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英国民谣的三种不同解读
——《少年马斯格雷夫和巴纳特夫人》

2015-07-14 12:48娄立国常州工程学院213164
大众文艺 2015年23期
关键词:马斯中世纪民谣

娄立国 (常州工程学院 213164)

一首英国民谣的三种不同解读
——《少年马斯格雷夫和巴纳特夫人》

娄立国 (常州工程学院 213164)

不列颠这片土地上的人民生生不息,经历了纷繁复杂的历史演变,不断的外族入侵,几百年的征服与演变,各个民族在矛盾冲突中逐渐融合,从对立走向同化,从野蛮走向文明,不列颠人经历了从浅薄愚昧向文明与智慧的进化。因此,中世纪英国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民谣往往富含深刻的思想和智慧。本文以民谣《少年马斯格雷夫和巴纳特夫人》为例,从三个角度对其进行尝试性解读,点出了该作品的思想价值。本文认为这是一首探讨“性道德”“女权”以及“阴暗心理”的劝善作品。

劝善;性道德;女权主义;精神分析;阴暗心理

本文是基金资助项目:2014年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中世纪英国文学劝善思想专题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号:2014SJB490。

从大约公元1世纪起至15世纪,不列颠这片土地上的人民生生不息,经历了纷繁复杂的历史演变,不断的外族入侵,近千年的征服与演变,各个民族在矛盾冲突中逐渐融合,从对立走向同化,从野蛮走向文明,不列颠人民的祖先们见证了人类从浅薄愚昧向深刻和智慧发展的历程。何以见得?纵观英国文学从源头发展至今大约1200年的历史,中世纪英国虽然没有出现弥尔顿、莎士比亚、司各特等这样重量级的作家,然而这段时期对后世文学的繁荣依然功不可没,因为它在黑暗之中并非仅仅经历了磨难,而是以磨难为种子,孕育出了后世的光明。在黑暗的背景下,中世纪依然为英国文学贡献出了《坎特伯雷故事》《好女人传》《农夫皮尔斯》《贝奥武甫》《亚瑟王之死》《高文爵士和绿衣骑士》《每个人》等上乘之作,这是值得肯定的。这些作品让我们看到,在后世辉煌文学中大放光芒的人文主义、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元素其实在中世纪的作品中早就出现了,它们就像一粒粒种子,在幼芽阶段被人忽视,长成参天大树后才引起众人的注意。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无名氏的作品是绝对不应该忽视的,那就是民谣。英国是一个谣曲资源丰富的国家。由于当时文化教育水平的落后,民间创作的无数谣曲都已经失传,通过文字记载流传至今的只是一小部分,约有300余篇。谣曲作为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往往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和思想价值。我们所熟知的《罗宾汉的故事》就因其所蕴含的杀富济贫的侠义精神而深受人们喜爱。有些谣曲讴歌爱情自由,有些谣曲劝人培植信仰,有些谣曲在悲欢离合或喜怒笑骂中传达种种哲思,总之,我们从中会发现:古人的情怀与智慧是值得尊敬的,自古以来劳动人民从来不缺乏远见与审美力。在本文中,笔者与大家分享一首中世纪英国民谣——《少年马斯格雷夫和巴纳特夫人》,通过这首民谣我们足可以领略古人的思想有多么深刻。

《少年马斯格雷夫和巴纳特夫人》是英国中世纪的一首民谣。这则谣曲讲述了一个看似简单而实际上涵义复杂的故事。笔者认为这是一首探讨“性道德”“女权”以及“阴暗心理”的劝善作品。

一、故事大意

在一个聆听早课和弥撒的圣日,众人汇集在教堂,庄严肃穆,鸦雀无声。少年马斯格雷夫对神父的讲解似乎不感兴趣,而那一个又一个前来听讲的窈窕淑女却令他春心荡漾。他的目光慢慢游离,略过一个又一个淑女的面庞。有一个身着盛装的贵夫人美貌无比,盖过群芳,引起了少年格外的注意,而那贵夫人似乎也心有灵犀,瞟了一眼少年马斯格雷夫,少年浑身上下散发出来的朝气感染了她的心。他们慢慢的向对方靠近,直到可以窃窃交流。这位美女是巴纳特勋爵的夫人。她告诉少年,她在某地有个漂亮的住所,可以去那里相会到天明。两人一拍即合,那少年欣喜若狂,扬言说哪怕是刀山火海在前方,他也要去和她同床共枕。他们的密谈被仆人偷听到了,仆人便偷偷回去向巴纳特勋爵告密。于是,这边的一对有情男女在寓所欢度春宵,那边醋意大发的勋爵领兵前来报复。少年和巴纳特夫人被堵在了床上,巴纳特勋爵杀死了少年,并用剑割下了夫人的乳房,夫人惨死。她在死前说:少年马斯格雷夫,我要为你的灵魂而祈祷;巴纳特老爷,虽然我是你的合法妻子,但我不会祝福你。

二、故事解读

这首民谣篇幅短小,情节简单,但其所讲述的故事却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解读。以下从三个方面对其进行分析,读者会发现你的感受会因视角的不同而迥异,颇有“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意境。

(一)宗教劝善视角——劝君莫行淫

从宗教劝善的角度分析,这首谣曲痛斥了乱性行为,告诫人们不要邪淫,而应克己自爱,远离美色。这是中世纪文学作品通常表达的一个主题:禁欲。在性道德这个方面,尽管中世纪的英国人不可能信奉佛教,但他们所创作的这首民谣在表现基督教道德伦理的同时,也不经意地表现出了佛家对待性道德的态度。佛家认为万恶淫为首,认为性欲在所有欲望之中最难去除,也是众生寻求解脱的最大障碍之一,因此,“从障碍解脱的角度来说,违反相应身份的色戒是有罪的,甚至任何性行为都是有罪的。”基督教《圣经》“摩西十诫”中关于性行为方面的规定就有两条:第七条:“不可奸淫。” 第十条:“不可贪恋他人的房屋;也不可贪恋人的妻子、仆婢、牛驴,并他一切所有的。”由此可见,两大宗教对待“乱性”或者“邪淫”的态度是一致的:坚决反对不正当性行为。关于邪淫的果报,佛家有很多的论述,一言以蔽之:“奸近杀”,邪淫者无好报。这个西方的民谣故事恰恰证明了东方的“果报思想”。从宗教的角度看,这首谣曲是不是在告诉我们:劝君莫邪淫?

(二)女权主义视角——自由万岁

从女权主义角度看,故事似乎没有谴责出轨的巴纳特夫人,而是赞扬了她反对宗教束缚、反对禁欲主义、反对男权压迫,追求爱情、自由和平等的斗争精神。在被捉奸在床的时候她毫无惧色,也无愧疚,并说要为刚刚被丈夫杀死的情人的灵魂而祈祷。在男权至上的中世纪,巴纳特的行为可谓对男权统治的英勇反抗,充满了大无畏的悲壮精神。故事虽然没有交代主人公所生活的历史时期和家庭背景,但根据民谣产生的年代(大约9至15世纪,正值所谓的黑暗世纪),我们可以想象,巴纳特夫人身受宗教法规、男权、父权等多重压迫。在封建教会法约束之下,人们没有随便离婚的权利,一旦结婚就必须坚守自己的身份。马太福音第 19章指出,夫妻乃是一体,神配合的,人不可分开。“基督教早期的教会法中的婚姻法律对于结婚实质要件的规定中, 突出表现为“一夫一妻”和“永不离异”两个基本原则……以此来制约人性的情感与选择,“在大多数世俗法中, 妇女很少有甚至没有婚姻中的‘人格’。一旦结婚, 她所有的财产以及她本人都随之归入丈夫名下, 丈夫是婚姻中的法人代表, 她则一无所。”摩西十诫中的第十条:“不可贪恋他人的房屋;也不可贪恋人的妻子、仆婢、牛驴,并他一切所有的”也是把妻子作为男人的私有财产看待的。这就是说,在巴纳特夫人所生活的年代,她即使与丈夫没有爱情,也只能默默忍受,而没有离婚的权利。“在男尊女卑、父权盛行的中世纪的西方, 教会法的某些规定尽管体现出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歧视女性的本质却不可能因此而得以改变。”西蒙娜·德· 波伏娃曾说:“婚礼本来就是用来让男人防范女人的, 她成了他的财产。”从这个角度分析,或许我们对巴纳特夫人出轨行为不但不予谴责,反而充满了敬佩。为了爱情和自由,她敢于向封建宗法发起挑战。她的行为可谓“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最终她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乳房被丈夫残忍割下,但她宁死不屈,没有向丈夫说一句软话。难道巴纳特夫人不是一个大无畏的女权斗士?

(三)精神分析视角——镜子,照出丑陋的灵魂

从精神分析和解构主义的角度来看,可以说这首民谣揭露了人性中潜意识里面的犯罪愿望。根据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人们的一言一行往往受制于人的潜意识。这首民谣所描写的行为是极其下流、放荡、残忍的。从伦理上看,少年马斯格雷夫和巴纳特夫人都违背了人伦和道义,因为他们的行为属于通奸,而巴纳特勋爵的行为则违背了人道,因为他割下妻子双乳的行为过于残忍。民谣作为人民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对如此血腥、下作的行为描述的生动、活泼、细致,实在是有违于文学的崇高性,降低了其作为文学作品的社会净化功能。由此看,这首民谣甚至可以划入“色情文学”类。因为其中包含的露骨的描写,恐怕不少读者在读到它的时候率先所想到的不是其劝诫动机或者女权主义之类,而是对少年马斯格雷夫和巴纳特夫人通奸行为的羡慕。激发人类灵魂深处肮脏思想的必然是肮脏的东西。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这民谣或许根本无意谴责宗教和男权,而是对一对男女通奸行为的客观描述,其中对色情和残忍场面和动作的描写反映了人们既痛斥通奸和暴力又渴望去尝试通奸和暴力的矛盾心理。谣曲的创作者和吟唱者们或许不会承认这一点,因为人类潜意识里的东西本来就是一片模糊两可的状态,有也罢,无也罢,都是无法考证的。但有一点是清楚的:这首谣曲难登大雅之堂,不宜让儿童去阅读。

三、结语

谣曲作为民间文学的精华,是人民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自有其存在和流传的价值。这首谣曲的解读尽管充满了矛盾性,但它却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一千年前英国社会现状的一隅:阶级的对立、婚姻的世俗、教权的弥漫、爱情的无奈、人性的压抑、灵魂的双重面孔等等,在一首几百字的民谣中都得以体现。因此,这首民谣具有厚重的历史研究价值和哲学思辨价值,而不应简单地将其视为色情故事。

[1]强晓如.析基督教对欧美婚姻的影响[J].河北法学,2000 (5).

[2]谢经虎.教会法所反映的中世纪西方女性法律权利状况[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6(2).

[3]娜·德·波伏娃.第二性[M].中国书籍出版社,1997.

[4]马太福音第19章.《圣经》.南京:中国基督教协会 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2005年印刷.

猜你喜欢
马斯中世纪民谣
哈代诗歌的民谣艺术
中世纪欧洲艺术
“黑暗时代”一说是谬论。这里说说中世纪的科学进步为何仍举足轻重 精读
布拉格:穿越中世纪的心灵之约
台湾民谣之父胡德夫 这个大地,我过来了
中世纪晚期英国文学中的农民写作
“民谣泥石流”花粥:唱出自己
没人当真的绑架案
城市民谣(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