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冬
缅甸这座古老的佛国,正经历剧烈的现代化变革。
曼德勒街头,摩托车、汽车和马车交织在一起,偶有穿着时尚的摩登女郎与偶尔走过的僧侣擦肩而过。
“缅甸上层社会就医最青睐日本药品,多数平民百姓则喜欢印度生产的药品。”在曼德勒从医的刘永轮说,二十多年前,中国药品曾以物美价廉横扫缅甸市场,如今,中国药品“价格上去了,效果却下来了”。
七十多年前,英国人、中国人、日本人和美国人在这片土地上血战过。如今,新一轮的国家竞争又开始了。
作为中国远征军的后代,刘永轮另有难言之隐:曼德勒、腊戍卫、密支那,中国远征军烈士墓地和墓碑大多铲平,浴血奋战而就的功勋遗迹也被抹去。
赴缅采访前,这确实超乎预料:尽管仍保留着英国人的生活习惯,但缅甸人痛恨英国人,这缘起英国残酷的殖民统治。19世纪中期,英国占领缅甸后,就把缅甸作为印度的一个省,老百姓便受到英、印的双重剥削。六成的大米被强制运向国外市场,不顾缅甸境内饿殍遍地。大工业革命时期,机器纺纱亟需拓展海外市场,英国殖民者一旦发现有缅甸妇女手工织布,很可能会残忍地剁掉她们的手指。
英国还野蛮地传播基督教,殖民官员甚至公开亵渎缅甸佛塔和佛像,或棒打,或脚踢,甚至尿淋羞辱。
这种“仇英”民族主义情绪,也连累了携手抗日的中国远征军。
途经仰光、蒲甘,抑或仁安羌小镇,丝毫感觉不到这个国家当前正处于战争状态。直到北部曼德勒,茶余饭后,关于前线的各种传闻多了起来——缅甸政府军与缅北武装组织正在腊戍激战,距离曼德勒不足200公里。
明末,永历帝朱由榔一路逃进缅甸,吴三桂率领大兵压境,“只要朱由榔,不犯贵国。”缅王不想开罪满清,遂交出了永历帝,这位末代皇帝被押解回昆明,勒死在篦子坡。自此,一大批追随明帝的遗老遗少留在缅北。兵荒马乱,又有大批华人聚居缅北。
缅北的战火,也算是二战的后遗症。
1942年的战火,让缅甸分为两派,多数缅甸人亲日,而北部的果敢、克钦等武装则和盟军并肩作战,这种历史情感的隔阂与现实利益交织,让缅北的战火绵延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