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政国
摘 要:在世界佛教艺术史上,恐怕没有哪几个民族像我们中华民族一样,几千年以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把自己的神圣信仰和人生理想都融刻在这里的每一座山崖,每一块巨石和和每一块青铜石器上。无论我们用什么办法都无法确切地统计,那些雕刻和供奉在山上、湖旁、路边、村落中、寺院内的佛像究竟有多少。面对着祖国山河大地中难以计数的大大小小的佛教造像,我们更多地是惊叹,我们想知道是一种什么样的伟大力量感召着,那些留下或者没有留下姓名的无数的艺术家,这样千百年来默默无闻地,拿着刻刀,一凿一锤地雕刻着他们心目中崇拜的佛菩萨的美好形象,从古至今,从未间断,以致形成了我们祖国大地最独特的人文景观,古朴雄浑、庄严优美的佛教造像艺术。
关键词:佛教造像;雕塑;神韵;技艺
1 佛教造像的内涵及其类型
造像是我国古代宗教雕塑艺术特有的一个种类,一般是指佛教或道教单独的雕塑作品。我国的佛教造像是在佛教的传入之后才出现的,大约在东汉时已经出现,在南北朝时处于兴盛。佛像材料有铁铜、泥石、木材、玉石等,其中圆雕为主要的雕刻方法,也有高浮雕和浅浮雕。除单体造像之外,还有石窟等,这些造像,造型优美,技艺高超,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造像一般分为四类:一是佛像。佛像分为小乘和大乘佛像,小乘佛教认为只有释迦牟尼才是佛。大乘佛教则认为有无数的佛,每个佛又可以有许多化身。我国佛教造像北朝以来以释迦牟尼,阿弥陀佛,四方佛,七佛,千佛像为主,在隋唐以后又增加了东方药师佛、七佛药师像、炽盛光佛等;二是菩萨,即尚未成道的佛。主要有文殊、普贤、观音、大势至等菩萨;三是佛的弟子和罗汉像。是常见的是塑在释迦牟尼两侧的迦叶和阿难;四是八部护法像,即佛教中八种护法神怪,如各种天王、伎乐天等。另外,还常出现供养人的形象,即那些出资雕造佛者的形象,其有僧侣和世俗人。
2 佛教造像的发展演变
佛教造像随着佛教的流变以及社会风尚,观念的变化而呈现出不同的历史风貌造像,因为佛教从印度传入不久,仍受着印度艺术的深刻影响,其佛造造像的面容为高鼻通额,薄唇卷发,呈印度人的形象,其服饰为薄衣贴体,或身着通肩大衣,盖在两肩,且随着身的起伏形成若干平行弧线,领口处的披巾自胸前披问肩后;或身着偏祖右肩式服饰,即衣服从左肩斜披而下,裸露右胸和右肩,这些都是印度犍陀罗艺术的特征。这一时期的造像,在雕凿上粗放豪迈,刻工刚劲有力。
北魏中期和晚期,佛教造像已经表现出明显的中国化。其面庞一般显得瘦削清秀,表情自然活泼,那“秀骨清相”中透露出中国魏晋以来士大夫的审美情趣。衣服出由袈裟式的偏衫发展为方领下垂、宽衣博带式的外衣,成了衣袂飘杨的“冕服式”中国长袍。此时佛教造像开始从生活中汲取营养,而适应社会的审美要求和伦理观念,逐渐形成了中国独特的造像艺术。例如菩萨造像突破了印度佛教“洁身无性”的造像原则,创造出各式端庄秀丽的女身菩萨像,并披上了汉族妇女流行的披帛。
隋唐时期,我国佛教造像的民族风格越来越浓厚,人格化、世俗化体现得越来越明显,并且把绘画与雕塑艺术结合起来,色彩日趋丰富,技巧更加娴熟,人物刻划相当细致准确。尤其是唐代造像,更加精致完美,绚烂成熟。虽然它们只是重复一些固定的宗教内容,但同一定名的佛或菩萨都不断在现不同的形象。如一尊菩萨石造像,其头戴华饰,身挂飘带,乳房及上腹裸露,面部表情温厚亲和,体躯丰腴光润,极具唐代女性的风瓷。其适度的人体比例,自然的形态则很可能是以当时的真人为范本的。
唐代以后,我国佛教史的发展处于一个新的阶段,金铜、石造像较前减少,木雕、铸铁造像逐渐流行。宋初,禅宗思想的兴起,普遍流行观音、罗汉等像的造型,布袋和尚式的弥勒也开始出现。此时的禅宗佛像,造型上更加摆脱了佛教仪轨的严格限制,特别是观音菩萨等,更是不守一格,出现了许多新样式,并带有成熟的封建文明与哲理气息。元代统治阶级信奉喇嘛教,但对其它宗教信仰采取宽容态度,因而传统的佛教艺术仍得到继承和发展。同时,喇嘛教作为佛教的一类与传统佛教并存,使佛教造像亦有增益。明代,东传的梵式造像已与汉式造像融合一起,佛教造像进一步汉化。清代,梵式造像与汉式造像各领风骚。
3 佛教造像陶瓷雕塑的神韵
佛教造像鉴赏,要从造像的材质、造型、面目、服饰、姿态以及刻工、文字、石刻造像的著录,流传经过等综合考察。
六朝和隋唐时代的石造像,其设计独具匠心,人物比例得当,形象生动活泼,刀法娴熟,做工精细。石佛头作为文物和古代艺术品具有重要的收藏、研究和欣赏价值。北魏及隋唐的佛头真品,制作虽精,但手法简洁明快。神情恬静敦厚,冷峻含蓄,而又具有慈祥的会心式的微笑,其面目的造型是清秀而略丰满;明清佛头造型显得庸俗。鉴赏时石佛头重点观察其刻工及面目、头饰等;另外,石佛头大都是盗寄存割的,其鼻子或其他有棱角之处一般有摔碰遗留的痕迹。铜造像的鉴赏应该注意观察其铜质和锈色。六朝及隋唐的铜造像,其用铜较为纯正。
佛教造像艺术的风格,一般可以分为三个大类:一是属于静态类的善相造像;二是属于忿怒相的造像,主要是护法神系列中的神灵,像护法金刚、大威德金刚、马头金刚、降阎魔尊、不动明王等;三是兼有善怒两种表情的造像,如密集金刚、胜乐金刚、欢喜金刚、时轮金刚等等。在护法神造像中还有怒相和善相,以及兼而有之的造像之分。与护法神造像相比较,佛、菩萨、度母类的造像显得亲切、庄严、妙好,更多地表现了慈祥、优美、宁静的审美情调。作为密宗造像则更多地体现了象征主义的理性成分。如果对这些象征的密宗造像没有准确地理解的话,那么,往往会对密宗艺术产生误解与偏见,从而不得要领,违背佛教密法的本义。
在佛教造像中,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狰狞恐怖、鼓目圆睁的愤怒造像呢?按照佛教的说法,是为了修习者的意念能够迅速地捕捉引起我们人类内心烦恼的邪魔,所以常把这些邪魔描绘成具体可视的形象,供我们反思和修行。在这里,烦恼便是我们内心最大的敌人和邪魔。释迦牟尼佛在解释密乘教法时,用那些狂怒的形象作为激发信徒对烦恼产生憎恶的工具,这种狂暴的憎恶本身恰好就是灭除烦恼邪魔的工具,因而藏传佛教的密宗本尊造像令人恐怖的形貌表情,展现了本尊对烦恼的憎恶之情。理解了密宗的这些象征意义,我们才能较准确地认识和欣赏密宗造像艺术的精髓所在。
佛教的造像大都比较写实,注重刻画不同高僧或是历史人物的形象与性格特征。例如松赞干布的造像都很生动细腻。如唐东杰布,着意刻画他神奇的白发银须和他慈悲济世的悲悯面相。而米拉日巴尊者的造像,除常见的苦修法相外,有的造像还突出他幽默、滑稽的形象特征
4 结语
宗教是一种精神寄托,佛教造像则是这种寄托的物质载体,其在文物艺术品界有着极稳定的地位。尤其是近年来,东方石刻造像在国际文物界日益被看(下转第52页)好,1997年4月,国家文物局颁发了《关于加强田野石刻文物安全工作的紧急通知》,加强石刻文物的保护,为佛教造像陶瓷雕塑的保存提供了法律保障,保存了佛教文化,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发展,促进了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厚实,郭彤.宫体诗与花间词文本生成背景比较解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04.
[2] 刘洪强.“姜维之母”的疏漏——兼谈毛宗岗对嘉靖本《三国演义》中“逻辑错误”的修改[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04.
[3] 陈祥明.注重形式美与提高鉴赏力——中国绘画鉴赏的理论与实践[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