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学为志业

2015-07-15 09:22鲁太光
博览群书 2015年6期
关键词:沉潜湘西英雄

鲁太光

关于当代文学在新世纪以来的颓败,论者多从外部找原因,以为市场经济及其带来的新的文化生产、消费方式是主因。这个外部原因自然重要,但衡量文学是否颓败,还要有一个内部指标。那就是:文学精神的丰盈程度。从这个指标来看,当代文学自新世纪以来的颓败就更加触目惊心。因为,对许多作者而言,文学早已不是志业,而是职业,甚至是商业。正是这种内部认知的位移,导致文学精神的萎缩,文学品格的陷落。其表征是文学认可度的降低。不仅就读者而言如是,就文学内部而言亦如是。换个说法,意思会更清楚:今天,还有哪位作者认为自己从事的是不可或缺的志业,因而对文学创作满怀敬意和激情呢?这样的人自然还有,但数量恐怕也不多了。

正是出于这个原因,读完刘萧的长篇小说《筸军之城》后,笔者十分兴奋,因为通过阅读,可以断定刘萧就是以文学为志业的人。正是由于这样的自我认识和实践,使她的小说精神饱满、气韵生动。

查阅相关资料,进一步肯定了笔者的判断。刘萧是写得较早但又写得较少的作家。数量当然不是衡量一位作家是否“认真”的标准。但对刘萧而言,这却是一个硬标准。因为,她需要足够多的时间才能沉潜进自己的母土——既是生活的,也是艺术的——中,让自己的生命在这沉潜中痛苦,在这沉潜中欢乐,在这沉潜中忧患,在这沉潜中安乐,在这沉潜中百感交集,在这沉潜中心无旁骛。最后,在这沉潜中死去,又在这沉潜中活来:她必须将自己的一切都融化到这母土中,而后才能从这母土中获得脱颖而出的内容与形式。我想,这就是她愿意将自己的写作称为“生死攸关的写作”的原因之一,也是她宣告自己生来就是为了写作,为了自己的故乡湘西、凤凰写作的原因之一。

《筸军之城》就是她沉潜多年后生命的升华之作。这种沉潜,使她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学视野。

这种独特的文学视野,首先体现在她对历史的同情理解之上。《筸军之城》从晚清一直写到新中国建立。这一时段正是中国遭遇百余年来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各种社会力量你来我往,纷纷登台“表演”。在民族杂处、民风彪悍的湘西,这种历史的变动更加频繁、剧烈。如何以一种文学的眼光观照这段庞杂而又生动的历史,是一个难题。以往的文学作品中涉及这段历史时,往往采取非此即彼的方式,即总是以某一段历史遮蔽另一段历史。这样的书写自然有其“历史”依据,但在文学中如此处理,且总是“旧调重弹”,就不能不发人思考了。

在这方面, 颇可称道。阅读小说时,我们有时会忘记自己是在阅读小说,而感到自己仿佛在聆听/观看一部歌剧。之所以产生这样的“通感”,是因为刘萧在处理这段历史时采用了最为超验的方式——音乐的方式:在这部小说中,流淌着各种各样的声音,有的哀婉,有的高亢,有的凄美,有的残酷,有的轻柔,有的沉重,有的燃烧,有的凝结……这些声音,有的彼此交织,有的相互碰撞,但所有这些声音,最后都被一种隐在的旋律所吸收、提升,这种回荡在文本背后的沧桑悲壮的旋律,就是作者为这部小说设定的“主旋律”,而这“主旋律”就是作者对这一历史时段的整体认知与把握: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在这整体视野统摄之下,这一历史时段再也不像有的文学作品那样,支离破碎,彼此遮蔽,彼此控诉。

在这种视野之下,小说中的人物也获得了卓异的生命形态。就像刘萧在小说结尾所说的,《筸军之城》是为“镇筸”“自己的英雄”所写的,也就是说,作者是为了凭吊英雄,为英雄招魂才写下这部深情之作的。不过,与众不同的是,这不是一部为某个英雄而写的书,而是为所有英雄而写的书,至少,是为“镇筸”的所有英雄而写的书。因此,在小说中,不仅“主角”匡嘎家族的四代英豪被反复歌咏赞颂,就是那些“配角”也被反复歌咏赞颂;不仅血勇的男子被反复书写刻画,就是柔情的女子也被反复书写刻画。尤其值得指出的是,就连“镇筸”的敌人——除了日本侵略者——也被当做英雄一样礼赞,一样凭吊。而在大多数文学作品中,这些失败者,尤其是“敌人”,不是被踩在脚底下,就是被埋进污泥里。譬如,匡嘎家族第一代英雄匡嘎米谷的敌人果雄·乜,就被赋予了足够的敬意。在作者笔下,果雄·乜决绝赴死而又决绝求生的气魄甚至遮蔽了匡嘎米谷无边的英雄气概。

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刘萧之所以这样处理历史,这样状写人物,是为了更高的艺术追求:礼赞镇筸,礼赞土地。实际上,在作者那里,镇筸的土地和草木,镇筸的风物和风情,有着与镇筸的人物一样的生命,一样的魂魄,一样的气息。或者说,镇筸的人物与镇筸的土地、风物彼此成就对方,激发对方:正是镇筸奇异的土地成就了镇筸男人“不战则死,不死则战”的英雄气概和镇筸女人“不爱则死,不死则爱”的瑰丽爱情,而镇筸儿女的奇崛的生命气息则又进一步激发了镇筸大地的奇异灵魂,使其风物独特,气象卓绝。

就这样,在《筸军之城》中,人与物合二为一,成就了一个独特的艺术世界——镇筸城,并获得了自己卓异的命名——英雄的土地。

这样的书写,是对湘西的丰富和升华。我们知道,湘西之所以成为一片神奇的土地,离不开文学的托举。我们最耳熟能详的,自然是沈从文及其“边城”。但在笔者看来,只有沈从文的“边城”,湘西还不足以成为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或者说,湘西这个艺术世界最为饱满的魂魄还没有被托举出来,因为,虽然对湘西的英武之气时有提及,但沈从文笔下更多的是人性的湘西,多情的湘西,柔性的湘西。只有到了刘萧的《筸军之城》,湘西的英雄气魄才被最大限度地释放出来,湘西作为一个艺术世界也才得到最完美的呈现。因为,多情与英武本就须臾不可分离:离开了英武,多情少了韵致;离开了柔情,英武少了气魄。现在的湘西,多情与英武,韵致与气魄,终于一样也不少了。

这是以文学为志业的刘萧对湘西、对文学的馈赠。

猜你喜欢
沉潜湘西英雄
一桥飞架
英雄
沉潜
沉潜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沉潜与成功
小天使研学旅行之湘西助学夏令营(下)
重走英雄路
绛红英雄谱
湘西大剧院 艺华斋 日月坊装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