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光生等
摘要:猪蓝耳病又称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PRRS),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以怀孕母猪流产、早产、死胎和木乃伊胎等繁殖障碍、呼吸困难、耳朵蓝绀、并发或继发其他传染病为主要特征。2007年,国家农业部发现猪蓝耳病病毒变异株,将其命名为高致病性猪蓝耳病(HPRRSV)。我国已将PRRS列为二类动物疫病,HPRRS列为一类动物疫病。蓝耳病可损害机体免疫系统,从而继发其他疾病,研究该病的诊断及防治措施十分重要。
关键词:猪蓝耳病;诊断;防治
中图分类号: S828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5.13.040
猪蓝耳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高温、高湿季节发病较重。主要通过空气传播、接触感染及精液传播、胎盘传播。病猪可向空气中排毒,如消毒措施不到位,病毒将长期存在猪舍内。气候因素、引进猪只、环境恶化、饲养密度等均可诱发该病。
1 临床症状
1.1 母猪分急慢性两种症状
急性猪感染的主要临床症状有持续高热、心跳亢进(130~160次/分钟)、呼吸困难、咳嗽、粪干带黏液血丝。妊娠母猪怀孕105~112天发生早产或流产,产死胎、木乃伊胎率达20%~25%,产后仔猪发病率高、成活率较低。
慢性猪感染,猪体质较差,且表现出黄疽、消瘦、咳嗽,猪四肢、耳部均出现蓝紫色,从耳肩部开始,逐渐蔓延至全身变色。哺乳期母猪,泌乳逐渐减少,甚至无乳。
1.2 仔猪、架子猪及公猪
仔猪最易感,发病率达100%,表现为呼吸困难、肌肉震颤、后肢麻痹、共济失调、打喷嚏、嗜睡、眼睑苍白水肿。有些耳发紫、躯体末端皮肤发绀,个别猪口鼻痒、摩擦圈舍栏壁。
架子猪的主要临床表现是厌食、沉郁、眼睑肿胀、结膜炎轻度流感症状,体温上升,腹泻和肺炎症状、后期哮喘,双耳背面边缘出现青紫色斑块。
公猪的发病率较低,主要表现为厌食、呼吸急促、精神不振、病程较长,全身蓝紫色,局部水肿,以关节、肩部尤为明显,性欲降低、精子密度低且活力下降。
2 诊断
2.1 临床诊断
体温升高(40℃~42℃);咳嗽、气喘等呼吸道症状;眼结膜炎、眼睑水肿;部分猪后肢无力,不能站立或共济失调;尿液发黄、病初便秘,后期出现腹泻;在病猪耳部、颈部、胸部及股内侧皮肤出现弥散性出血。
2.2 病理变化
病猪皮肤色淡似蜡黄,鼻孔有泡沫,在支气管、气管中均充满泡沫;病猪肺腔充血、淤血、深红色、肺小叶间质增宽,病后期肺多有实变、呈现深肌肉色;剖检可见其肺前叶边缘会有灰色肝变病灶,将其气管切开后,内部有泡沫,且肺门淋巴结肿大,还有部分猪并发渗出性肺炎。
病死猪的主要病变在呼吸系统,间质性肺炎是该病最常见的病变,如继发感染,可出现以下病理变化:淋巴结肿大出血;扁桃体出血、化脓;心包增厚、心包积液;胸腔器官粘连、胸腔积液;脾脏肿大变软,个别变为蓝黑色;肾脏肿大,表面可见出血点;膀胱黏膜有出血点;胃肠弥漫性出血等。早期病变以肺部炎症最为常见,偶尔出现胸腔积液、心包液、肾脏出血点等。中后期以并、继发其他疾病的病理变化为主。
3 防治措施
3.1加强饲养管理
改善饲养环境、加强综合管理是预防该病的基本措施。对生产区采取封闭式管理,限制进出人员和猪只流动,保持猪舍清洁;根据气候情况调节猪舍温度,夏季做好通风降温工作、冬季要通风与保暖兼顾;坚持自繁自养,不轻易引种;做好检疫工作,选择没有疫情的种场购进仔猪,引种购猪前对猪群进行观察和检疫,确认无病后才可混群;保持合理的饲养密度;保证饲料及饮水的安全性,提高饲料营养水平;定期对猪场进行病原检测,发现病猪应及时隔离、淘汰。
3.2严格执行卫生消毒
坚持消毒是预防动物疫病的重要措施。根据猪舍面积、猪只情况制定消毒方案,合理选择和使用消毒剂,定期消毒。猪舍内的生产工具、车辆等使用后及时消毒。及时处理粪便及其他排泄物,对各种污染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外来车辆及人员进入前须冲洗、消毒。
3.3科学免疫
接种疫苗是预防蓝耳病的有效手段。根据猪龄、地域特点选择适合的优质蓝耳病疫苗,严格按照当地兽医部门的建议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适时做好猪蓝耳病的免疫工作。免疫后定期检测抗体水平,监测免疫效果,有效保护抗体水平低下时应及时补免。
3.4感染后的治理措施
蓝耳病为免疫抑制性疾病,一旦发病会继发或并发其他疾病。应及时进行实验室诊断,周边发生疫情或确定有猪感染病毒时,紧急对未发病猪只使用免疫调节剂如胸腺肽、转移因子新必妥等,提升机体免疫力,预防疫病暴发。
如发生猪蓝耳病感染,及时无害化处理,并对圈舍进行全面消毒,同时给病猪投放高能量饲料,确保足够的电解质和维生素。蓝耳病常和不同病原混合感染、多重感染,猪场环境、猪龄等因素会导致发病情况不同,因此,治疗时需确定病原,选择高效敏感药物,对症治疗。
作者简介:高光生,大专学历,东辽县畜牧业管理局,兽医师,研究方向:畜牧兽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