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小蓉 刘学良
[摘要]本文通过对地形地貌、岩土类型、降雨和人类工程活动等因子与崩塌、滑坡的关系进行分析,对宜丰县主要地质灾害-崩塌、滑坡的发育规律进行探讨。分析结果表明,地貌类型、地形坡度、岩土类型为崩塌、滑坡的主要控制因素,降雨、人类工程活动为重要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地质灾害 发育规律 宜丰县
[中图分类号] P694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5)-9-328-1
1自然地理与地质环境条件
宜丰县位于江西省西北部,属宜春市管辖,总面积1935km2。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7.1℃,降雨量1711.6mm。地处九岭山隆起向萍乐拗陷带的过渡地带,地貌类型以构造侵蚀中低山、构造剥蚀丘陵和构造剥蚀岗阜等为主,地形坡度10~50°不等。县内出露地层以中元古界双桥山群、白垩系、第四系为主。县内山区分布面积较大,依山切坡建房、开挖修路、辟山采石等人类工程活动较强。
2宜丰县地质灾害现状
宜丰县地质灾害具有点多面广、规模较小、隐患点多、危害较大等特点。根据2008年调查,全县发现地质灾害及隐患点331处,包括崩塌92处、滑坡165处、不稳定斜坡34处、泥石流点8处、地面塌陷点32处,灾点密度0.18 处/平方公里。地质灾害分布范围比较广,覆盖全县各个乡镇场,但分布不均;北部中低山区以崩塌、滑坡、泥石流为主;西部、北东部、南部以崩塌、滑坡为主;中部平原区以地面塌陷为主。规模总体较小。地质灾害的危害较大,根据2008年调查,全县因地质灾害死亡人数3人,直接经济损失约344.9万元;地质灾害隐患点直接威胁人口约883人,直接威胁资产约1220.7万元。
3崩塌、滑坡地质灾害发育规律
3.1地形地貌
地形地貌对崩塌、滑坡的控制作用非常明显。中低山区河溪切割较深,沟谷多呈“U”型,坡度较陡,加上修路、建房等不合理的人工切坡工程活动的破坏作用,强降雨易诱发崩、滑,为易发生崩、滑的地貌类型。丘陵区山坡坡度较缓,植被发育一般,该区人为活动较强烈,受修路、建房等人为因素的影响,在降雨等条件的诱发下易发生崩滑等灾害,属易发生崩塌、滑坡的地貌类型。岗埠区地形高差相对较小,坡度相对平缓,坡角一般10-20°,植被发育一般,为崩塌、滑坡少发地貌类型。平原区地形高差相对较小,坡度相对平缓,为崩塌、滑坡少发地貌类型。
微地貌对崩塌、滑坡也有控制。陡崖和陡坡为崩塌、滑坡的发生提供了有效临空面,强降雨条件下易发生崩塌、滑坡。根据对291处崩塌、滑坡的统计表明,宜丰县崩塌、滑坡主要分布于陡坡及陡崖,为该县崩塌、滑坡易发地形。缓坡和平台则少发。
3.2岩土类型
岩土体的结构、物理力学性质、风化程度、水理性质是崩塌、滑坡形成发育的主要因素,不同类型的岩土体,崩塌、滑坡形成、发育存在明显的差异。根据不同岩类的崩塌、滑坡统计,崩塌在岩浆岩区最为发育,滑坡则在变质岩类、岩浆岩类分布区最为发育。
3.3降雨
宜丰县属暴雨型地质灾害区,暴雨是该县斜坡产生崩滑的重要诱发因素。根据调查结果表明崩滑发生的数量与年、月降雨量,特别是暴雨量的关系十分明显,在年际分布上,1998年降雨量是近些年来最大的,该年发生的灾害点也是最为集中的(见图1)。在月份上,从逐月最大日暴雨量多年统计,通常是在5、6月,相应此两月降水量均大于250mm,宜入警戒期;而大于200mm的4月(一般为汛期起始)可列为预警期。另外宜丰县降雨量主要集中在5~6月,而崩塌、滑坡的发生集中在6~7月(见图2),也表明地质灾害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3.4人类工程经济活动
由于宜丰县低山、丘陵较多,广大农村依山建房的情况比较多,普遍开挖坡脚,且切坡高陡,又不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人为地制造了有效临空面,雨季来临时崩塌、滑坡现象比较常见;山区道路建设开挖边坡后,往往对高陡边坡也不采取必要的防护,造成多处崩滑;水利工程建设主要为修筑引水渠时对边坡的开挖;总体上,人为因素致灾占68.5%(其中又以建房、公路切坡诱发为主),非人为因素致灾占31.5%。根据已发生的灾害点情况来看,不合理的人类工程经济活动(主要是建房切坡、公路切坡、水利工程活动及采石等)对崩塌、滑坡的诱发作用明显,同时也为今后留下了隐患。
4结论
崩塌、滑坡为宜丰县主要的地质灾害类型,表现出典型的暴雨型地质灾害区的特征。地形地貌(地貌类型和地形坡度)、岩土类型对崩塌、滑坡控制作用明显,为主要的控制因素;降雨、人类工程活动与崩塌、滑坡关系密切,为重要的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