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方远
摘要 我国古代典籍中记载有许多蔬菜类植物,其营养成分丰富,但名称古今不同,区域有异。对9种常见蔬菜类植物的营养成分和名称进行了认真的考证和阐释。
关键词 蔬菜;营养成分;考证
中图分类号 O949.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5)15-252-02
我国历史悠久,古代文化灿烂,在祖先留下的许多古典著作中,记载了很多蔬菜类植物,如周代《诗经》中记载了132种,《尔雅》中记载了312 种,明代《本草纲目》中记载了1 195种,清代《植物名实图考》中载有1 714种等。隨着时间的推移,环境的变迁,人类对其认识的进步,古书上记载的很多常见蔬菜类植物,其营养成分和名称与现代的往往有所不同,且同物异名和同名异物现象较多,因此,笔者对9种常见蔬菜类植物的营养成分及名称进行了考证。
1 菊科的莴苣(Bactuca sativa)
1.1 营养成分
莴苣含有蛋白质、脂肪、糖类、灰分、钙、磷、铁、钾、镁、硅、维生素A原、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等。
1.2 古汉名考证
莴苣原产中亚,包括我国西北部分地区,又称千金菜、莴菜、莴笋等。隋唐以前不见有“莴苣”的记载,《清异录》:“呙国使者来汉,隋人求得菜种,酬之甚厚,故因名千金菜,今莴苣也”,这是较早的记载,应不晚于公元6世纪,写于唐代的《食疗本草》始著录莴苣。《农桑通诀》:“其茎去皮,蔬食,又可糟藏谓之莴笋”。《本草纲目》卷27称莴苣为莴菜,并云:“剥皮生食,味如胡瓜”。该种变种很多,茎用莴苣又称莴笋,叶用莴苣又称生菜,卷心莴苣、玻璃生菜等都是其变种。
2 十字花科的甘蓝(Brassica caulorapa)
2.1 营养成分
甘蓝性味甘平,具有益脾和胃、缓急止痛作用,它含有丰富的粗蛋白、脂肪、糖类、食物纤维、钙、磷、铁、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B1、维生素B2,并含有少量K1、U、氯、碘等,尤其K1和U是抗溃疡因子。另外,还含有一些硫化物,是十字花科蔬菜的特殊成分,具有防癌作用。
2.2 古汉名考证
甘蓝原产欧洲,又称芥蓝、玉蔓菁、苤蓝、擘蓝、撇蓝、西土蓝等。《植物名实图考》卷4:“甘蓝,本草拾遗始著録,云是西土蓝,农政全书:北人谓之擘蓝。按此即今地撇蓝 ……,山西志谓之玉蔓菁……,滇本草沿作苤蓝”。《群芳谱》:“擘蓝一名芥蓝,叶色如蓝,芥属也。南方谓之芥蓝,叶可食,故北方谓之擘蓝”。
3 十字花科的白菜(Brassica pekinensis)
3.1 营养成分
白菜味道清鲜适口,营养价值较高,含蛋白质、脂肪、膳食纤维、钾、钠、钙、镁、铁、锰、锌、铜、磷、硒、胡萝卜素、尼克酸、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以及微量元素钼。白菜中有一些微量元素,它们能帮助分解同乳腺癌相联系的雌激素。
3.2 古汉名考证
白菜起源于我国,又称菘、牛肚菘、黄芽菜、结球大白菜等。《吴录》:“陆逊催人种豆、菘”。《广群芳谱》卷14:“白菜一名菘。埤雅云,菘性凌冬不凋,四时常有,有松之操,故其字会就。诸菜中最堪常食”。据研究,白菜、小白菜和芫菁都是由油菜经人们的长久栽培演化而来的,古时“菘”是泛指白菜一类的蔬菜。《唐本草》中记有三种菘:“有牛肚菘,叶最厚大,味甘;紫菘,叶薄细,味少苦;白菘似蔓菁也”。据宋时苏颂说:“扬州一种菘,叶圆而大……食之有滓,绝胜他土者,此所谓白菜。”看来唐时已选育出白菘,宋时已正式称呼为白菜。唐朝《新修本草》中提到不结球的散叶大白菜,称为“牛肚菘”。明朝的《学圃杂疏》中有花心大白菜的记载,称为“黄芽菜”。清朝的《顺天府志》和《续菜谱》中才有结球大白菜的记载。
4 十字花科的芥菜( Brassica juncea)
4.1 营养成分
芥菜含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膳食纤维、钾、钙、磷、钠、镁、铁、硒、锌、锰、铜、维生素C、维生素E、维生素B2、维生素B1、维生素A、胡萝卜素、烟酸等。
4.2 古汉名考证
芥菜原产我国,又称臘菜、辣菜、水苏、勞祖、春芥、夏芥等。东汉(公元 2世纪)《四民月令》:“四月收芜菁及芥”。《广群芳谱》卷14:“芥一名辣菜,一名臘菜(其气味辛辣,有介然之义,又可过冬也,本草云,冬月食者,俗呼臘菜,春月食者,俗呼春菜,四月食者,为之夏菜)增《本草》芥葅一名水苏,一名勞祖” 。
5 伞形科的芹菜( Oenanthe javanica)
5.1 营养成分
芹菜营养成分丰富,含有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粗纤维、灰分、钙、磷、铁、钾、钠、镁、氯、胡萝卜素、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尼克酸,还含有挥发油、佛手柑内酯、有机酸等物质。
5.2 古汉名考证
芹菜原产我国,又称水芹、水英、楚葵等。《本草经》:“芹菜味甘,平。主女子赤沃……一名水英”。《本草纲目》卷26:“芹菜”,也叫“水芹、水英、楚葵”。《名医别录》:“水芹生南海池泽。”水芹与今广为种植的芹菜不同,现在的芹菜为旱芹。
6 锦葵科的冬葵(Malva crispa)
6.1 营养成分
冬葵的营养成分丰富,含有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膳食纤维、脂肪、钾、钙、磷、镁、钠、锰、硒、铁、铜、锌、维生素C、维生素A、胡萝卜素、烟酸、硫胺素、核黄素、视黄醇等。
6.2 古汉名考证
冬葵原产我国,又称露葵、葵、滑菜、丘葵、葵菜、冬寒菜、卫足、蕲菜、滑肠菜、冬苋菜、阳草、秋葵、春葵等。《本草经》:“冬葵子味甘,寒”。《诗经·国风》:“七月烹葵及菽”。《尔雅翼》:“葵为百菜之主,味甘滑”。《宁都州志》:“葵菜土名蕲菜,性冷,味柔滑,经霜益滑,吴人谓之滑肠菜”。《广群芳谱》卷14在释“葵”,丘葵也。《农书》:葵,阳草也……。《本草》:一名露葵(古人采葵,必等露解),一名滑菜(言其性也),一名卫足(《尔雅翼》云:葵时倾日,不使照其足)。《本草纲目》卷16:“六七月种者为秋葵,八九月种者为冬葵,终年收采。正月复种者为春葵,然宿根至春亦生”。《植物名实图考》卷3:“冬葵,湖南也呼葵菜,亦曰冬寒菜”。王祯《农书》说:“葵为百菜之主,备四时之馔,可防荒俭,可以菹腊(咸干菜),其根可疗疾”。
7 葫芦科的菜瓜(Cucumis melo conomon)
7.1 营养成分
菜瓜含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膳食纤维、脂肪、钾、钙、磷、铁、维生素C 、维生素A、B族维生素、胡萝卜素和柠檬酸等。其中钾、钙的含量较高。
7.2 古汉名考证
菜瓜起源于亚洲南部,又叫越瓜、白瓜、稍瓜、羊角瓜等。《植物名实考證》卷4:“越瓜,开宝本草始著录。即菜瓜……”。《广群芳谱》卷17:“(本草)稍瓜一名越瓜,一名菜瓜,南北皆有……有青白二色,大如瓠子。一种长者至二尺许,俗呼羊角瓜”。该种植物品种较多,有些地区也称之为白瓜。
8 百合科的葱(Allium fistulosum)
8.1 营养成分
葱营养成分丰富,含有蛋白质、脂肪、膳食纤维、碳水化合物、磷、钠、锌、锰、钾、铁、镁、钙、硒、维生素B1、维生素B5、维生素C、维生素B2、维生素E、维生素A、胆固醇、视黄醇、胡萝卜素等。
8.2 古汉名考证
葱原产我国西部和黄土高原,古时称芤、菜伯、和事草、鹿胎、青、葱等。《山海经》:“边春之山多葱葵韭。北单之山,无草木,多葱韭”。《尔雅》:“青谓之葱,古者佩玉有葱珩,以玉色如葱得名”。《本草纲目》卷26在释葱时说芤、菜伯、和事草、鹿胎都指葱,并解释曰:“葱从囟,外直中空,有囟通之象也。芤者,草中有孔也,故字从孔,芤脉象之,葱初生曰葱针,叶曰葱青,衣曰葱袍,茎曰葱白,叶中涕曰葱苒,诸物皆宜,故云菜伯,和事”。
9 十字花科的萝卜(Raphanus sativus)
9.1 营养成分
萝卜是一种质脆味美、营养丰富的家常蔬菜,其中胡萝卜素有“小人参”之称。富含糖类、脂肪、挥发油、钙、铁、胡萝卜素、维生素A、维生素B1、维生素B2、花青素等营养成分。
9.2 古汉名考证
萝卜原产我国,又称芴、蒠菜、葖、蘆萉、莱菔、土瓜、蘆菔、雹葖、菲草、宿菜、菔、紫花菘、温松、土酥、破地锥、楚菘、秦菘、蘆、来服、葖子、春莲花、蘿蔔等。《诗经·国风》:“采葑采菲”,古时的“菲”泛指十字花科包括萝卜在内的一些蔬菜,古时对于芜菁、芥菜、蘆菔、菘之类的栽培植物往往记载不详,常笼统地称之为“葑”或“菲”。随着不断的选育,人们对它们的食用部分也不同,各类也就有了具体的名称。《名医别录》(公元5世纪)中说:“芜菁及蘆菔,味苦,温……。蘆菔是今温松,其根可食,芜菁根乃细于温松,而叶似菘,好食,籽比温菘细小”,可见该时已把两者区分开了。《广群芳谱》卷16:萝蔔,一名莱菔,一名蘆菔,一名雹葖(尔雅云,葖,蘆萉,注云,萉宜为菔,蘆萉芜菁属,紫花大根,俗呼雹葖),一 名紫花菘,一名温菘(紫花菘、温菘,皆南人所呼,吴人呼楚菘,广南人呼秦菘),一名土酥(农书云,北人萝蔔,一种四名,春曰破地锥,夏曰夏生,秋曰萝卜,冬曰土酥,谓其洁白如酥也)。《癸辛杂识》:“今成都面店中呼萝卜为葖子,虽曰井语,然亦有谓”。 《尔雅》:“菲,芴”, 《尔雅注》:“即土瓜也”。 《诗疏》:“菲似葍……,幽州人谓之芴。今河内人谓之宿菜”。《诗草木今释》中说“蘿菔、来服、春莲花、满阳花”都为萝卜的俗名。
10 结语
古代著作中记述的可作蔬菜的植物还有很多,以上所述仅为古书中记述较多,又曾作为古今重要蔬菜的种类,今考证之,以便沟通古今,以飨读者。
参考文献
[1]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
[2] 吴德邻,陈邦余,卫兆芬,等.中国植物志[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1.
[3] 缪启愉,邱泽奇.汉魏六朝岭南植物“志录”辑释[M].北京:北京农业出版社,1990.
[4] 江苏医学院.中药大辞典[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7.
[5] 吴征镒,周太炎,肖培根.新华本草纲要(一)[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1988.
[6](清)吴其濬.植物名实图考[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7.
[7] 曹元宇.本草经[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
[8](唐)陈藏器.尚志韵辑释.本草拾遗[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