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青 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
“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是习近平总书记今年早些时候提出的。无论是真金白银的收入增长,还是养老医疗教育的具体项目,背后无不是对“获得感”的渴望与追求。5月16-18日,习近平到贵州调研期间谈及中国经济发展的三大特点——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动力转换的重点就是扩大消费。如果把获得感与动力转换结合起来分析,就是要把民生水平进一步提高。当前,我们各项工作的总目标就是建成小康社会,提高民生水平。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与民生密切相关的消费问题在经济增长中被寄予了更多期望。在中国经济新旧增长动力转换时期,消费能否承担起“新引擎”的重任?从总体上看,消费新亮点竞相涌现,比如,今年1至4月全国网上商品零售额869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0.3%,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9.3%。大众消费持续升温,2014年我国国内旅游消费突破3万亿元,同比增长15.4%。
数据显示,2014年最终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50.2%,拉动GDP增长3.7个百分点,超过投资和出口的拉动作用。互联网消费插上腾飞的翅膀。2015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把以互联网为载体、线上线下互动的新兴消费搞得红红火火。如今,在各项政策支持下,农村电商、跨境电商等新业态蓬勃兴起,推动消费潜能的释放。
促进消费增长的诸多因素中,涉及收入政策、社会保障政策、消费政策等,要千方百计让城乡居民有能力消费、敢于消费、愿意消费、便于消费。目前,制约消费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还是收入水平的低下。高收入阶层的消费水平提高的空间极为有限,低收入阶层的收入增长又十分缓慢。这就是我们目前经济生活中的一对矛盾:产能过剩与消费水平低并存。
根据2015年4月15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城乡一体化住户调查,一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5216元,同比名义增长11.1%。外出务工劳动力月均收入3000元,同比增长11.9%。
收入的微量增加,只能对“衣食”的改善有所帮助,对“住”来说仍是比较困难的。最近,国家提出了城镇棚户区和城乡危房改造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计划(2015-2017年)。改造包括城市危房、城中村在内的各类棚户区住房1800万套(其中2015年580万套),农村危房1060万户(其中2015年432万户),加大棚改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但是,现在农村除了住房条件有待改善之外,“留守悲剧”时有发生。建议适当扩大乡镇的福利院规模,降低入院的门槛,确实需要照顾的留守“非五保老人”也可以适当收纳。对无人照顾的留守儿童,建议采用分散到其他家庭与集中到学校相结合的方式安排。这就需要各级财政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以免各类悲剧的再次发生。因此,在解决民生问题上,应该是“缺什么补什么”。亡羊补牢犹未为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