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莱辛因为处女作《野草在歌唱》而广为人知,被认为是二战以后最优秀的作品之一。历年来,不断有学者和批评家从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等理论角度来剖析这部作品,主要关注男权社会下女性的悲惨命运以及殖民白人与土著黑人之间的尖锐矛盾。本文则试图从神话原型批评的视角出发,通过运用弗莱的魔怪意象理论来分析小说中的荒原意象,由此来解读女主人公玛丽悲剧人生的成因,可以看出莱辛在小说中对女性命运的关注。
[关键词]《野草在歌唱》;魔怪原型理论;荒原意象;玛丽悲剧人生
[中图分类号]1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03-0180-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03-088
[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
一、引言
2007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多丽丝·莱辛于1919年生于伊朗,而后在非洲长大,具有多重文化背景,还获得了毛姆文学奖、英国皇家文学会荣誉奖等十几项大奖。她的作品题材广泛,体裁多样,观点犀利且见解新颖,长篇小说代表作有:《野草在歌唱》(1950)、《金色笔记本》(1962)、《天黑前的夏天》(1973)、《裂缝》(2007)等等。
1950年莱辛的处女作《野草在歌唱》一问世,便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小说主要讲述了女主人玛丽,单身到了三十岁,嫁给了农场主迪克,对农场和黑奴特别的憎恶。后来与黑用人摩西的接触使她的观念与原来的观念产生了矛盾,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据此,历来的研究者们都倾向于从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等理论角度来剖析这部作品,主要关注男权社会下女性的悲惨命运以及殖民白人与土著黑人之间的尖锐矛盾。本文则试图从神话原型批评的视角出发,通过运用弗莱的魔怪意象理论来分析小说中的荒原意象,由此来解读女主人公玛丽悲剧人生的成因,可以看出莱辛在小说中对女性命运的关注。
二、弗莱的魔怪原型理论
叶舒宪教授在《神话的意象》一书中提到:19世纪是西方理性宣布神话消亡的世纪,而20世纪则是神话全面复兴的世纪。加拿大文学批评家弗莱在《批评的剖析》中把原型定为是一种典型的或重复出现的可交流的意象或者说是象征。弗莱把文学作品中的世界分成3种意象:神启意象,魔怪意象和类比意象。弗莱指出在这个魔怪世界中人的愿望彻底被否定,这是梦魇和替罪羊的世界,痛苦,迷惘和奴役的世界…这里到处是摧残人的刑具,愚昧的标记,废墟和坟墓,徒劳的和堕落的世界。
鞭子是死亡之树的意象。在文中皮鞭这个反复出现的意象原型是死亡,是魔怪世界的产物,象征着当时社会环境中人与人之间残酷的奴役和剥削关系。玛丽用皮鞭来给自己增加自信,狠狠抽了摩西一鞭子在加强自己的权威,其实是为了掩饰自己内心对于强壮黑人的恐惧。在用鞭子统治的世界里,人与人之间根本不可能有幸福可言,连最起码的尊重都是没有的。
魔怪的世界是充满噩梦的,玛丽无数的噩梦可以体现出她生活在一个魔怪的世界里。另外,痛苦也充斥着这个世界。生活在这样的一个世界,人性是扭曲的,一个正常人会被折磨致死。
三、荒原意象
在《圣经》中,荒原以具体共相的形式表现为死亡之树,《创世纪》中禁食的知识之树。断头台、绞刑架、枷锁、鞭子等都是荒原意象的变体。莱辛是一个运用丰富的神话原型进行创作的高手,在她的很多作品中,我们都可以时时感受到这些原型带来的奇妙享受。“她的小说事事有来源、处处藏玄机”。《野草在歌唱》的前言引自艾略特的《荒原》:“在这个群山环绕的腐朽山洞里,在淡淡的月光下,野草在歌唱”。在这首诗中,艾略特用腐朽山洞来比喻二战后欧洲人精神上的荒原,反映了当时人们绝望和颓废的精神状态。在小说《野草在歌唱》中,非洲土地上的原野如同艾略特笔下的荒原,反映出当时人们生活的冷漠无情的环境。从小说的内容看,野草并不代表任何生机,也引不出性意识,更显示不出在歌唱,倒像是野草在哀嚎,生命是绝望,世界是洪荒,此书以此命名,实际上,是莱辛版的、小说化的“荒原”。由此可以看出,莱辛笔下的非洲原野就是对荒原意象的诠释,并且表达了她对女主人公悲惨命运的无限同情。
在故事开头,当听说玛丽被谋杀后,“人们谈到他们时,语气总是那样尖刻和随便,好像是在谈论什么怪物、歹徒或自作孽的人一样”。“人们同情迪克·特纳,却极其怨恨玛丽,好像她是什么令人厌恶的肮脏东西,被人谋杀了正是活该”。这些话语表明了在这片土地上,人与人之间的麻木与无情,在一个腐朽的文化背景下,当过去的意义消失了,而将来没有提供任何希望,焦虑和绝望就盛行了。
四、玛丽的悲剧人生
女主人公玛丽最终惨死并非是偶然的,而是一开始就注定了的。在她童年的时候,父亲因为酗酒导致家庭不和并且生活平穷。她的家乡想当闭塞,玛丽在经过自己的努力后,终于到了一家公司当打字员。虽然经济上获得了独立,但是由于父母婚姻留下的阴影,她始终“对于热爱恋爱之类的事情,实在存在根深蒂固的厌恶心理”。她终日把自己打扮得想个小女孩,永远不想长大不想结婚。但是,在她三十岁的时候,偶然听到朋友议论自己不结婚很不正常,她的幻想突然全部破灭了,糊里糊涂的就嫁给了农场主迪克,为日后的婚姻不幸埋下了伏笔。
跟迪克结婚以后,玛丽就随他搬到了农场。她对农场的最初印象是星光黯淡的天空下,好几英里路以内都是一片黑暗,这也正是她内心的写照,到处都是黑暗,看不到光明与希望。“四下全是树木,草原上那平整的矮树林,好像都被太阳的压力压弯了似的,看上去像是许多黑压压的人影”,表明玛丽对周围环境的惶恐和不安的心情。农场所呈现出的场景并非她所期待的,相反,让她觉得恐惧和压迫。文中描写树被压弯,其实是代表了这片土地上扭曲的文化,它们像黑夜一样侵蚀着玛丽的内心。玛丽对农场周围的树林感到害怕,她没有感受到家的气息,对于这片土地,她仅仅是一个异类。与之前生活的环境相比,这片土地显得如此陌生。endprint
她感觉周围的天空都是黑暗的、窒闷的,她在黑暗中走来走去,四周全是可恨的灌木丛。在玛丽的眼中,灌木丛和树木都是具有威胁性的,让她感到恐惧和害怕。弗莱认为树的意象被分为生命之树和禁忌之树,亚当和夏娃在被赶出伊甸园之后,就失去了生命之树和生命之水。从文中可以看出玛丽周围的树不是生命之树,而是禁忌之树,给人带来的只有恐惧和死亡。小说中树的意象也反映了这片土地的邪恶氛围。玛丽和迪克如同亚当和夏娃一样,失去了伊甸园,生活在一片荒原上。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玛丽觉得自己随时都可能倒下去,枯瘦的身躯会化为乌有,她经常闭着眼睛幻想着又冷又黑的天空,但是没有任何力量可以去划破这道黑暗,她只能无穷无尽地忍受着黑暗和困苦的折磨。
在准备和迪克离开农场前,玛丽注意到“天空发亮了,可又带有淡淡的灰暗;星星在闪亮,但是光泽很微弱”。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发亮的天空带有灰暗预示着厄运的到来,玛丽的生命如同发着微弱光泽的星星,即将消逝。在玛丽临死之前,“一阵恐慌向她袭来,现在她还没有死,灌木丛就征服了这片农场,派了草兵树将向这片肥沃的红土袭来,连灌木丛也知道她快要死了”。就连灌木丛都预感到了玛丽的死亡,由此可以看出,玛丽生活在一个魔怪的世界,充斥着胁迫的灌木丛和非人道的制度。玛丽感到被困在小黑盒子里,墙壁和屋顶都向她压过来。她觉得屋子里所有的一切都是漆黑的:漆黑的床边,漆黑的地板,漆黑的房间,漆黑的门锁。所有这一切都暗示着危险和威胁,漆黑的颜色也是玛丽悲惨一生的主要色调,在一样一片荒原中,人性是注定要被毁灭的。
五、结论
斯高菲尔德是这样评价荒原世界的:它似乎本身就充斥着让人惊悚的黑暗。荒原就像是一个贫瘠的荒岛,缺乏爱和关心,每个人都被禁锢在孤独中。根据以上通过运用弗莱的魔怪意象理论来对小说中荒原意象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莱辛所描述的非洲土地与艾略特笔下的《荒原》有相似之处,展示了人们可怕的生活状态,她通过这部小说表达了自己对破碎文化下的人类生活的关注,在如此非人的制度下,女主人公玛丽注定是悲剧的人物。
参考文献:
[1]多丽丝·莱辛.野草在歌唱[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
[2]李正栓,孙燕.《野草在歌唱》的原型阅读[J].当代外国文学,2009(4):12-18.
[3]诺思罗普·弗莱.批评的解剖[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
[4]潘守文.阿特伍德缘何重述神话[J].外语教学,2007(3):72-75.
[5]Scofield, Martin.T.S.Eliot:The Poems[M].Camh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8.
[6]宋明星.人性荒原的救赎:用神话原型批评理论解析《野草在歌唱》[J].当代青年,2012(7):48.
[7]夏榆.莱辛做客中国[J].南方周末(文学诺贝尔),2007(2):22.
[8]叶舒宪.神话意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