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晓兰
(上海市材料工程学校 上海 200231)
中高职贯通教育中以德育梯度项目助推学生成长的实践研究
章晓兰
(上海市材料工程学校 上海 200231)
摘要:德育项目化是践行知行合一德育理念的有效途径,但目前德育项目总体呈碎片化状态,缺乏系统性、连续性、深入性,且多与职业关联不大,严重制约以培养合格职业人为目标的中高职教育。在校企深度融合背景下,根据企业发展需要、学生专业特点及未来职业取向,设计符合中高职学生成长规律的具有职业特色的德育梯度项目,有助于解决学制较长、学生年龄跨度较大的中高职德育贯通和衔接的难题,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个优良平台。
关键词:校企深度融合;职业特色;德育梯度项目
我国校企合作经过多年的探索,已从浅层次合作进入深度融合阶段。但目前职业院校毕业生群体中职业道德缺失的现象与日俱增,与社会、企业的要求形成鲜明反差。因此,在校企深度融合背景下,加强学生德育培养是所有职业院校要考虑的焦点问题。
随着国家经济发展及结构转型,中高职贯通正以快速发展势头成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中高职贯通学生入学年龄低,大部分学生心理还处于青少年阶段,张扬、冲动、叛逆仍然是这个年龄段学生的主要心理特征。另外,中高职贯通学制一般为5年,学生从15~20岁,年龄跨度大。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从青少年向青年迈进,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这个时期发生剧烈变化,从迷茫、混乱、不成熟到逐步走向成熟,是人生的关键时段,因此,这个时段的学生德育显得尤为重要且尤为艰难。中高职贯通的另一个特殊性在于大多是跨校区、跨学制培养,学生在中职和高职阶段处于不同的校区,在不同的学制阶段面对不同的教师,时空距离使得德育更易呈现碎片化、重复现象,严重制约了德育效果。
德育项目化改变了传统以说教灌输为主的德育模式,因其更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际而受到关注,学生参与各类德育项目践从而得到正面引导,是突破传统德育“瓶颈”的有效方法和途径。但纵观目前的德育项目,好的项目少,多是一个个单一的践活动,总体呈现碎片化,缺乏系统性、连续性,难以深入学生内心。另外,目前的德育项目大多是学校教师开发设计的,缺乏企业的参与,有些过于空泛化、理想化,与学生将来从事的职业关联不多,缺乏职业特色,严重制约了以培养职业人为目标的职业教育的发展。
笔者拟针对目前德育项目存在的不足,探索在校企深度融合背景下,根据企业发展需要、学生专业特点及未来职业取向,设计符合中高职学生成长规律的具有职业特色的德育梯度项目以助推学生成长。学生参与校企合作德育项目,不仅可以解决企业生产人手短缺的问题,同时也有助于学制较长的中高职德育衔接,成为学生成长的助推器,引领学生成长为健康合格的职业人。
随着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环保的呼声日益高涨,我校中高职贯通专业——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得到快速发展,主要培养环境(大气、水、土壤等)监测、治污处理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该专业经过多年发展,与上海轻工监测总站建立了深度校企合作模式——在企业内部建立生产型联合验室。依托生产型联合验室,校企双方不仅共同接单进行环境监测,还主营水资源、土壤、大气治污业务,同时在岗位上共同培养学生。近年来,随着污染的严重,很多委托方要求企业能提供更为环保的治污处理技术。企业研发部门和学校环境工程专业教师经过几年的探索,确立了一个“蔬果湿垃圾无公害处理制备环保酵素”的公关项目,旨在解决污染问题。该项目是把厨房、蔬果卖场产生的大量蔬果皮湿垃圾通过微生物发酵制成环保酵素。环保酵素由于含有丰富的微生物活性酶,可用于治理污水、改善土壤,还可用于日常生活中,减少对洗洁精、洗衣粉、洗发精等化工产品的依赖,减少排污。该项目是对垃圾进行无公害处理的一种更环保、经济的处理方式,可确定为企业未来十年发展的战略方向。在项目施过程中,需要大量人手收集厨余及蔬果卖场垃圾,涉及的工作量及数据处理量大。考虑到该项目与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紧密对接,且与学生将来从事的职业息息相关,让学生参与项目,既可解决人手短缺问题,也可通过学生参与校企合作项目为学生健康成长提供一个德育平台。
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学生经过5年的中高职学习,专业技能大多没问题,但是普遍缺乏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大环境概念,学生的环保责任意识不强,尤其是当进入第三方监测机构时,缺乏全局的大环境概念,不能身体力行地保护环境,很难在工作上有所突破和提高。另外,学生普遍存在怕苦怕累、工作责任心及团队意识薄弱问题。因此,在新的大环境背景下,学生的道德品质、职业素质培养显得非常重要,企业也把从事该行业学生的“德行”放在首位。学生都知道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但“双重人格”、“言行分离”的现象仍很普遍,这也是传统德育遭人诟病之处。如何把道德意识通过践内化为道德品质,进而转化为道德行为,是德育的关键。知行合一的德育理念认为不仅要认识 “知”(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更应践“行”(道德践行和际行动),只有把“知”与“行”统一起来,才能达到道德意识向道德品行的转化。知行合一的基本方法是以行动为导向,通过受教育者在事先设计好的德育情境中参与德育践活动,使受教育者积极体验其中的道德规范与道德要求,明辨是非,评判善恶,感悟美丑,产生道德认同感与归属感,从而在思维体系中建立起道德伦理的知行机制,为受教育者内化道德品行和参加道德践奠定心智基础。如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学生进入专业学习前,环保意识及职业意识是模糊的,通过“行”(参与校企合作项目)来推动爱护环境、保护地球、环保从自身做起等道德意识与职业意识向道德品质和职业素质转化,有助于现校企深度融合背景下培养健康合格职业人的德育目标。
校企融合德育项目设计原则应包括以下几点:第一,项目应与企业生产或未来发展休戚相关,体现项目的职业特性;第二,项目的性质应与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体现德育项目贴近生活、贴近际,贴近学生的理念;第三,项目应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每一位学生都能参与,使学生在参与、体验、践项目过程中得到正面引导;第四,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结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设计项目的难易程度,使每一位学生都有能力参与;第五,项目应与学生的专业及将来从事的职业有关,项目的施过程应覆盖部分专业知识和技能,在践中强化职业素质培养;第六,项目应具有可持续性及一定的时间跨度,能贯穿学生整个求学生涯,克服以往德育项目的碎片化缺陷。
学校根据企业生产和未来发展目标以及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的特点,设计了以“环保酵素护环境”为主题的德育梯度项目。由于学生入学年龄低,在校年龄跨度大,项目根据学生的年龄结构、心理特点及认知规律,进行了由易到难的梯度设计(如下页图1所示),并使各梯度的德育目标显性化,有利于项目的顺利施。
结合“环保酵素护环境”的德育目标及企业发展目标,把项目按难易梯度分解成8个小项目(如下页表1所示),每个小项目施内容和目标均细化。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承担一个项目,其中带* 的1、2、8是每个项目的基础性工作,每个小组均要承担,其他项目则分组承担。整个项目施过程行组长负责制,组长由教师、企业专家和基础较好的学生担任。项目施以课外时间为主,包括一部分班会和部分验训课及定岗习时间。
图1 职业特色的德育梯度项目框架图
表1 德育梯度项目实施内容及德育目标表
学生参与校企深度合作项目,不仅可解决项目施人手短缺的问题,同时师生共同参与校企合作项目,也进一步加强了学校与企业的合作深度,促进了校企双赢,使校企合作更深入有效。如通过本项目施,解决了部分企业的污水治理问题,探索了上海奉贤、南汇郊区农田的化肥及农药使用过度造成的土壤污染问题,为百姓日常依赖的化工产品如洗洁精、洗发精、洗衣液等找到了更为环保的原料取代。不仅教师(尤其青年教师)队伍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快速成长,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德育梯度项目的践过程中得到了全面健康成长。
一是拓展了专业知识和技能。如微生物发酵、化学成分检测、污水处理方法、土壤检测等,学生对微生物发酵的温度、湿度、压力影响的认识不是停留在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而是在参与项目的践中摸索构建的,大大巩固、拓展了专业知识和技能。
二是培养了学生的职业情感、职业认识、职业行为规范等职业素质。环保酵素的制备原料都是学生从自己家里或小区、食堂、菜场收集而来,发酵用的容器大多也是从家里或食堂收集的塑料水桶、油桶,每一位参与的学生都在亲身践行环保理念,体验变废为宝的成功和快乐,这是环境监测与治理专业学生必需的职业情感和职业行为。更重要的是,在这批学生的带动下,有更多的同学、朋友、家人、邻里甚至小区都参与到“环保酵素护环境”的行动中,发动了更多的人来保护环境、爱护我们的地球家园。学生的环保意识、爱护环境、关爱地球的理念在践中潜移默化地得到熏陶和内化,大大激发了学生对该职业的认同感。
三是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及责任意识增强。参与德育梯度项目的学生大部分课外时间都有事情做,充了课外时间。如每天收集蔬果垃圾、观察记录发酵过程,体验环保酵素治理污水的神奇等,在践过程中体验到了成就感。经过几年的锻炼,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及做事情的责任意识大大增强。从开始的迟到早退到后期的积极参与,不迟到,不早退,有事提前请假并交代组内其他同学完成,对自己的事有很强的责任感是这批学生的典型特质。
四是学生的意志品质增强。项目推进过程有时很枯燥,并且需要很强的忍耐力,如要观察一个完整的微生物发酵过程有时要轮流守夜记录数据,要经常去菜场收集蔬菜水果皮等垃圾。尤其是当菠萝上市时,菠萝摊点经常可看到我校的学生在等候削下来的菠萝皮。几年下来,学生的吃苦耐劳等意志品质得到了锤炼。在班级里,教室、寝室卫生经常受到表扬,各种文体活动积极参与,学生回到家积极帮父母干择菜、收集垃圾等家务。
五是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大大提高。团队协作精神不是讲出来的,而是在践过程中培养出来的。学生在以组为单位的合作过程中,团队协作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培养。在组长的带领下,学生自己分工协作,有进行原料处理的,有记录发酵过程的,有处理数据的,有去企业拿样品的。每个项目的完成都凝结了大家的劳动和智慧,学生的这种合作精神已经得到企业的高度认可。
六是动手能力、创新能力提高。经过几年的项目参与,大部分学生的动手践能力大大提高,如学生记录数据更加规范,处理数据的能力明显提高,所写的项目报告更规范、更有逻辑性。有一个小组在学习期间还申请了专利,学生整体的创新能力得到显著提高。大部分学生还未毕业就已被多家单位预定。相信这批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将会成为合格的职业人,会拥有美好的职业生涯。
在传统德育工作中,很多学生之所以道德践总落后于道德要求或是反其道而行之,其根本原因是“知”的浅表性与“行”的滞后性。从教育的视角看,就是我们的德育工作将道德规范与职业规范片面地理论化与知识化,重视演绎归纳的思维方法在德育工作中的运用,始终没有突出“行”的基础性地位,以理服人不如以行服人。德育项目化是突出“行”、强调践的典型德育模式,在“行”的过程中将道德知识与职业规范内化为道德品质和职业素质。将校企深度合作项目植入学生德育,是德育项目化的又一个方向,因其与企业发展、学校专业密切对接而更能突显职业特色。通过参与这种德育项目,学生在思、做、探究的过程中不仅专业能力可得到提升,职业情感、职业认识、职业意识和职业行为规范等职业素质和职业操守都可得到很好的内化。
参考文献:
[1]成敦杰,孙孝龙.借鉴德国“双元制”推进五年制高职农业专业教育教学改革[J].中国成人教育,2014(1):78-80.
[2]杨美佳.做企业需要的人——浅谈中职学生职业身份认知与塑造[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4(5):72.
[3]黄辉.立德树人:现代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7):35-38.
[4]郝跃平,王春晓.五年制高职学生心理问题刍议[J].中国成人教育,2008(6):95-96.
[5]林韧卒,高军.基于项目化教学视角的高职德育创新探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2):100-102.
(责任编辑:王恒)
Students'Development of Run-through Education in Secondary and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s Promoted by the Professional Project Gradient in Moral Education
ZHANG Xiao-lan
(Shanghai Material Engineering School,Shanghai 200231,China)
Abstract:Moral education project is the effective way of the concept of moral education for knowledge and practice,but the present moral educationproject is in a fragmented state,lack of systematic,continuous,in-depth,and the professional association is not close,which seriously constraints thecultivation of qualified professional talents in higher and secondary vocational education.In the background of the in-depth school-enterprise integration,according to the needs of enterprise development, students'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future career orientation,designing moral gradient project with professional characteristics in line with the law of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in higher and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is helpful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long schooling,large students age span in vocational moral education penetration and cohesion and provide a good platform for the the healthy growth of students.
Key words:school-enterprise deep cooperation;vocational feature;the gradient in moral education project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5)05-0025-04
作者简介:章晓兰(1972—),女,博士,上海市材料工程学校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为专业建设、学生德育、校企合作。
基金项目:2014年度上海市职教协会重点资助课题“探索‘引企入校’、‘引校入企’校企深度融合模式”(项目编号:142110,主持人:章晓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