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洁 胡小强
【摘要】李克强总理提出,推进新型城镇化,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关键是提高城镇化质量,目的是造福百姓。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得出的主要数据表明,我国正同时经历着老龄化和城镇化进程,面临着人口结构迅速老龄化的巨大挑战,尤其以沿海地区中小城市的老龄化问题最为明显。快速老龄化对城市的规划和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和尝试:第一,构筑老年友好的生活环境;第二,倡导老年友好的社区建设;第三,引导老年友好的社会服务。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老龄化;老龄友好
1 引言
人口老龄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老年人口增长的趋势。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
受建国后三次人口生育高峰影响,我国本世纪头20年进入快速老龄化发展时期。2011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60岁以上人口为1.77亿人,占13.26%,比2000年上升2.93%。面对快速老龄化趋势,更多老年人在城市生活对城市的形态和管理的影响,以及养老负担日益加重对中国社会和家庭的照料方式的影响,老龄化降临将对城市带来巨大的影响,本课题将尝试从老龄友好的方面探讨城市规划与管理的应对方式。
2 我国老龄化的现状
2.1 规模庞大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由于人口基数大,老年人口的绝对数量大。截止2013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2.02亿人,占总人口的14.9%,比2010年六普统计提高了1.7%。中国老龄工作委员会预测,2020年将达到2.6亿,2033年左右将达到4亿,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
2.2 未富先老
发达国家工业化起步早,发展快,是在基本实现城市化、现代化的条件下才慢慢进入老龄社会的。而中国的老龄化进程却超前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发达国家进入老龄社会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一般都在5000美元以上,有的超过了1万美元。2014年中国人均生产总值为7200美元,在世界排名79位,而60岁以上老年人比例却远高于发展中地区。
2.3 城乡分割
改革开放后,中国工业化进程加快,促使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村逐渐呈现“空心化”,农村中的青壮年劳动力离开农村到城市务工,提升了老年人在农村人口中的比重,使农村人口老龄化速度高于城市。
2.4 小结
我国人口老龄化与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相比有着不同的特点。我国老龄化的时间段、速度快、绝对数大,经济发展处于初级阶段,人均收入刚达到小康水平。此外,由于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空巢老人、独居老人的增多将是一大趋势。因此,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到来,会对城市规划和管理带来一系列的挑战。
3 应对老龄化问题的探索
3.1 构筑老年友好的生活环境
随着老年人群的逐渐增大,社会对适老型公共服务设施、适老型居住环境等的需求会不断提高。因此,城市规划应充分体现新型城镇化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引入老年友好的规划理念,构筑老年友好的生活环境。
第一,缓解老年人所需要的慢行交通环境与城市的快速运行之间的矛盾。过去,城市建设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一直使用单一的价值观来指导城市的建设,过大的广场、适宜于机动车的快速道路、集中式购物中心,然而,城市应该为老年人出行提供安全和舒适的环境,例如:建筑物的出入口应有无障碍设计,人行横道的红绿灯设计要照顾老年人行动的时长,林荫的社区道路等。
第二,满足老年人生活所需的居住环境。居家养老依然是大多数老年人的选择,大部分生活在城市的老年人都居住在樓梯房或电梯房中。这向住宅小区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房屋内部设计要适宜老年人使用、房间及梯间需留有足够轮椅回转的空间等,规划建设部门应将其落实到未来房屋的设计规范中。
第三,提高老年人活动的场地质量。老年人的活动是丰富多彩的,在城市规划中要充分考虑老年人的户外活动场地,留出空间,从而增加街道和社区的人气和活力。例如新加坡的邻里中心,根据社区物业的规模、类型和居住人口,配备相应的商业配套设施和社区生活服务功能,包括社区文化娱乐、零售餐饮、图书馆、健身体育、老龄人活动中心、医疗保健等多个项目,不以盈利为主要目的,由物业管理进行经营与管理。
另一方面,城市的快速变迁使的老年人对周围的环境产生陌生感,因此,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不仅要考虑新建设施,更要考虑老建筑的保护。
3.2 倡导老年友好的社区建设
老龄化的问题,不仅是考虑如何照顾老年人,更是让他们成为城市生活的参与者,提高老年人的生命质量,让老年人老有所为。在目前日益受到关注的社区建设方面,学生和劳动者在客观上不能把较多的时间与精力放在社区活动上,而赋闲在家的老人,尤其是低龄健康的老人,他们正好构成社区建设中坚力量。一般来说,刚退休的老年人,大都具有丰富的知识与经验,一些人还曾经是部门、系统的带头人或技术骨干,社会要为这些人提供再就业的机会,且有利于促进老年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
3.3 促进老年友好的社会服务
人口老龄化不仅是关于老年人的问题,更是影响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加大全社会各种资源对老年人的服务,将更好地构建和谐社会。
目前,我国主要实行的是以家庭养老为主的养老模式。人们在思想文化领域深受儒家学说的影响,养儿防老是文化传统,大部分老人喜欢在家庭中生活。然而,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我国家庭结构趋于小型化,形成了所谓“4-2-1”甚至“8-4-2-1”的家庭结构,子女赡养老人已力不从心。与中国有着相同儒家思想背景的日本,在1982年出台《老人保健法》和1989年制定了“黄金计划”,以居家养老为发展方向,构建了具有日本特色的居家养老模式。由政府出资,培训十万家庭护理员,负责看护老人、处理家务;普及托老所,提供短期入住、看护、治疗等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