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娜 文斌
摘要 依据长沙市沿江风光带现状调研情况,在明确长沙市沿江风光带绿道营建改革迫切性的基础上,结合长沙市绿道营建的基本概况和规划政策,分析现状,提出三大问题和三大改造建议,旨在为完成长沙市滨江绿道这一城市绿道体系中的核心任务而努力。以期将其推广至长江流域其他城市,最终推动全国范围内湘江绿道的宏观可持续发展和促进我国城市绿道建设。
关键词 滨江绿道;沿江风光带;改革;长沙市
中图分类号 S73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5)15-182-03
Analysis on Green Space Reformation of Scenery Belt along River in Changsha City
LU Na, WEN Bin*
(Horticulture & Landscape College, 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Changsha, Hunan 410128)
Abstract Based on investigation of scenery belt along river in Changsha City, on the basis of studying reformation urgency, combined with basic situation and planning policy of green space construction, three problems and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 The aim is to finish the vital task of greenway system construction, beside, extend it to other cities in Yangtze river basin, finally promote the national wide greenway macroscopic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encouraging Chinese city greenway construction.
Key words Riverside green space; Scenery belt along river; Reformation; Changsha City
随着绿道体系的日趋完善,全国各地迎来了城市绿道建设的热潮。绿道这种可持续、多功能的线性系统,对于类似长沙的许多被江河纵切的城市而言,滨江风光带必将成为其绿道建设的核心和重要依托。经过调查,笔者得知现行长沙市沿江风光带建设成果不佳,且日后长沙市又将迎来多条沿江风光带的建设。所以科学而实际的长沙市滨江绿道营建改革迫在眉睫。
1 长沙市沿江风光带绿道改造背景
长沙市自1995年开始展开了沿江风光带工程,先后分3期完成了湘江大桥到解放西路、杜甫江阁及以南、新河北到码头之间的建设。主要生态景观节点或文化历史名址有橘子洲头、月亮岛、杜甫江阁、朱张渡、裕湘纱厂和天心阁等。其明显的建设特点是早期过分强调防洪功能的垂直堤坝和没有融入园林元素的过量硬质景观,以及缺乏整体性的景观规划。
结合长江中下游水量丰富,水流平稳的水源特征,长沙市政府根据《湘江长沙株洲湘潭段生态经济开发建设总体规划》提出长沙中央公园带的构想,并在2012年编制的《绿道规划专项》中明确了12条近期绿带建设和21条远期规划设想。
分析这12条近期建设绿带可知,7/12的绿道是依托湘江或其支流而规划建设的,11/12的绿道或依托于湘江流域,或从湘江引出到城市内湖。同样对于21条远期绿道,其依托湘江指数达到8/21,部分依托湘江指数为17/21。這些数据既证明了长沙市《绿道规划专项》中充分认识到了滨江线性系统在绿道体系中的重要性,也充分说明长沙市沿江风光带在新绿道营建中的地位。
2 长沙市沿江风光带现状
从整体上看,长沙沿江风光带已经成为集防洪、休闲、教育、娱乐、健身等功能于一体的第二大市民公园。随着时间的推移,与早期建设相比,晚期工程逐渐克服游径系统单一、文化元素缺乏和自然生境破碎等问题。近期北辰三角洲处(图1)建设还未完全竣工,不少市民已经开始尝试使用,且多有赞许。但通过调研,分析发现长沙市现行沿江风光带主要有三大问题。
图1 长沙北辰三角洲
3 现行长沙市沿江风光三大问题及具体表现
3.1 景观人性化问题
3.1.1 沿江风光带与城市道路隔离不够。
城市的沿江风光带在绿地系统分类中应属于带状公园或防护绿地,归属于城市绿道,应该与城市道路界面分开。而长沙市沿江风光带湘江中路部分地带两界面之间不仅几乎没有竖向的高差处理,甚至忽略了必要的绿篱和行道树进行隔离(图2)。所以车行对在沿江风光带里的游人影响很大,严重降低了沿江风光带的质量。
3.1.2 桥洞空间利用率低。
沿江风光带是依傍湘江而建的,必然与横跨湘江的大桥相交,而桥洞就形成了一个有顶的特殊滨水空间,不仅可以为游人遮风挡雨,也因为桥下空间可以与桥上的城市交通相联系而在某种程度上暗示了场地的特殊性。而长沙沿江风光带中桥洞空间没有配置合适的运动、休闲或娱乐设施和垂直绿化景观,利用率极低,反而成为沿线景观中尴尬的地方。
3.1.3 公众亲水性得不到满足。
河流对于城市来说,既孕育了城市文明,也见证了城市的发展[1]。所以人类的亲水性如同对生存的渴望,是与生俱来的。长沙市沿江风光带的人水关系大多为远观,少许段为邻水,无法满足游人体验丰富景观的要求。
3.2 景观生态化问题
3.2.1 堤坝式硬质景观的阻隔。
自建国以来,湖南省水灾不断,特别是1993~1995年百年一遇的特大洪灾,导致沿江风光带的建设中过分强调防洪功能,筑起了百年难遇水位线的大堤(图2),从此确实保护了沿江两岸,但湘水和楚地也一刀两断。由于常水位和堤岸高程悬殊,沿江风光带景观更像是隔水观堤坝,生态驳岸完全消失。
图2 长沙湘江中路
3.2.2 水生植物的消失。
湘江支流的浏阳河沿江风光带两岸垃圾堆砌,水生植物基本消失。而水生植物不仅是提高沿江风光带景观质量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对于江河自净的重要影响物。
3.2.3 缺乏生态系统的过渡。
从设计生态学的角度来说,城市滨江片块是城市系统和河流系统的交接处,最应形成生态廊道,当然也是城市绿道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沙市现行沿江风光带缺乏由滨水、湿地向陆地生态系统的过渡,无法确保植物多样性和稳定性,进而保证动物及整个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稳定性。
3.3 景观完整性问题
3.3.1 硬质景观节点分散。
长沙沿江风光带中无论是历史遗址裕湘纱厂、文化古迹朱张渡、杜甫江阁等节点,还是普通园路(图2),都大量运用硬质铺装以凸显工程之美,而完全忽视了园林元素的运用,加强了城市“热岛效应”及城市生态网络的破碎化,降低了场地的实际利用率。特别是在炎热的夏天,由于缺乏林荫,除了夜晚,并没有太多人愿意去使用这些场所。
3.3.2 景观连贯性差。
现行长沙市沿江风光带中已有不少湖南旅游的典型景区,其中以拥有毛泽东头像的橘子洲头为首。可是,即使优质景观节点散布,这样的滨江绿道还是无法形成整体,对周边社区或中央商务区进行辐射和影响,更无益于城市绿道网络的构建。
3.3.3 景观急需护理,缺乏管理。
长沙市沿江风光带部分绿化景观被野草或菟丝子等植物占领、吞噬,部分变成了裸露的黄土,由于过于人工化的绿篱和展示花卉十分依赖人工修剪、管理,加之市民对其使用率还很低,所以现存景观十分需要维护和管理。
4 长沙市沿江风光带三大改造建议
分析绿营建设中市民意见,结合长沙市中央公园带构想和长沙15座洲岛的规划,笔者提出以下宏观、中观、微观三大改造意见,希望最大程度保留原有景观并显著提高滨江绿道的生态性和景观性。
4.1 政策引导、规范明确
4.1.1 引导市民保护绿道。
长沙市绿道服务于市民,所以他们有责任和义务了解城市绿道并增强其保护意识。但政府和相关部门应该提供准确而完善的标识和提示系统,以帮助人们文明地使用绿道,最终实现谋定管护运营、长效发展的远“虑”之道[2]。
4.1.2 控制沿江建筑红线。
沿江风光带两岸天际线和视觉景观线[3]必然对城市整体风貌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必须划定严格的沿江建筑红线,让距湘江过近的建筑退让到红线之后,才能真正保证护坡绿量和景观质量。
4.1.3 连通洲岛和沿江风光带景观。
定位在生态廊道的长沙市的中央公园带构想和长沙15座洲岛的规划,欲保证开发的生态性,满足市民游赏的便捷性,必须充分保留植物生长空间,建设生态飞桥,实现流畅的人行,又不打扰到动植物生态系统,真正实现宏观城市沿江绿道系统建设。
4.2 设计优化
4.2.1 增设滞洪湿地。
通过清理驳岸垃圾,栽植菖蒲、千屈菜、芦苇等湿生植物组团,才能正确处理前期人工驳岸观赏性、湘水自净能力和生态微观防洪[3]等问题。
4.2.2 丰富植物景观和层次。
在已有人工驳岸旁可以适当使用水杉等水陆皆可适应的过渡性粗放植物品种,而护坡驳岸上的植物配置要改变乔、灌、草单一模式,才能形成疏密有致、空间多变、因地制宜[4]的植物景观。
4.2.3 完善桥洞景观和功能。
在长沙市橘子洲大桥、银盆岭大桥、猴子石大桥的桥洞空间,应增设运动、休息、娱乐设施或场所(图3、4),实现体育绿道的功能,同时可以运用垂直绿化丰富景观。研究表明,绿道可达性的好坏直接影响人们对绿道的使用[5]。设置垂直方向的城市道路与游路的沟通,可以合理增加便捷出入口,提高滨江绿道的可达性。
4.3 工程改良
4.3.1 改善界面分隔关系。
作为绿道系统中独立的慢行系统,市民非常希望它出現在滨江绿道中。自行车道可以起到对城市道路和滨江游路的过渡作用,所以应该设置竖向抬高的一级平台作为自行车快行系统,在两边的缓坡上种植植物以隔离界面,从而保障园内游人的游憩不受外界干扰(图5)。
图5 沿江风光带界面分隔改造剖面示意
4.3.2 优化园路材料和形式。
长沙市现有许多城市道路离沿江堤岸距离很近,为在有限的宽度内增加园路类型和丰富园路与水面关系,以满足人的亲水性需求。改造过程中应该尽量遵循城市道路原有位置,多采用带斜坡的“之”字形游路(图6)。在水深较浅的位置适当采用气泡池或挑出的木平台,也可以放弃园路,改用木栈道联系一些坡度过陡的地方。
图6 长沙北辰三角洲
4.3.3 提升园林工程材料。
为满足绿道规划建设中生态性原则和环境保护性原则[2],并提高绿道的整体性,长沙沿江风光带改造过程中应该减少单一的花岗岩等石材的运用,结合防腐木、鹅卵石或其他化合材料并与园林景观元素,如小草坪、花径、行道树及构筑小品相融合,实现多种园林材料的运用。
5 结语
长沙市近期的12条绿道建设,大部分都要依托于湘江或其他的支流进行。例如正在进行的圭塘河绿道建设,参考湘江沿江风光带建设的改革建议,将有助于推动长沙市整个滨江绿道系统的建设,在某种程度上就实现了长沙市绿道体系建设的核心任务。如果改造意见切实可行,建议结合当地实情,推广至其他长江流域城市的沿江风光带和绿道建设中,从而实现全国范围内湘江绿道的宏观可持续发展,促进我国城市绿道建设。
参考文献
[1] 阳征助,魏喜凤.浅谈城市滨江水景设计[J].城市建设,2010(7):260-261.
[2] 宋雁.基于衍生思考的绿道多维度特征解析[J].中国园林,2013(11):80-83.
[3] 俞孔坚.反规划途径[M].北京:中国工业出版社,2005.
[4] 苏学痕.植物造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4.
[5] 芦迪,芦建国.探索绿道可达性和使用者活动程度的关联——以美国巴尔的摩市“TCB”绿道为例[J].城市绿地系统,2013(7):7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