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萃 (衡阳师范学院外语系 421008)
乔迪的成长之旅
——约翰·斯坦贝克《小红马》的解读
李 萃 (衡阳师范学院外语系 421008)
作为一部成长小说,《小红马》展现了主人公乔迪从童年到青少年的成长历程。本论文通过对组成《小红马》的四个以乔迪为中心人物的故事分析,展示他的成长轨迹。
斯坦贝克;《小红马》; 成长
本文为2013年衡阳市社科基金项目“约翰·斯坦贝克小说研究”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3D04)
约翰·斯坦贝克(John Steinbeck)是美国现代的一位伟大作家,也是普利策奖与诺贝尔奖的得主,曾一度与福克纳、海明威齐名。《小红马》是其一部重要的作品,国内斯坦贝克的研究专家董衡巽先生认为“斯坦贝克比较成功的作品是在30年代后期创作的,它们是《胜负未决》《人鼠之间》《愤怒的葡萄》以及《小红马》等”。 但国内外学术界对斯坦贝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人鼠之间》和《愤怒的葡萄》上,对《小红马》的关注极少,更别提从成长角度对其进行的研究。本文尝试从成长小说的角度解读男主人公乔迪的成长过程,力图从新的角度来对这部作品进行解读。
成长小说一词源于德国,并且很快被世界各国文学所广泛接受并加以发展,并在文学史上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成长小说通常截取青少年的一个生命阶段(从懵懂到成熟),以一个青少年的成长为主线贯穿始终, 通过一个个相互关联的故事,讲述个人成长经历,注重“描述其间的性格发展变化”;以塑造“完整的人”为理想,所以人物性格处在不断的完善之中;以达到“处世和谐”为目的,所以多以融入社会或带有希望的积极乐观情绪作为结局。
《小红马》是一部典型的美国成长小说,这部作品描写了一个十岁少年乔迪的成长历程。主人公心爱的小红马病死与新生命小黑马的降生,山里老人吉达诺的意外出现与悄然消失,外祖父的辉煌过去与失落现实,这些冲突、矛盾和复杂因素贯穿全文。生活中的悲欢离合、得失苦乐、希望与绝望,都成为小男孩乔迪成长过程中的“营养”。所有这些在少年乔迪的内心不断留下深深的印痕,使他心智不断成熟,实现了从懵懂向成熟、破茧成蝶般地蜕变。
小说由《礼物》《崇山峻岭》《诺言》和《众人的首领》四个故事构成。在第一个故事《礼物》中,乔迪“是一个年仅十岁的小男孩,乱蓬蓬的头发像一堆枯草”,这时候的他还没有自己独立的思维,只是顺从地听从父亲的安排,“三角铁把他从床上唤起来,他没想过不去理会这急促的声响,他从来就没这样想过,他知道别人也没这样想过。”他父亲对他一向要求严格,不论是什么问题,乔迪都要绝对服从。然而当他一个人时,他“用后脚跟把一个甜瓜碾碎,可他一点都不开心,他知道自己干了件坏事,便用脚踢了一些土把踩碎的甜瓜掩盖起来。”“一路上他捡了很多小白石子放进衣袋中,还不断地把这些石子投向小鸟或者兔子”这些都显示乔迪不管在心理还是生理上都还是一个小男孩。在第一个故事“礼物”中,乔迪收到他爸爸从一个司法拍卖场买来的小红马驹作为礼物,照顾小红马的过程也是乔迪迈向成熟的第一步。“自从有了小红马,乔迪每天早晨不再等到三角铁敲响后才起床。甚至母亲还没醒,他就从床上爬起来,穿上衣服,悄悄溜到牲口棚去看加比兰(小红马),这已成了他的习惯。”乔迪尽他所能努力的照顾好小红马,这已成为他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小红马长大后,比利开始教乔迪驯马,一开始乔迪是害怕的,“乔迪一想到总有一天他要坐在马鞍上就有点害怕,小马很可能会把他掀到地上。”比利·巴克教乔迪如何像男人一样克服恐惧驯马。驯马的过程也被看做是乔迪成长的过程。
尽管乔迪仔细呵护小马驹,小红马还是在一次淋雨后严重感冒了,比利这个极好的兽医一再保证能治好小红马,小红马最终还是死去。小红马死后,乔迪对比利失望,不再那么依赖比利。也认识到大自然的不可控制,人力无法抗争。小红马的死让乔迪一直郁郁寡欢,他再也无法回到以前那样的天真无邪与依赖。
第二个故事是《崇山峻岭》,发生在小红马死后不久。小红马的死让乔迪的精神支柱坍塌。他“无精打采”的找事情做,发泄他的抑郁,于是他“往屋檐下的燕子窝扔石块,把一个个小泥窝全都打碎”,“在牧场房子里,他把变质的干奶酪嵌在捕鼠器上做诱饵……把那条狗的鼻子夹住”。尽管他的妈妈大声呵斥:“乔迪,别耍弄那条狗,找别的东西玩去。”他还是在继续着他的恶作剧,拿弹弓打鸟并“割下小鸟脑袋,接着又把小鸟开膛,扯掉翅膀,最后把七零八碎的肉块一齐抛进灌木丛”。与以前乔迪的听话相比,这标志着乔迪对成人的不信任与不尊重,他不在意鸟的生死,怕大人看见了会责备他。乔迪处于孩童与成人的中间阶段。在这个故事中,有一个叫吉达诺的老人来到乔迪的家中,说他回来了,要在这住下来,一直住到死。除了乔迪,家中其他人都不欢迎老人。老人和乔迪聊起大山,聊起他曾近和他父亲一起去过的大山,这让乔迪对“像大山一样神秘”的吉达诺充满了好奇,对乔迪来说,大山象征着未知而神秘的世界。乔迪爸爸不欢迎老吉达诺,话中有话的说着他的第一匹马——老伊斯特。“真该把伊斯特杀掉,它要是死了就不会再忍受这些痛苦和风湿病的煎熬了。” 乔迪却与吉达诺产生了信任与依赖,在听到他爸爸对老马的嘲讽后,乔迪安慰吉达诺,“他只是说说而已,他并不是真的要把伊斯特打死,他喜欢伊斯特,那是他的第一匹马。”乔迪学会在尴尬的处境下安慰他人,暗示着乔迪心理层面和道德层面的发展。老人悄无声息的离开后,乔迪“心里充满一种不可名状的悲伤”。他理解老人,认识到成人也并不是值得可怕的,他们也有他们困难的时期,也会衰老,生病,无用,被嫌弃。
第三个故事是《诺言》,在这个故事中,乔迪在回家的路上,往他带午饭去学校的午餐小桶里装了“两只角蛙、四只不太大的草蜥蜴、一条蓝色的蛇、十六只黄翅膀的蚂蚱,还从一块石头下逮住一只湿漉漉的褐色蝾螈。”回家后母亲打开午餐小桶,怒不可遏的喘着粗气。可是在他父亲答应给他买一匹小马驹让他照顾,但是条件是乔迪要照顾母马直至她生下小马,同时要做一些家务事。乔迪接受了这个条件,这次乔迪与父亲之间的关系有了微妙的变化,大人不再完全将他当孩子一样对待,他需要照顾母马,学会独立,承担责任和掌握技能。“乔迪以前所未有的认真姿态去干活儿了……乔迪确实感到那些荒唐的行为已经成为以往的记忆。他已经长大了,把角蛙放在午餐小桶里那样的事儿该结束了。”乔迪认真地做好每件事情,等着母马內莉生下属于他的小马驹。然而悲剧再一次发生,內莉在推迟生产日期一个月左右,终于要生小马驹了,然而却是难产。比利不得不杀死母马,救出小马。在比利杀母马的时候要乔迪出去,乔迪没有像以前机械的执行成人所要求他做的事情,而是一动不动站着那里,直到比利冲着他大吼着。內莉以前生小马驹都没有问题,然而这次却发生了意外。连老手比利都没有办法,再一次让乔迪认识到成人也有无法控制的事情,也会失败。
最后一个故事是“众人的首领”,乔迪的外祖父,一个“就知道说印第安人和穿越大平原”的老人来到了乔迪家,除了乔迪,全家人都对外祖父的多年来重复的故事感到厌烦。在全家人一起吃晚餐的时候,外祖父再一次说起他的故事时,乔迪爸爸打断了他的故事,乔迪妈妈眼里怒火一闪,只有乔迪轻声说道:“请给我们讲一讲印第安人的故事吧。”乔迪帮助外祖父摆脱窘境。但第二天一早,乔迪父亲再次生气的说道:“为什么他非得一遍又一遍地讲个没完?他穿越大平原。没错!可是那毕竟早已结束了。没有人愿意反反复复地听。”外祖父从外面进来,听到了这番话,尽管乔迪爸爸向他道歉,说是胡言乱语。外祖父被女婿的话伤到:“可能你是对的,穿越大平原已经是老黄历了。既然事情早就过去了,或许就应该把它忘掉才好。”大家都匆匆离开餐厅,只有乔迪没有离开,问外祖父:“您再给我讲一些故事行吗?”乔迪学会安慰外祖父,并想着给外祖父榨一杯柠檬汽水。这也意味着乔迪学会了同情他人,真正的进入了成人世界。
少年乔迪在成长过程中经历了四次重大事件,小红马、父亲、山里老人、外祖父等一个个人物或动物,对他的心理进行一次次的锤炼,使得他看到了自然的力量不可抗拒,看到了成人世界的复杂性。在成长过程乔迪迷茫、挣扎,甚至面对死亡,他沮丧、痛苦,不过最终他战胜了这些生活的考验,从痛苦的经历中顿悟,从一个天真无知、简单任性、对父母非常依赖的小男孩成长为一个体贴懂事、独立而有同情心的成熟少年。一系列的人、物和事件,让他逐渐摆脱了童年的天真、单纯、幼稚和无知,变得世故、理智和成熟,他的心理逐渐走向成熟。
作为成长小说,成长主题贯穿《小红马》始终,在这条主线上,“毁灭”因素如影随形。“毁灭”因素贯穿了少年乔迪成长的整个过程,包括心爱的小红马病死,母马难产而死,老人吉达诺从农场的消失等。在成长小说中,主人公通常都需要经历“迈过门槛”,甚至经历象征性的毁灭和凤凰涅槃般的重生。主人公被各种“毁灭”因素所洗礼,各种变故如同熔炉,让主人公的心智得到充分的锤炼。同大多数成长小说一样,《小红马》强调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学习”,不仅是知识上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在“挫折”和“悲剧”中学习,学会与人交往,学会理智地观察世界,学会与社会融合,从而完成个人的社会化。
[1].董衡巽.论斯坦贝克的兴与衰[J].外国文学评论,1996(1).
[2].买琳燕.走近“成长小说”——“成长小说”概念初论[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4).
[3].约翰·斯坦贝克著.史津海,富彦国译.小红马[M].浙江文艺出版社,2009.
李萃 (1982— ),女, 湖南衡阳人,讲师, 硕士, 从事英美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