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利军 (河北艺术职业学院 戏剧系 050000)
我自1978年踏入中国戏曲艺术大门以来,学艺演艺,艺海探珠,至今已有37个春秋。在众多老师的口传心授言传身教下,在多年的排练厅摸爬滚打中,在舞台上多年的实践演出过程里,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逐步把握武旦的表演技法,探求武旦艺术的真谛。随着时代的前进,科技的进步,中国戏曲武旦艺术也需要不断地创新,这已经成为戏曲界仁人志士们的共识,武旦表演艺术怎样创新?对此,见仁见智,归纳起来,我的体验和认知有以下两点。
首先,武功要过硬、基础要扎实。
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说:“什么东西离开了基础是不行的,离开了基础就好像没有树的根,风一吹就倒,因为它的根离开了土壤。艺术也一样,离开了传统,就离开了基础,也就是离开了广大观众喜闻乐见的土壤,那是经不起风吹雨打的,是经不起考验的。”如果武旦演员没有扎实过硬的武功基础,没有几出基功戏打底子,在舞台上就不可能打得猛,翻得冲,踢得准,不可能表演出武旦的美脆帅,更谈不上人物的塑造刻画,谈不上武旦艺术的创新,所以过硬的武功扎实的基础是武旦创新的前提。
1978年我考入河北省艺术学校,分行当时老师问我:“你吃得了苦吗?”我说我能吃苦,老师说:“要吃得了苦中苦,方能为人上人,要想人前显贵,就得背后受罪。”我入学后,牢记老师的话,苦练基本功,绝不敢有半点偷闲和马虎。每到周六日就让同学把我反锁在排练厅内,一练就是几个小时,练得浑身大汗淋漓,实在太累了就趴在垫子上休息一会儿再接着练。“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我对这句话是深有体会的。由于坚持苦学苦练,使我较好的练就了武旦行当必备的出手功,基功、毯功、刀枪剑戟等把子功,同时比较娴熟的掌握了《打焦赞》《盗库银》《盗草》《挡马》《虹桥赠珠》《金山寺》等一批传统的、刀马武旦的基础戏,为以后不断的学演传统剧目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其次,广学博采、技为戏用。
在三十多年的艺术实践中,使我深深的体会到,作为一名优秀的武旦演员,只有根据自己的艺术条件,善于吸收各种有益的艺术养分,才能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在前辈艺术家的启示下,我在学演武旦传统剧目的同时,先后又学演了《穆柯寨》《汴梁图》《樊江关》《战金山》《小放牛》《卖水》《昭君出塞》《扈家庄》等刀马旦、花旦的戏,通过学习,使我进一步感受和领略了规范的枪架子,高难度的鼓套子,身段动作的韵律性,人物的古典美等花旦、刀马旦各行当的表现手法和程式技法,为今后的艺术创新打下了更加扎实的基础。
广学博采,技为戏用。技巧是武旦艺术舞台表演的特色,技巧包括武艺和技艺,是武旦艺术表现手法上的一种功力和绝活的展示,广学博采不单是为了展示武打技巧和表演手法,更重要的是为了激发创新能力,更好地完成人物形象的塑造。戏曲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它的历史悠久,更在于它艺术性的博大精深,它的表现形式就决定了它的魅力在于演绎。有人认为,戏曲的武旦艺术,只重视外在技巧,不讲究人物内心刻画,更谈不上人物形象的塑造,这是对武旦表演艺术的一种误解。武旦表演艺术同样讲究角色内心的情感把握,追求人物形象的塑造。虽然目前舞台上确实存在着武旦表演只图快、冲、猛,不顾剧情及人物形象的表现,但这只是个别现象。
我在1993年参加河北省青年演员大赛,主演了改编神话剧《虹桥赠珠》,饰演了凌波仙子这个角色,获得了省级一等奖的荣誉,同时获得了评委和专家们的一致好评。全剧的设计都没有离开武旦表演艺术的各类传统程式和基本技法,只是在导演、武打技导老师的编排、指导下有了新的创排和发展,我饰演的凌波仙子在人物的装扮、气质上给予观众更直观的外化,以往凌波仙子开打时身上穿的是传统的红色战衣战裙,头戴红色七星盔和翎子,我在服装和头饰上都做了一些细小的改变,我将以往开打时的红色七星盔头、翎子,换成了小改良红绒球盔头,不带翎子,配上红色鱼鳞甲,内衬水绿色衬衣衬裤,加上配套的鱼鳞护腕护腿,开打时的服装头饰精炼简洁和前面文场的华丽宫衣有明显的区别,让观众耳目一新。我塑造的凌波仙子给观众的第一视觉印象就是美,大气。我在前面文场的身段表演中,运用了很多闺门旦的表演程式,来突出展示凌波仙子的温婉美丽、清新可爱,在后边的开打场面中,我们又添加一些新的元素,如剧中凌波仙子和天兵开打的场面,我加入了一套改编了的武术双剑戴穗的剑枪对打,开打时是单剑穗对枪,打到精彩之处一个侧踹加鹞子翻身将单剑瞬间变成双剑,这套剑枪对打即新颖又独特,运用在刻画人物的重要情境中,给观众以新鲜、惊险、别致的视像感觉。(这套剑枪对打还成为了保留节目,1994年参加了河北电视台的戏曲春节晚会,被同仁们称之为改良精品。)在虹桥赠珠这出戏的刀下场花中我也做了一些新的尝试,我将武术表演里的连刷刀、侧踹、刀滚背等都运用在表演中,着重强调了手、脚、面部的表情配合,将角色内心情感的释放表现的淋漓尽致,还有打出手时的托刀拉腿转,一般的演法是既普通又程式化的一转,而我借鉴了舞蹈的旋转,更加突出了“美”字。我除了表现这些心情外,还特别在节奏的轻重缓急上加以重视。在全剧尾声时我又精心设计了一套绸子开打,以舞动的彩绸与天兵交战,将全剧推向高潮,这些武打设计既符合剧情又更好的衬托出凌波仙子为了保护心爱的人不受伤害,临危不惧、大义凛然、顽强作战、不屈不挠的精神。在整场《虹桥赠珠》的每一个细节上,我们都在和导演以及技导老师们用心研究,注重把握人物与情、理、技的结合,在保留传统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在创新上我们下了很多功夫,既不能丢失传统的古典气息,也不能失去现代所需的精神文化追求,还要能给观众带来真正美好的艺术享受。
我的恩师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全国四小名旦之一的宋德珠先生就是一位非常讲究人物情感、注重武旦艺术美、力求创新的武旦表演艺术家。1981年,我有幸得到宋先生的亲传,恩师亲授的《扈家庄》一剧,使我终身获益匪浅。《扈家庄》是宋先生从他的老师阎岚秋那里学来的,为什么后来能成为富有新意的宋派代表剧目呢?原来宋先生从老师那里继承下来后,突破行当、广学博采、技为戏用,融汇各流派的艺术创造从未停止过,宋先生经过多年的舞台实践经验,不断磨练、探索、吸收创新,才形成了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宋派剧目。
我们要向前辈学习,在艺术上要做用心和有心的人,平时要多学、多看、多积累,积累舞台经验、积累生活经历、积累学习和观看各门类艺术样式的体会,才能广学博采、技为戏用,才能在武旦表演艺术的创新上有所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