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视阙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创新研究

2015-07-16 18:09何碧如何坚茹叶柏霜温州医科大学信息与工程学院浙江温州325000
山东工业技术 2015年14期
关键词:价值观教育新媒体大学生

何碧如,何坚茹,叶柏霜(温州医科大学信息与工程学院,浙江 温州 325000)

新媒体视阙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创新研究

何碧如,何坚茹,叶柏霜
(温州医科大学信息与工程学院,浙江温州325000)

摘要:新媒体快速发展,导致大学生价值观念自我化、价值追求世俗化、价值取向紊乱化、价值判断削弱化等不良影响,通过对价值观教育理念、方式、传播、内容、载体等方面进行剖析大学生价值观现状成因,从而探索出基于新媒体的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创新路径:深化理念“三跨界”、转化方式“三趋向”、革化话语“三转变”、优化内容“三贴近”、合化载体“三搭建”。

关键词:大学生;新媒体;价值观教育;策略

新媒体迅猛发展,其主体自由性、内容海量性、形式交互性、语境虚拟性、阅众分享性等特点,给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带来机遇与挑战。如何发挥新媒体特点和优势,创新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模式,已成为当下价值观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

1 新媒体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

1.1增强大学生主体意识同时滋生价值观念自我化

新媒体给大学生提供了开放、自由、个性虚拟的话语空间,每个人随时可以虚拟身份在QQ、论坛、聊天室等平台,个性化地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提出意见和建议,让大学生在新媒体环境中得到自信和满足,完善自我意识,增强主体意识。新媒体在发挥大学生主体能动性和自我价值的同时,也给大学生价值观培养带来巨大挑战。其强大的交互性,增强大学生自我表达的强烈欲望,但也导致个体意识膨胀,个人价值取向凸显,个人价值观念自我化。当前在大学生群体中,关心集体利益、关注国家前途的少了,而追求奢侈享乐、关注自身价值实现的却越来越多了。

1.2促进大学生认知世界同时助长价值追求世俗化

新媒体内容海量信和传播快捷性,让全球一体化,打破时间、空间、组织之间障碍和隔阂,迎合大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进大学生认知世界,但同时也让不良思潮和庸俗文化有机可乘。新媒体难以避免市场经济利益激励、竞争等现象,这导致大学生在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追求之间失衡,使大学生人生价值庸俗化,出现重功利轻道德、重索取轻贡献等世俗化现象。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快餐式”信息接收与表达,让大学生养成不善于深度思考和学习等习惯,助长大学生急功近利心理。[1]

1.3强化大学生开放意识同时导致价值取向凌乱化

新媒体让国与国、人与人之间沟通无障碍,交流零距离。让乐于接受新思想、新事物的大学生开阔视野,了解世界,增强开放意识,但同时也让主流意识、传统价值观受到冲击和挑战。大学生思想尚未成熟,对价值观判断能力还欠缺,面对鱼目混杂的新媒体信息,缺乏理性的大学生往往会被不良思潮和腐朽价值观所左右,或盲目追从,或不知所措,从而导致价值取向紊乱,价值选择迷茫化。

1.4丰富大学生思想文化同时引发价值判断削弱化

新媒体跨越时空界限,促进世界各民族之间交往和了解,不同民族文化、思想文化均在新媒体平台上呈现,使大学生不出国门就感受国际化文化。但新媒体广泛性和快捷性,成为信息的发布中心和收集中心,各种思想文化在网络上交融和冲突,导致大学生对民族精神和中华文化认同感淡化,民族意识弱化。新媒体不平衡发展使大学生价值观受到严重污染和冲击,价值判断削弱,部分大学生出现思想混乱,道德庸俗,人生观、价值观发生倾斜。

2 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现状的成因分析

2.1理念单一性导致教育实效性障碍

传统的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是单向封闭的,随着新媒体广泛应用,人们接触了全新的网络世界,其思维方式、思想认识发生深刻的变化。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未跟上时代发展步伐,仍固守陈规、固步自封,采用传统思维单一性教育方式来解决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价值观问题,将会事与愿违,成为价值观教育实效性的障碍。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需与时俱进,要多角度、多学科跨界打通,提高价值观教育实效性。

2.2方式陈旧性导致教育效能度不高

传统的价值观教育主张言传身教,以单向灌输式为主,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互动性较差,方式陈旧,教育面不广,教育效能度低下,在新媒体对抗中引导力不强,这种价值观教育方式方法已无法适应数字化时代。当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迫切需要把握多元化交流需求,更新教育新理念、掌握教育新技术、探求教育新模式,从单向趋于双向,从填鸭趋于互动,提高价值观教育效能度。

2.3传播滞后性导致教育话语权被动

新媒体传播速度快、范围广,价值观教育内容难以与社会发展同步,导致教育话语滞后。同时新媒体信息传递双向性,教育者可能与受教育者同时获取信息,甚至比受教育者更迟获取信息,导致造成价值观教育话语传播不对称。数字化时代,每个人在虚拟空间都拥有平等话语权,若价值观教育信息传播不对称或滞后,将大大影响价值观教育效果,无法体现教育的规范功能,从而削弱教育的权威性和有效性。

2.4内容欠缺性导致教育整体性不佳

当前,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以政治主导,与现实生活脱节,背离生活实际;以知识为重,但偏离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终极目标;注重内容统一规范,但忽略个体差异性,忽视内容生动性和丰富性。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内容结构的不完善性,无法顺应多元化、复杂化、开放化的新媒体时代的要求。价值观教育内容结构迫切需要创新和优化,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结合新媒体特点和优势,构建大学生所喜爱和接受的价值观教育体系,为教育内容注入新血液。

2.5载体乏力性导致教育合力性不强

教育载体是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发挥效应的重要条件之一。在新媒体信息多而广环境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传统载体模式日显滞后低效,课堂教育已不是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也不是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唯一载体。传统载体的单一乏力性,大大降低教育的权威性和影响力。而微博、微信、论坛等新媒体载体形式多样,增加大学生选择、体现大学生独立,深受大学生追捧。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要综合运用多种载体,优化组合、相互配合,形成全方位价值观教育的合力与态势。

3 基于新媒体的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创新路径

3.1深化:教育理念“三跨界”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要理论与实践跨界结合,理论要来自于实践,同时又要回归于实践,两者要相互贯通,张弛有度。教育者要让大学生从贴近社会、贴近生活等方面不同视角来理解教育理论,又要将教育理论接地气,渗透于实践教学;大学生价值观教育要使教育主体跨界联合,打破传统教育主客体之间的隔阂,利用微信、微博、论坛、QQ等新媒体与大学生亲密接触,用教育者的“微魅力”来感染大学生,影响大学生;大学生价值观教育要实现精神文化的跨界联合,延伸文化阵地,拓展文化内涵,发挥文化育人功能,充分利用新媒体优势,将新媒体文化纳入精神文化建设中,形成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精神文化建设体系,使新媒体文化与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打通整合,营造积极向上的教育格局和文化氛围。

3.2转化:教育方式“三趋向”

新媒体的应用,使传统价值观教育方式和方法受到极大地挑战,以往封闭式、单向式、说教式教育方式已逐渐被大学生摒弃。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方式必须要形成“三个趋向”。第一,从封闭式趋向开放式。当下大学生获取信息、接受教育的途径更加多元化,他们倾向于利用更直接、更快捷、更开放的受教育渠道,因此大学生价值观教育要与时俱进,向开放式转变。第二,从单向被动式趋向双向互动式。[2]新媒体及时性、互动性强,这是其他教育载体所不能比拟的。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可以有效实现教育主客体间的双向互动,让教育者同时接受教育,让受教育者成为教育主体,从而达到教学互进,情感互融的效果。第三,从说教式趋向服务式。新媒体使大学生主观意识增强,他们喜欢自己做选择,不喜欢“被选择”,传统说教式教育方式已毫无优势。所以,大学生价值观教育要以学生为主体,要遵从引导和指引宗旨,将说教式教育方式转变为选择性和服务性教育方式,让大学生从被动接纳到主动选择,从而提升教育效果。

3.3革化:教育话语“三转变”

利用新媒体开展大学生价值观教育要对传统教育话语进行“三变革”。其一,转变对话关系,将以往居高临下灌输式对话关系变为平等互动式对话关系,从掌控者变为对话者,建立新型的平等主体、交往互动的关系。其二,转变话语方式,从操控堵截式向交流疏通式转变。尊重大学生网络话语权,突出他们主体地位,允许他们表达自己观点,帮助引导他们树立科学理性话语观念,杜绝话语权的滥用,变堵为疏,使网络话语平台更加清朗。其三,转变话语内容,从管理教育向全面服务转变,从大学生实际出发,回归大学生生活世界,贴近大学生生活维度,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营造融洽话语场景,注入积极正面的话语情感,使大学生感受教育话语的真诚、关爱,从而提升话语传播效果,塑造话语威信。

3.4优化:教育内容“三贴近”

受传统教育陈框旧条的影响,目前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内容结构与实际需求有所脱节,较为生硬,缺乏时代感和感召力,很难被大学生认同和内化。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内容急需优化,内容结构既要有整体性,也要有层次性。要突破单一单向的传统束缚,形成多向度、多类型、多层次相统一的有机整体。要在主流意识形态引领下,结合新媒体信息多元特点,分层分级进行优化,使价值观教育内容做到“三贴近”,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专业。[3]要充分利用新媒体大容量、宽领域、超链接和高自主选择性等特点,让大学生在价值观教育内容方面有更多选择的机会,激发大学生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引导他们以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政治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来看待社会现象,解决实际问题。价值观教育内容除了党的纲领、方针、政策外,还应与大学生专业相结合,以专业为切入点,培养高素质人才;与人文关怀相结合,让学生从被动变为主动,增强教育内容的生命力。只有多领域、全方位、最大限度地贴近大学生,优化价值观教育内容,才能最大范围地被大学生接受、认同并转化。

3.5合化:教育载体“三搭建”

大学生价值观教育需搭建教育网站、手机媒体、微教育等新媒体平台,抢占最为直接、方便、有效的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新阵地。搭建教育网站,根据大学生需求,使教育网站成为信息互换、资料互享、生活学习互助的服务性平台,同时弘扬主旋律、传播先进文化,发挥教育网站的网络育人功能,有效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搭建手机媒体平台,利用3G、4G时代,使手机成为教育的综合性媒体,以短信、手机报、手机QQ、微信等深入大学生,发挥新媒体功能,针对性开展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利用手机杂志、手机图片、手机音频、视频等形式进行图文并茂的价值观引导和教育;搭建微教育平台,通过观察大学生的“微现象”,发现大学生“微问题”,分析原因,解决问题,同时搭建“微组织”,创造“微平台”,通过班级、小组、寝室等建设微型组织,利用新媒体特有的传播方式、表达方式、体验方式和交流方式,打造符合大学生需求的“微平台”,开展“微活动”,凝聚大学生“微力量”。[4]通过新媒体平台,构建共享社区,使大学生在社区中知识共享、资源共享、过程共享、生活共享,各尽所能、各取所需、学习互帮、生活互助、教学互促、情感互融,形成载体合力,提高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刘奇.新媒体环境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引导[J].教育探索,2013(12).

[2]盛建军,何茂昌.新媒体时代交往实践观下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04).

[3]季海菊.话语重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要求[J].学海,2013(06).

[4]颜小燕,康树元.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4(0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4年温州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WZSZ-2014Z17)、2013年度浙江省青少年工作一般研究课题(YB20130225)、2013年温州医科大学党建与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一般课题(13DJSZYB05)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何碧如(1979-),女,浙江温州人,硕士,研究方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价值观教育新媒体大学生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
新媒体对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影响及对策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