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立体构成教学思维的探讨

2015-07-13 16:48陈天勋
广东教育·职教版 2015年5期
关键词:设计教育

陈天勋

摘 要:本文以数字化构成教育为切入点,借助计算机图象的科学成果,探讨修改、计算、存储、记忆、模块化、虚拟表现等,使构成艺术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领域,并研究它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兼顾效率与效果、手动与自动、量变与质变、现实与虚拟、想象与实现、实验与实践等方面的内容。

关键词:数字立体构成;设计;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5)05-0053-03

在三维的空间环境中,我们所看见到的物体千姿百态:有的沉稳敦厚,有的尖锐锋利,有的雄伟宏大,有的精致小巧,有的光滑炫耀,有的质朴亲切……人们对不同物体的视觉感受随着形态的不同而改变,作为设计师,如何把握空间造型的艺术规律,如何熟悉这些独特的造型语言,必须从研究立体构成开始。最先提出构成教育的是上个世纪初的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1919-1931年),如伊顿、康定斯基、克利等教师关于构成教育的积极探索,逐步奠定了构成教育的基础思想,其精神内涵至今还影响了当今世界的设计教育。

近现代设计教育发展的规律告诉我们,构成教育是一切设计教育的根本,任何忽视构成教育的结果必然是舍本逐末的短视行为,对有限的教育资源和学习时间造成了巨大浪费;只有端正学习方法,科学组织教学实践,脚踏实地地研究造型艺术,从物质形态的本质规律开始,研究立体的形态的艺术特征、组合方式和设计方法,才能为成为一名出色的设计师奠定基础。

一、立体构成教学的基础地位

在开展设计教育的大中专院校,甚至在研究生院,都把立体构成作为一门学习和研究造型艺术的基础学科。目前,有的院校把立体构成作为基础造型课之一,称之为三大构成教育;有的院校直接设置成造型艺术创作课,用雕塑或陶艺课程取而代之;还有的院校通过大量的实践改革,把立体构成作为专题设计课程的一部分……但无论课程的名称或形式怎么变化,也无法改变立体构成作为设计教育的基础地位,也许课程学习时间的长短受不同专业而定,也许为了追求特色教育模式而改变其作为独立学科而存在,改革都有其合理性与不合理性,但科学组织教学以及探讨教学改革模式,必须遵循人才培养的基本规律,不要在课程设置的表面层级变来变去,不要有短视行为,也不必局限在专业设计课程中。

二、传统立体构成教学的限定性因素

从各种各样的探索改革中不难看出,立体构成教育在当今设计教育中遇到了困惑。对于教师而言,受课程时间的限制,立体构成课程很难系统地讲;受专业方向的限制,该课程很难与设计课程结合起来讲。对于学生而言,由于受立体构成课程时间、材料与工艺水平的局限,构成的训练往往也不够充分,很多学生进入高年级时,普遍觉得以前所学的立体构成课程没有什么用,对专业设计的帮助不大,反倒觉得学构成浪费了很多时间。其困惑的结症所在有几个方面:

(1)课程时间太短。一般来说,课堂时间加上业余时间累计不会超过四周,而做立体构成就象完成雕塑一样,缓慢而缺乏系统性,学生缺乏大量的练习训练,造型规律的系统认知就很困难,教学目的达不到,课程教学变成了走马观花。

(2)材料成本局限。从某种意义上说,材料成本甚至阻碍了立体构成教育的顺利实施,为了获得一定的构成效果,往往需要通过材料的肌理、质感来表现,立体构成作业练习所需要的材料成本,是学生在实现构思时必须考虑的。有的学生为了省事,使用卡纸做立体构成,便宜又省事,可对于造型的根本性认知全来源于这薄薄的卡片,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3)工艺制作困难。如果立体构成的材料选择独特一些,学生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工艺技术的问题,不同的材料就要使用不同的工艺完成,如选择金属就面临焊接的问题,选择实木,就必须考虑榫卯等工艺;这些工艺不易被学生快速掌握,浪费时间不说,作品的效果未必达得到预想的目的。

(4)功能性不强。立体构成作品不应该具备功能目的,它只是训练手段,不是训练的目的,这里所说的功能并不是指构成作品自身的实用价值或审美功能,功能性不强特指构成训练的实际效能不足,传统的构成教育,没能破解人与作品之间的关系,由于立体形态的三维特征就决定了它的空间特性,不断变换或限定的视角特征,不断改变的透视关系,动态下的形态变化,等等,都无法在传统构成教育中得到充分体现与思考。

图1 传统手段完成的发散构成作品

要破除立体构成教育的这些结症,必须对教育规律有根本性的认识,把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设备等因素充分结合起来,认识到构成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构成而构成,避免把构成作品的结果当作教育目的,构成教育的阶段特征,应该充满的挑战与各种可能性,构成作品的艺术性可以不强,但作品必须体现出学生对构成规律的不断探索,从这些痕迹中寻找构成学习前进的方向,尝试各种组合与改变的可能性。

三、数字立体构成对传统教学思维的改变

教师在探讨课程改革时,要不断提高教学效率,尽可能全方面地锻炼学生的造型构成能力和观察能力。数字手段介入立体构成教学源于对构成教育改革的深入思考,如何改变教学效率,如何节约教学成本,如何让学生学起来更轻松有趣,如何让学生实实在在感受到构成学习对专业设计的帮助,如何在信息咨询中寻找正确的学习方向?在教学的过程中,这些问题经常困扰教师,究竟如何解决,必须寻找一个突破口。

数字立体构成教学思维的探讨

笔者经过反复的实践与对比,最终选择定位在“数字化”这个概念上,“数字化”起源于数理化,涉及比例与尺度的构成设计,其思维带有逻辑性特点,比较理性,有模式可套,构成艺术的成功表现完全可以在数理上反复实验。对“数字化”的研究转移到了计算机数码上来,原有图形的形态可以通过“bit”——比特这样的小单位来表示,操作变得更容易,可以随意修改、计算、存储、记忆、模块化、虚拟表现等,构成艺术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领域,建立在“Fractal”(分形)基础上的计算机图形原来这样好用,它在教学过程中兼顾了效率与效果、手动与自动、量变与质变、现实与虚拟、想象与实现、实验与实践等全新的内容,上面所提到的困惑全都迎刃而解。

“数字立体构成”的提法也许有些奇怪,很多人会觉得陌生和不解,甚至怀疑是不是为了追求某种噱头来吸引视听,更有的甚至片面抨击电脑艺术的缺点与不足,借此全盘否定数字教学改革。任何新的事物总会有一个接受与消化的过程,有反复与矛盾的思想斗争,有新陈代谢的改革阵痛,但前进的脚步却不会因为困惑而停止。至少在现阶段,全面开展这种数字化构成教育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受教学设备的数码多媒体化程度不高的影响,教师对于数字图形软件的掌握程度不够深,专业目标教育与基础教育的脱节等等因素的影响还很大。另外,数字构成教育的选择性太多,随意性太大,必须给一定的限制性因素,把培养学生的能力放在教学探索的本位上,让构成设计教育变成“带着镣铐的舞蹈”,并为设计教育找到正确的方向。

四、数字立体构成教学实施的基本思路

数字立体构成课程针对普通高校、高专高职院校,中等专业学校的教学特点,将立体构成的认知思维和设计方法贯穿于各个教学中,教学要注重整体知识的介绍与理论探索外,还要注重作业点评与作品欣赏相结合,注重理论讲解与设计实践相结合。为了更好的实践数字立体构成的课程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其学习方法:

(1)掌握一两门计算机图形设计软件是数字立体构成的基础。

对于虚拟三维物体的设计软件来说,3DMAX、AutoCAD是我们最常用的三维软件,它们容易被掌握,使用普遍,在今后的专业设计中也经常使用到。建议学生对于其基础建模部分重点学习,把软件表达作为学习构成设计最有效的工具。

(2)提升三维抽象和概括能力,把科学认知作为学习立体构成的前提条件。

自然形态在空间中的表现可谓丰富多彩,有的甚至难以辨认,造型复杂,形态模糊。学习者必须在这方面进行一定的训练,知道最基础的立体形态的概念,清醒地认识到我们面对的图形无论多么复杂,必然有其最根本的规律,在其整体或组织结构上寻找突破,努力提升概括抽象能力,为进一步形成构成化的概念性思维具有重要的帮助。

(3)对于空间构成元素的单独或综合演练,是学习立体构成的重要环节

立体空间中最基本的元素:形体(点、线、面、体)、光影、时空与人,真实的空间实际上具备六维特征,设计师认识到这一点,是空间思维成熟的表现。一般立体构成教材只做形体元素的基本训练,忽视了第四、五、六维空间的现实存在,单独或综合演练其元素构成。学生或设计师产生多纬度的空间思维能力,将极大地丰富空间形体的想象与创新能力,站在这种完全不同的视角,评析空间形态的构成艺术是最大特色,虚拟图形的可行性六维表达给立体构成教育带来新的血液。

(4)充分掌握构成的各种方法是学习立体构成的中心内容

立体构成的方法有很多,如替代法、伸缩法、旋转法、堆积法、突击破坏法、结构改变法、正负空间法等,各种方法丰富多样,富有变化,这种构成技巧很容易就演变成设计方法论的一部分,大量的训练、理解、记忆、探索是完全有必要的。一般立体构成的教材过于强调材料的多样性,如:纸、布、竹、木、玻璃、塑料、金属等,再加上工艺的多样性,如折叠、拼贴、刨削、锯锉、镶嵌、焊接等工艺,也是丰富多彩,却令教与学的人望而却步,时间、工具与能力都不允许,培养动手能力实际上很片面,也是一句空话,甚至阻碍了设计思维的培养。数字立体构成教学则完全摆脱了这种限制,在虚拟空间中实现各种可能性,包含对材料的贴图处理,彻底扭转了这种工艺式、目标式培养的错误方向。

图2 改变数字贴图技术完成的构成作品

五、有效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是数字立体课程改革的关键

受益于立体构成教育成果的主要集中在工业设计、包装设计、室内设计、建筑设计、空间景观设计、三维动漫等设计领域。空间思维的培养直接关系到今后的专业设计能力。进入高年级的学生,甚至参加工作多年的设计师,总是觉得在做设计的过程中很困惑,办法不多,思维跟不上,创新能力不足,其实这些都是构成学习不到位,或者把构成学习与专业学习相分离的表现,尤其是前面所讲的工艺式、目标式的教学改革,动作是大张旗鼓,教学投入虽然大,但设备配的再好,资源也还是紧张。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始终要提醒学生关联想象能力的重要性,一旦教师长期局限于基础教育,潜移默化之中孤立了构成教育的目标性,使构成教育脱离了原来的方向,很显然这样做是不行的,相关教师有必要关注专业领域里最新的动态,补充专业领域的更新知识,紧密结合专业方向把基础构成讲好,使得学生从一开始在设计方法上就有一个科学的起点。

责任编辑 陈春阳

猜你喜欢
设计教育
BUBA台灯设计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有种设计叫而专
陈国兴设计作品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
匠心独运的场地设计画上完美句点
教育漫画
跨越式跳高递进与分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