳动,才能揭示出本门学科中学生的思维建筑在上面的那些关系和相互联系。”“那么你就应当吸引他们参加富有思想内容的劳动,把知识体系的关系和相互联系在劳动中体现出来。请你记住:劳动不仅是一些实际技能和技巧,而首先是一种智力发展,是一种思维和言语素养。”“怎样才能使儿童学会流利地、有理解地阅读,使他能够既用视力又用思想快速的感知一组在意思上连贯起来的词呢?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有一系列练习。”“教会儿童利用自由支配的时间,不是靠口头解释(年龄小的孩子还不懂这些解释),而是要靠组织活动,靠示范,靠集体劳动。”“让每个学生都有喜欢做的事。”“在有经验的教师的教育实验中,最困难、最复杂的问题,正是如何使最差的学生也能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并体验到思考劳动者的自豪感。”“我们的观察证实了儿童智力发展的一条很重要的规律:儿童在课堂上要掌握的抽象真理和概括越多,这种脑力劳动越紧张,那么儿童就应当越经常的到知识的最初源泉——自然界里去,周围世界和画面就应当越鲜明地印入他的意识里去。”“为了激发和发展学生的才能,最有效的办法是依靠他们的独立性来组织劳动。”“我把学生在10年内应当掌握的最重要的技能和技巧按一个竖式排列出来,其结果如下:第一会观察周围世界的现象。第二会思考——即会类比、比较、对比,找出不懂的东西;能提出疑问。第三会表达关于自己所见、所观察、所做、所想的事情的思想。第四能流畅的、有表情的、有理解地阅读。第五能流利的、足够迅速地和正确地书写。第六能区分出所读的东西的逻辑上完整的各部分,找出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性。第七能找到有关所要了解的问题的书。第八能在书中找到有关问题的材料。第九能在阅读过程中读所读的东西进行初步的逻辑分析。第十能听教师的讲解并能同时把教师讲述的内容简要的记录下来。第十一能阅读课文并能同时听懂教师关于如何理解课文和各个逻辑组成部分的指示。第十二会写作文——即能把自己在周围所看到、观察到的事物叙述清楚。”

(3)魏书生《好学生好学法》中的“动”。

魏书生曾说过:“我觉得,教育的责任,固然要教给学生真理,但更重要的,还是要培养学生发现真理的能力,要教给学生知识,跟要培养学生自己学习知识的能力。”

(4)陶行知理论中的“动”。

陶行知曾说,“在爱迪生时代,美国学校先生也是非常的顽固,因为爱迪生喜欢玩化学药品,不到三个月就把他开除!幸而他有一位贤明的母亲,了解他,把家里的地下室让给他做实验。爱迪生得了母亲的了解,才一步步的把自己造成发明之王。那是美国的小学的先生不免也阻碍学生的创造力。我们希望保育员或先生跟爱迪生的母亲学,让孩子有动手的机会。”

“所以生自得自动,必先有教学生学的先生。”“现在我们专讲‘学和‘做二个字,要一面学,一面‘做。”“教学做合一是: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做。比如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就要在田力学,也就要在田里教。”“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富兰克林放了风筝才知道电气可以由一根线从天空引到地下。瓦特烧水,看见蒸汽推动壶盖便知道蒸汽也能推动机器。加利里翁在比萨斜塔上将轻重不同的球落下,便知道不同轻重之球是同时落地的。在这些科学发明上,我们可以看得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墨辩提出三种知识:一是亲知,二是闻知,三是说知。亲知是亲身得来的,就是从‘行中得来的。”“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做;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教,学也不成学。”“单纯的劳力,只是蛮干,不能算做;单纯的劳心,只是空想,也不能算做;真正的做只是在劳力上劳心。”“做必须用器官。做什么事便用什么器官。耳目口鼻四肢百体都是要活用的。……中国教育有一个误解是以为:用嘴讲便是教,用耳听便是学,用手干便是做……我主张教学做是一件事的三个方面:对事说是做,对自己之进步是学对别人的影响说是教。”“做不但要用身上的器官,并且要用身外的工具。我们的主张是:做什么事便用什么工具。望远镜、显微镜、锄头、斧头、笔杆、枪杆、书本子都是工具,也都是要活用的。中国教育的第二个普遍的误解,便是一提到教育就联想到笔杆和书本,以为教育便是读书、写字,除了读书、写字之外,便不是教育。”“科学家的发明、哲学家的理论、宗教家的教义都是从‘做上得来的吗?牛顿看见一个苹果落下便发了一问:‘为什么苹果不向上飞呢?从苹果下坠推到一切,于是想出万有引力的理论以解释这些现象。牛顿看见苹果下坠,便是用眼做;他从苹果下坠,推到一切以至想出万有引力的理论,乃是用脑做了。”“‘做是在劳力上劳心。因此,‘做含有下列三种特征:(一)行动(二)思想(三)新价值产生。”“做是发明,是创造,是实验,是建设,是生产,是破坏,是奋斗,是探寻出路。”“中国现在的教育是关门来干的,只有思想,没有行动的。教员们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学生们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所以那种教育是死的教育,不是行动的教育。……例如爱迪生发明电灯,不是从前的人告诉他的,是玩把戏而偶然发现的。小孩子不敢碰洋灯泡,是他弄火烫痛的经验;至于妈妈告诉他火是烫人的,不过是小孩格外清楚一些。所以要有知识,是要从行动中去求来,不行动而求得的知识,是靠不住的。”“育才二十三常能:会当书记、会说国语、会参加开会、会应对进退、会做小先生、会管账目、会管图书、会查字典、会烧饭菜、会洗补衣服、会种园、会布置、会修理、会游泳、会急救、会唱歌会开汽车会打字、会速记、会接电、会担任翻译、会临时讲演、会领导工作。”“ 生活即教育。”

(5)笔者对“动”的领会。

“动”,是做——是在劳力上劳心;是社会实践活动;是蕴含了心思(心灵思维)的脑力和体力(动口、动手)总和的活动。

2.让学生“动”起来的好处

与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相比,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及学习的收获完全发生了改变,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然后做巩固的练习,而是面对真实的问题,接受真正的任务,主动的解析问题并构思完成任务的方法。

3.让学生“动”起来的策略

学生动起来需要一定的环境和条件,教师可以从下面三方面着手,创设一个让学生动起来的课堂。

(1)个案教学

个案教学又称案例教学,是指教师通过呈现一个具体、真实的素材,引导学生对此进行分析,帮助学生从中获取知识、发现原理、掌握方法、提高能力。军事上将案例称之为“战例”,只曾经发生的可以做参考的战争、战役或战斗实例;医学上将案例称之为“病例”,指医疗工作者对诊疗过的病例的真实记录。案例教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真实的情境,学习和实践被整合在一起,学生有机会行动起来并且“做中学”,这既是获得知识的过程,也是各种思维包括理解、比较、分析、综合、评价、反思、创造等被充分。这样的案例教学对学生来说多么有价值,最珍贵的地方在于这样的教学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和高期望。学生不是一个空空的容器等着教师把知识倒进去,学生可以应用更有价值、更有尊严的方式学习;面对真实的问题,接受真正的任务,他们可以焕发想象力,表现出创造性。这样的教学也使得学生把当前的学习与他们未来的人生联系起来,真正实现了让学生“做中学”,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并将这些知识整合起来,在这个过程中获得的能力与思想方法完全迁移到他们未来的人生中。

因此,案例教学不是一种“可选”的方法,而应是教学的基本模式和必然选择。日常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教学时间、灵活设计、应用小一些的案例,需要注意的是,要把握住案例教学的核心——将学习置于真实的情境和真正的问题中。

高水平的案例教学的实施受到三个方面因素制约:第一、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理解。第二、案例的质量。丰富、恰当的案例无疑是案例教学的关键。优质案例具有如下特征:①案例与教学目标紧密关联,案例素材能够满足实现教学目标的要求,典型、精炼,避免与教学目标无关内容的干扰。②案例契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同时又不会过于复杂或艰深。③案例真实自然,符合学生的兴趣特点,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获得教学案例的途径很多,如专门的参考资料、书籍、网络、影视、日常生活和工作轶事等,但好案例仍是“可遇不可求”。第三、教师对教学过程的把握。

(2)任务驱动

所谓任务驱动,是指让学生在真实、有意义的任务情境中,通过完成任务来学习知识、获得技能、形成能力、内化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或多个具体任务,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围绕如何完成某个具体任务而开展教学活动。一个任务由诸多教学内容组合在一起,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既是学习知识内容的过程,也是综合应用知识的过程。

我们应该避免那种一翻参考、辅导书就能得出答案的问题。这一点也十分考查教师的教学创新能力,教师对于教学应该有自己的思考,而不是学生、教师都集体跟着。任务驱动的最核心价值在于真实,学生基于完成任务所获得的知识和能力能够直接迁移到未来工作和生活中。

任务驱动教学中的任务是关键。任务必须包含有价值的问题,而这个问题与教学目标密切相关。杜威强调,教学中的活动必须包含主动的理智活动,活动是一种手段,通过活动发展智力才是目的。因此,教学中的任务不是让学生干活儿,而是让学生面对真实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已有的知识,或者要学习新的知识,或者要将多个知识整合起来。提取、获得、整合知识的过程需要学生多方面的思考,对学生多方面、多层次的思维能力均有促进,完成任务会获得知识和智慧的双重增长。与讲授式的教学相比,任务驱动的教学难度不是变小而是变大了,需要更加仔细的设计和丰富的经验才能很好地把握教学进程。

(3)师生互动

打破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关键是要给学生动起来的机会。《基础教育课程纲要》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为什么纲要强调师生互动,为什么这是让学生动起来的条件?教师不是课标的和教材的传声筒,教师有自己的文化背景、人生经历和情感体验,这些事驱动教学、让学生动起来的重要资源。一旦形成良性循环,就会在教师和学生之间激起更广泛、更深入的讨论,学生能被调动起来并最终会有更大的感动收获。

“产婆术”,即苏格拉底方法,是极为典型的以言语为主要载体的师生互动。苏格拉的方法包括诘问(不断提出问题使对方陷入矛盾之中),助产(启发、引导学生,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结论),归纳和定义(使学生逐步掌握明确的定义和概念)等步骤。苏格拉底的“产婆术”集中体现了师生互动的价值。学生被充分调动起来,在师生互动的基础上生成了大量有价值的教学内容,这些是教师备课时无法预料的,互动创造了教学资源,丰富了学生和教师的收获。通过师生互动,教师真正了解了学生的所思所想,认识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特点,澄清了学生存在的问题、遇到困难,在此基础上,教师有针对性地呈现教学内容和把握教学进度。在师生互动中教师缓缓地、平和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念,绝不硬性的灌输给学生,这充分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从而创设了一个平等、融洽的教学氛围。以言语为载体的师生互动是教学中最常见、最重要的互动形式。

把握好生成性内容就是要抓住两个方面。首先,教师一定要给学生自由表达的机会,学生能够、愿意说出自己的所思所想,这是学生动起来的表现,也是教学不断生成新内容的基础。其次,对于生成性内容教师要足够敏感,能够及时抓住有价值的生成性内容并有效地整合在教学中。教师要优化与学生互动的技巧,包括倾听、总结、澄清、诘问、追问、点拨、引导学生讨论等,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发现应用这些方法的最佳模式。

4.让学生动起来的误区

(1)将案例简单放在教学中。

案例教学不是将案例简单放在教学中就可以了。

(2)教师对任务驱动的教学可能存在三种误解。①任务=练习。练习的本质是熟练而不是解决问题,这失去了任务驱动的核心价值。②任务=讨论。教师把任务布置给学生,让学生“讨论如何做”,这种“以说代做”的做法与任务驱动教学。③任务=不讲授。有些教师认为任务给你了,你就做去吧,和“我”没关系,这实际上放弃了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指导的责任。

(3)互动中的“互”是相互、交互的意思,师生互动意味着师生相互激发、相互触动。如果教师和主持人一样,表面看起来在与学生进行言语互动,但一切互动的内容预先设计好的,这样的互动将会非常肤浅,无法体现互动最核心的价值,这与教师按照预先设计的教案进行单向讲授没有什么区别。换句话说,正是发掘、利用了师生互动中的生成性信息,教学过程才不断有新的内容产生,师生互动才能逐步深入,形成真正的交流,学生才能真正被调动起来,这是师生互动最有魅力、最有价值的成分。

二、三个让学生“动”起来的课例

1.课例一《念奴娇赤壁怀古》,利用“案例教学”,让学生动起来。

个案教学不是将案例简单放在教学中就可以了。一位教师在讲授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先是播放了电视剧《三国演义》的片头画面,接着播放了该词的配乐朗诵,正当听课的师生们拭目以待时,之后的教学却变成了传统的将授课。这样的案例与教学“油水分离”,算不上案例教学。

我教学这首词时,把上面的教学设计补充成这样:学生探究:①赤壁之战是怎么回事?②你最钦佩的赤壁人物是谁?你想成为他吗?为什么?③如果,今天重游此地,对这一战争你要抒发怎样的感想?你会选取哪些形象来表达这种感受?④从这首词归纳一下咏史怀古诗与咏物言志诗、山水田园诗不同在哪里?探究此词。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为什么做如此选择?⑤词中表达了苏轼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样案例呈现给学生的只是一个“引子”,让学生通过这个“引子”去主动思考、积极探索咏史怀古诗的特色,应该怎样读咏史怀古诗。而不是教师直接灌输给学生咏史怀古诗的知识。

2.课例二《梦游天姥吟留别》,利用“任务驱动”,让学生动起来。

审美大师朱光潜指出:“人生来好动,好发展,好创造。能动,能发展,能创造,便是顺从自然,便能享受快乐,不动,不发展,不创造,便是摧残生机,便不免感觉烦恼。”瑞士心理学学家皮亚杰认为,“个体的发展实际就是练习、经验、对环境的作用的意义上的大量活动的产物”。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从做中学”是教育的基本原则,教学过程应该就是“做”的过程。儿童生来就有一种要做事和要工作的愿望,对活动具有强烈的兴趣,对此要给予特别的重视。“从做中学”也就是“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它是把学校里知识的获得与生活中的活动联系了起来。

审美大师朱光潜、瑞士心理学学家皮亚杰、美国教育家杜威三位大师对教育教学有一个共同的期许——让学生“动起来”。

这点对我影响很深,我在上《梦游天姥吟留别》这课时进行了验证,尝到了通过任务驱动让学生“动起来”的甜头。

在上《梦游天姥吟留别》这课时,我对我教的两个班在同一环节有意识地进行了两个不同的设计。先上课的321班设计为“当堂收集李白的诗,然后在小组中进行交流”。后上课的322班设计为当堂完成任务:学生课前收集李白的诗——小组成员课上交流——设计本组“组标”(要求:①跟李白有关,②体现浪漫特色,③凸显小组的个性特点。)——课堂上展示(由组员推荐介绍的人)成果。

结果321班课堂呈现的情况和所料一样,有的学生很淡然的搜集资料,有的学生手忙脚乱东翻西找,最终收集的诗数量有限……当然所与《梦游天姥吟留别》进行比较,归纳出了李白诗的风格特色——浪漫、夸张、想象;豪放飘逸,但此刻的课堂总是很平静,缺了点什么。下课后,我与学生交流这个环节的学习效果,学生说:活动得少,交流的诗也不多,就那么。322班开始这个环节了,“小组成员课上交流”,每个组员都拿出自己精心准备的手抄搞,工整优美的字迹、精心的版面设计(或上、或下、或中独特的小设计),每个人争着在组中展示自己的成果,然后公平选出本组的优胜作品(收集数量多,书写最优美的)。我心里暗暗点头,效果不错,学生“动”起来了。下面是各小组成员共同设计“组标”,学生间有互相商量的,有指点的,有拿着笔写的,有拿着笔画的……所有小组成员可用两个词概括——投入、专注。孩子们的投入,感动着我,我窃喜,成功了!最后一个程序是小组展示,孩子们通过抓阄排好顺序,由于时间关系每组只有三分钟时间来介绍。先上的同学有些局促,但前三组都顺利地完成任务。轮到下一组来介绍,可没人上来展示,由于时间关系我只好让下一组先上了。我走到这组成员中,这组成员比其他组少了一人,他们坐的位置都在全班的后排,平时很少跟其他同学交流,都属于比较内向的那种。而他们设计的“组标”却很出色,一只摊开的大手掌,每个指头上是个小人、写着每个成员的名字……我鼓励一个纯黑色运动服,娃娃脸、胖男生叫薛凯文的学生上台,因为平时检查他背诵时,他每课都能按时背下来,而且音色很好……经过我再三鼓励,同学的鼓掌,他上台了,开始介绍,超稳健,有条有理……教室一片寂静……最后,他将拳头一握,摆了个造型,就在我还惊诧的瞬间,教室里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我兴奋,我的学生薛凯文很有主持人“杜海涛”的范儿!我“狠狠地”夸奖了他,但也说他不该太自谦,要“该出手时就出手”,他腼腆的笑了,说:“下次不了。一定主动发言”这节课效果超出了预期的效果。

课,原来可以这样上!学生可以这样”动”。 在“动”中,学生轻松地就学到了知识。学生们分享、交流学习成果促使学生在实践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思考和评价一个诗人应该从多角度观察,多层次评价,这比教师罗列、总结课不上的李白的知识、背景资料要更有价值。与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相比,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及学习的收获完全发生了改变,学生不再是被动得接受知识,然后做巩固的练习,而是面对真实的问题,接受真正的任务,主动的解析问题并构思完成任务的方法。这次活动让我认识到我的学生的更可爱之处。这堂课后,我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更加融洽了,我上课时,学生的笑声多了,他们回答问题也变得积极了,因此我的心情也变得愉快了,不再像以前一样,经常埋怨学生的基础差,抱怨我们的努力没有回报。通过这次活动,我认识到作为老师,我们一定要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 为学生创造宽松、和谐的气氛,尊重他们,信任他们,积极鼓励他们大胆的尝试,通过任务驱动 让学生“动起来”。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有兴趣学,愿意学,并且能自主的尝试,真正“动起来”才能使他们成为一个真正具有独立见解,善于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人。

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充满蓬勃生气。

3.课例三《陈情表》,利用“问题互动”,让学生动起来。

我设计的问题是:1、李密陈情成功了吗?比较节选文本与原文本《晋书·李密传》的不同是什么?2.李密陈情成功的原因是什么?从下面的文字中找两个字是什么?3.文章哪些方面表现了这两个方面?4.绘图、填图:第一、让学生思考,怎样绘制李密陈情图?呈现另一位同学的未完成的图,问学生怎样把它补充完整?第二、给出原来的完整图的设计,让学生比较哪一个好?5.“真与诚”,对于作文有什么意义?有哪些名人名言?请大家根据文章的句子提炼格言作为自勉孝顺,有哪些?6.李密要“辞不就职”,这些理由是否充足,晋武帝会不会成全李密孝亲?7.李密陈情成功的主要原因究竟是什么?8、解读第三段作者是怎样明理的?第一、朗读法,读第三段。第二、作者是怎样明理的?李密虽然明言自己陷入了忠孝难以两全的狼狈境地,而暗中却置武帝于两难选择之中。大家能看出来吗?作者为什么要强调“以孝治天下”的治国之道?9.学生自己找话题,例如:不穿校服好,如何仿第三段说理?

通过问题互动,师生之间思维深入碰撞,很好的驱动了教学。基于问题的师生互动也是驱动教学的良机。学习前,教师可以通过问题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中,教师可通过问题驱动学生学习;学习后,教师可通过提问检验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掌握程度。因此,教师通过提问,了解了学生学习状态,进而可以实时、动态地调整教学进度和教学难度。比直接讲文章要好。

要把“为谁教”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胸中有术、手中有法、左右逢源。导学案中要设计引起师生思维深入碰撞性的问题来驱动阅读教学!让学生“动起来”,“让每个学生都有喜欢做的事”让课堂充满蓬勃生气。

参考文献:

[1]赵祥麟,王承续编译.《杜威教育名篇》.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7.

[2]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编译.《给教师的建议》.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6(2013:4重印).

[3]《魏书生教育作品集-好学生 好学法》魏书生. 《好学生 好学法》.南京:译林出版社2013:6.

[4]《陶行知名篇精选:教师版》方明编.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6:5(2013:9重印).

[5] 赵希斌《魅力课堂高效与有趣的教学》赵希斌著.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6] 段沫 .《基于要求分析的任务型教学研究》博士学位论文. 华东师范大学.2010.

猜你喜欢
案例师生教师
最美教师
快乐语文(2021年27期)2021-11-24 01:29:04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甘肃教育(2021年12期)2021-11-02 06:30:00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少先队活动(2021年2期)2021-03-29 05:40:48
教师如何说课
甘肃教育(2020年22期)2020-04-13 08:11:16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中国公路(2017年7期)2017-07-24 13:56:38
麻辣师生
一个模拟案例引发的多重思考
中国卫生(2015年4期)2015-11-08 11:16:06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中国火炬(2014年8期)2014-07-24 14:3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