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光辉
青海师范大学物理系
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任光辉
青海师范大学物理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指导,是我国各族人民价值追求“最大公约数”,成为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强大指引,更是高校加强党的正确领导,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夯实德育建设,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实现改革创新和内涵发展的强大动力。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
党的十八大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问题的重要论述,凝结着对社会主义最基本、最核心、最重要的价值理念,在具体实践中具有广泛的感召力、强大的凝聚力和持久的引导力。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是高校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理论依据和时代课题。
做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概括和集中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半个多世纪的奋斗历程中高度的理论自觉和价值追求。高校要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就必须深刻理解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的重大意义。
凝心聚力的重要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了中华民族几千年优秀的传统文化,体现着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时代精神,承载着全国各族人民积极探索的价值信念和美好愿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青年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们坚守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不断奋进的力量源泉。在改革开放继续深化、市场经济全面发展的宏大背景下,我们只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为强大的精神支撑和信念引领,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才能把当代青年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建设和中华民族复兴的生力军。
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期党对国家、社会、公民应当遵循的价值取向的精要概括,是高校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根本依据。习近平同志明确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高校必须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把立德树人做为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教书育人,以德为先,努力在青年学生的勤学、修德、明辨、笃实方面下实力,筑牢核心价值观这个根基,使青年立志成才报国,练就过硬本领,从而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创新发展的强大动力。高等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关键环节,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改进高校党的建设,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高校只有牢牢把握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积极弘扬社会主义国家的主流意识,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倡导好、培育好、践行好,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贯穿改革发展各方面,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体现在办学理念、教学科研、教育管理和保障服务等各个环节,才能实现高校特色发展、内涵发展和创新发展,彰显高校优秀文化、优良校风、优异水平的生命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完整的体系,高度凝练,高度概括,高瞻远瞩,是我国各族人民价值追求“最大公约数”,具有最广泛、最深刻、最持久的丰富内涵,它由三个基本层面上的12个核心价值理念完整构成。
中华民族复兴的强国梦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高度概括,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国家的重大问题,具有目标指引的价值属性,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充分体现了我们为实现国家富足强盛、人民当家作主、社会文明进步、追求社会状态的核心理念、美好向往和重要标志。反映了民主政治的强大生命力,体现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彰显了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对于高校在理论探索和实践教学中全面把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基本要求,引导广大师生的价值观念和价值追求,为中国梦的实现凝聚巨大能量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公平正义的信念追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层面上的价值取向,指明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社会这一重大问题。这一价值取向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价值追求和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价值理念、制度准则和治国方略。高校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积极引导广大师生讲道德、遵规矩、守法纪的基本素养,营造公平公正的良好环境,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是有效整合社会意识,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社会秩序得以有效维护的重要环节。
公民立德修身的精神家园。“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回答了我们要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为个人实现价值取向提供了重要依据,也是国家和社会层面价值观的重要支撑,具有汇聚人心、凝聚力量、激励奋斗的重要作用。引导广大青年做为中国梦的担当者、见证者和共享者,把个人追求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把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最积极、最活跃、最坚定的群体,是高校教书育人的重要使命。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的研究,丰富了高校的教学资源,为更好的实现教育目标提供了理论依据。积极探索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是当前高校创新发展的时代课题和重大任务。
落实党的教育方针:高校是教书育人的思想道德高地,更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战略阵地,“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培养人”是高校的神圣使命。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是关键。高校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牢牢把握党对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涤荡错误思潮,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党员干部,教育广大师生,理直气壮的宣传马克思主义,有效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中。充分发挥高校的独特优势,组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活动,运用学习讲坛,主题讲座,学术研讨,参观培训等手段,结合重大活动、重大节日、重大政策等有效提高党建活动的参与度和覆盖面,不断提高党员干部和广大师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党建理论的研究水平。
推动高校内涵发展:高校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导,坚持正确办学方向,深化改革创新,夯实“三基”建设,推动制度治党和依法治校有机结合,有效提高党员干部和广大师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切实把党的政治信仰、政治路线、政治主张内化为广大党员干部增强党性修养、提高思想觉悟、陶冶道德情操的自觉行动。要始终保持高校党组织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三个自信”,为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提供坚强的思想、政治和组织保证。要充分发挥党的领导优势和思想政治工作优势,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促进学校资源和激励机制向育人聚焦、向德育汇力。要努力营造广大教师奉献教育事业的良好氛围,全面推进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努力开创高校党的建设工作新局面,不断凝聚高校内涵发展的强大动力。
加强人才素质培养:做为国民教育体系的关键环节,人才培养是高校的主体功能。要坚持党管人才、为党育才的原则,做好人才培养工作,突出教师队伍素质建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师德师风建设全过程,有效探索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指导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要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优化知识结构,丰富实践教学,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学生头脑,通过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三位一体的育人模式,培养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成为德才兼备、爱国奉献的优秀人才。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是维系民族团结和文化认同的精神纽带。高校要注重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和思想,汲取各民族文化的有益成分,挖掘文化资源,把握时代精神,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依托丰富的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和地方文化,认真汲取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有效抵制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和错误思潮的影响。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立足教育理念、培育大学精神、打造精品文化,营造爱国敬业、立德树人的浓厚氛围,有效激发和凝聚广大师生践行核心价值观的正能量,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