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美国女性文学作品种族性别与身份认同

2015-07-17 04:48王旭琴李娟
科学中国人 2015年12期
关键词:奈尔美国黑人外祖母

王旭琴,李娟,2

1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山西师范大学

浅谈美国女性文学作品种族性别与身份认同

王旭琴1,李娟1,2

1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山西师范大学

身份认同通常包括了自身在社会生活中的定位,还包括了自我认同与他人对自我的认可等。马克思女性主义研究者从不同的阶段定义了一个人的身份,后殖民理论运用了“种族”范畴来深入的了解种族间的文化压迫。本文就针对美国女性文学作品种族性别与身份认同进行分析。

文学作品;女性;身份认同

引言

自人类诞生以来,始终都在追寻我是谁等问题,在现实世界中,无论是个体还是民族,为了今后的发展,都需要了解自身在社会中的地位,明确自身的角色,这正是自我身份认同。“身份”主要是为了明确个体间的差异,“认同”主要是为了完成自我确定以及他人对于自己的承认等。

1.美国黑人女性文学

1.1 女性主义与身份认同

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法虽然无法明确的适用于妇女,但是仍然对于女性主义产生了极大的影响。Ann Ferguson认为,马克思主义在讨论结节差异时,提出了几个尺度,前几个尺度都是基本概念工具的一部分,Ann Ferguson按照基本尺度提出了定义人们阶级身份的阶段,即种族阶级以及性别阶级风。Ann Ferguson认为个人的阶级身份主要依赖于教育形式以及生活方式等,在日常生活中,女性不仅能够通过家庭与社会劳动来看到自身的优势,还可意识到自身的重要性[1]。

1.2 美国黑人女性文学作品

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黑人作家是莫里森,莫里森的小说一直关注着黑人妇女的自我意识,且重视性别与种族压迫下的自我认同等。国外一些评论家从不同的角度对莫里森的作品进行了研究,在《最蓝的眼睛》中,家庭就是黑人女孩身份认同的起点,在《秀拉》中,表明了成年后的黑人女性怎样看待自身与社会。从莫里森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女性身份认同的道路非常艰辛,且较为复杂。

2.种族性别与身份认同——以《秀拉》为例

2.1 童年时代黑人自我意识的觉醒

2.1.1 不做白人眼中的黑人

莫里森发表的《秀拉》中可以看出,小说仍然是从黑人女性的童年出发,但是在《秀拉》中,故事一直持续到了主人公成年后,且思考了童年时期如何对白人文化。作品中有两个主人公,成长经历互为参照,从1919年持续到1927年,讲述了两个主人公的成长经历。两个人经历相似,但是接受的教育不同,因此性格出现了差异,奈尔较为稳重,而秀拉较为冲动。奈尔受到了母亲的影响,母亲是黑人女性的代表,无论走到哪里,都是引人注目的人物。但母亲在面对白人时,本能的流露出的奴性激发了奈尔抗拒的心理,奈尔决定不做白人眼中的黑人,要重新发现自己,认识自己。

2.1.2 实现独立的不同选择

奈尔在放学的途中受到了白人的欺负,但是受到了母亲的影响,奈尔不敢直面白人,职能回避,为了避免冲突,她甚至选择了更远的道路。但是秀拉不同,她不想逃避,而是直接面对。秀拉用刀子划破手指的举动虽然冒险,却颇有效果,白人孩子不敢在来欺负她们,显示出了反抗的意识,但是奈尔的逃避而显示出了无意识的奴性。

2.2 回归家乡的叛逆旅途

2.2.1 否定黑人传统价值观

十年后秀拉学成归来,成为了独立的女性,这与早期外祖母的教育有密切的联系,早期外祖母被丈夫抛弃,不得不选择独立,但是秀拉却是自觉独立的,秀拉认为自己成为怎样的人应当由自己决定,外祖母得知后用《圣经》来告诫秀拉要尊重自己,但秀拉却不以为然。归来的秀拉已经完全背叛了外祖母传统的道德标准,与外祖母的观念相悖,最终将外祖母送入了养老院[2]。

2.2.2 在孤独抗争中毁灭

伤害了亲人与挚友,且秀拉还较为开放,激发了镇上居民的愤怒,几乎成为了全民公敌,在小镇居民看来,秀拉已经成为了“恶”的标准写照。莫里森曾说,在描写善与恶时,并不是从西方观点出发的,黑人民族对于邪恶的反映与其他的民族不同,黑人认为邪恶在世界中具有自己的地位,但是他们并不像根除邪恶,只希望自己不受到邪恶的伤害。在此种思想观念下,秀拉产生的邪恶的变化不仅是震惊,而且有些奇妙,当秀拉在表现出放荡的一面时,小镇居民为了表明自己与秀拉的区别,极力的表现出文明有礼的样子,秀拉的邪恶反而促进了小镇的“善”。莫里森认为,黑人总是逃避,想办法保护自己。这也表明了为什么秀拉的邪恶会给小镇带来好处的原因,正因为秀拉邪恶,才使得周围的黑人居民反思了自己的变化,重新认识了自己,因此秀拉的出现也引导了黑人居民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但这一切的变化却在秀拉死后全部泯灭。从作品中可以看出,秀拉对于黑人的生活状态十分抗拒,因此采用了最为激烈的手段来反抗,似乎引导着居民向善,但在秀拉死后,这一切全部消失,秀拉独特的抗争也走向了灭亡,秀拉脱离了黑人群体,将自己与其他同胞区分开来,因此抗争失败[3]。

3.结束语

综上所述,莫里森的作品表现出了黑人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惑与磨难,从无知到觉醒,最终找回自己的精神家园。在《秀拉》中,秀拉虽然最终没有成功,但是性格却更加饱满,主人公不是被动的适应社会,而是依靠自己的力量来改变现实。这也传达了作者的愿望,希望在黑人民族发展中,能够正确的看待不同种族的文化,走向自由与平等。

[1]刘志芳,王军.美国黑人女性文学中的文化身份与边缘创作研究[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02)22-23.

[2]唐红梅.从特瑞·麦克米兰的创作看美国黑人女性文学在当代的发展[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1,(07):56-57.

[3]王军,高楠.美国黑人女性小说与文化身份批评研究[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01):11-12.

王旭琴(1982-),女,汉,山西柳林人,硕士研究生,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助教,外国文学西方文学;

李娟(1982-),女,汉,山西晋中榆次人,山西师范大学2014级在读硕士研究生,专业:学科教学(英语),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助教,英语教学。

猜你喜欢
奈尔美国黑人外祖母
奈尔宝
20世纪前后美国黑人的真实处境
美国黑人女性文学中的空间建构
THE JAZZ AGE
回忆我的外祖母——坚强独立的女“水客”廖德英
猎犬感冒
菊香依存
乱丢狗粪丢官位
从《宠儿》透视美国黑人女性的悲剧
“明星”外祖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