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山 (乐山师范学院美术学院 614000)
从美术教育的角度讲,《色彩静物》是美术基础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美术专业的必修。《色彩静物》教学是以提升学生认知色彩基本规律与原理,正确的掌握色彩观察与表现方式,提高色彩造型能力与修养为目的教学目标。选择不同的写生对象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加强深入刻画能力,注重深化写生技能,并强化认识和运用色彩的能动力,使学生最终达到较熟练的运用色彩和多种方式的作画能力,做到感知与理解并重。为第二阶段的专业学习打下深厚的色彩造型基础。
目前,该课程的传统教学主要以室内静物写生为主体,临摹、分析作品与课余外光练习为辅助的复合训练。这种传统教学模式逐步提升了学生对色彩的感知与理解,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绘画能力与色彩绘画素养,但存在以下问题:
1.因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色彩基础教学思维受到禁锢,片面地认为:盲目崇拜色彩技法训练。单一的色彩技法训练,限制了学生的色彩感觉,使其敏锐的色彩感觉减弱,其审美能力及创造性思维逐渐被单一死板的训练所消磨;学生失去对作品的主观思考与鲜活感受,只热衷于死搬硬套一些色彩变化的公式,不能正确认识色彩的本质,更不能能动的运用色彩。
2.盲目地把色彩当作宣泄情感的一种感性手段,过分强调色彩的主观性,将色彩教学变成为十分深奥而且难以捉摸的玄学。
3.忽视色彩基本原理,把技法当宝典,用技法与制作效果来掩饰学生色彩知识的不足。
笔者通过对色彩构成概念的反思与追溯,以探索色彩造型教学改革的出路,以追求对色彩的认识、审美和运用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为目的,将多种方式感知色彩、多材质表现色彩等贯穿于课程教学始终,把“感知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作为课程教学改革的切入点,合理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逐步进行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力求推动课程教学模式与方法的改革创新。其改革内容如下:
依据美术学专业人材培养方案的人材目标定位和本课程在专业中的地位及课程目标,在构成本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上,将《色彩静物》课程的内容分为四大模块。
模块一:名作欣赏训练。
在美术教学中名家作品欣赏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绘画作品中色彩的表现手段十分丰富多彩。不同的艺术流派、风格通过各异的色彩、逼真的表现手法展现出的不仅仅是作者对色彩的理解或熟练的技法,更重要的是画面中蕴含了不同意义的美,通过作品体现作者与众不同的审美取向。因此,应在教学过程中每周进行一次名家名作欣赏,让学生在充分了解作画背景、画家经历和理解作品的基础上充分认识优秀作品美的意义所在。
模块二:色彩感知训练。
用多种手段进行教学,开启学生对色彩的创造性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有选择的引入光、声、影、音辅助教学,例如放一段音乐,让学生感受音乐中的色彩,然后用适合色彩、笔触表达自己对这段音乐的感觉,利用概括的色彩、变化的笔触、图形的组合表现对事物的感知。或将教室环境的灯光布置成暖色、冷色等不同光源,再利用不同明暗或色相,让学生在不同的色彩环境中绘制出自己的感受,体验不同色光环境对人的身、心影响。这一模块的教学是探索色彩科学的有意义,同时对学生的潜在能力的开发也十分有益。
模块三:色彩写生训练。
课堂内的长期写生不仅会影响学生从自然光源中获得色彩感知的能力,还会束缚学生对色彩的创造力及个性。 因此,在写生训练中应适当加强学生对自然光与环境色的认识与理解。当学生受到一定理论知识等一些理性认知的影响,再结合观察,便很容易进入审美状态。所以,较快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需要大量的写生训练、强化训练,这样有助于提高色彩的感知能力。
模块四:色彩创作训练。
每一种材料都有其自身的特性和独特的色彩。如,一张宣纸、一块亚麻布或者一双磨破的旧皮鞋……这些不同种类、不同材质的物体,除了形状、肌理、质感等特性外,其自身的色彩会首先映入每个观者的眼帘。尝试将不同的色彩与物体材料组织起来,将各种材质不同,色彩不同的物体进行剪切、拼贴、组合,形成多材质、综合材料的创作。除了利用材料本身的色彩组合外,还可以用多种绘画材材料,如丙烯、油画颜料、水彩等各类不同性能的颜料绘制在这些结合材料拼贴的现成物上,让学生画面的色彩构成、质感表达以及情绪的传递牢牢抓住艺术创作的方向。当然这类综合材料的运用需要通过反复的实践去不断寻找适合自己的组合方式,从而探索出适合自己的艺术风格。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用感性的、直观的体验方式去亲历色彩创造过程,无论是否按照规律创作、结果如何,对学生的审美能力都会有提高和帮助的。
1.以写生训练为主,并加强学生对色彩原理的认识与理解,强化学生对色彩的感受能力。
2.在教学中每周开展一次国内、外名家名作欣赏,使学生在了解作画背景、画家经历和理解作品的基础上充分认识优秀作品美的意义所在。
3.在课堂教学中,有选择的引入声、光、影、音等辅助教学,加强学生感知能力的培养,启发学生对色彩的创造性思维。
4.尝试用不同材料进行色彩创作,达到较熟练的运用色彩和多种方式作画的能力。
5.以上四个阶段围绕不同主题不断穿插循环,最终达到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并能较熟练的运用色彩和多种方式作画的能力。
1.启发探究式教学法
(1)明确课程内容、给出学习任务、提出具体要求。教师首先向学生布置本门课程每个阶段、单元的学习任务,要求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或任务去学习。
(2)教师启发与学生讨论相结合。教师将任务分解成若干个覆盖知识点较多、内容较深的小任务,组织讨论和启发学生。以探索问题完成任务来引起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独立学习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巡视检查。教师通过巡视课堂,了解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况,既考虑整体又要发现个体中的问题和优秀突出的学生。 对学生掌握知识和完成学习任务的情况进行小组交流,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与人共事的能力。
(4)教师总结与点评。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协调者和促进者,合理组织、适时引导,进行宏观调控。讨论结束后,将工作任务的讨论结果系统和条理,使学生在经过讨论分析后,对整体的知识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
2.案例辅助教学法
案例教学可以采取多种形式。一类是在课程的讲授中穿插名家名作欣赏,强化学生对知识难点和重点的理解;另一类是在讲授课程之前,通过美术名家作品欣赏导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三是在课程内容讲授完之后,组织学生进行美术名家作品与课程主题之间的拓展讨论,加深学生对本课程全部知识的认识,形成了教与学之间的良性互动。
3.现场互动式教学法
在课堂教学中,有选择的引入声、光、影、音等辅助教学,例如,放一段音乐,然后让学生用色彩表现的方式表达对这段音乐的感觉,采用概括的色彩、富于变化的笔触表现对事物的感知;将教室内的灯光布置成红色、黄色、蓝色、绿色等,利用不同的色相及明暗,让学生在不同的色光环境下绘制出自己的感受,同时让学生体会不同色彩环境对人们身、心的影响等。
打破传统的期末70%平时30%的考核方式,改进评分机制,加强中间过程的观察增加教师的平时成绩分值。因该课程为7周,考虑到平时训练均为长期作业,故平时成绩为3次,期末考试成绩为1次。3次平时成绩的平均分,占考核50%,平时考勤占10%,期末成绩占40%,这样一来,才能预防一些平时作业不交,只交期末作业就能合格的情况出现,能及时反映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一些问题,通过问题做出教学调整,这样才能充分的让学生在课程中学到他们应该掌握的知识。
1.学生学习模式的转变。
2.针对具体的不同的设计项目进行完善的实战演练。
1.感知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
2.通过认识色彩、感知色彩到运用色彩三者结合,达到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并能较熟练的运用色彩和多种方式作画的能力。
3.将不同的色彩与物体材料组织起来进行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