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报上少了一个人

2015-07-13 10:46夏佑至
读书文摘 2015年7期
关键词:刘少奇朱德政治

三十多年前,在东北鸡西,张大力的父亲往家里拿回来一张海报。这张海报上,周恩来居于画面中央,手里捧着玫瑰和马蹄莲的花束,而毛泽东和朱德分别立于周恩来的两侧。在他们的身后,一架绘有“八一”字样的中国包机停靠在跑道上,一名工作人员正从机舱里往外搬运行李。

海报是根据照片制作而成的,而照片的内容显然是周恩来的同事们欢迎他出访归来。尽管高级干部之间这种迎来送往的场合具有高度的政治性,但照片却抓取了一个亲切的瞬间,人物的表情相当传神:周恩来面朝毛泽东,似乎正在和毛打招呼;他看上去精神良好,丝毫没有长途旅行后的倦怠。毛泽东居于画面右侧,双手交叉,神态从容,注视着周恩来的眼睛,而朱德站在周恩来左侧身后。他们似乎刚刚谈起某件趣事,画面上的人物都流露出了轻松的笑容。

海报的文字说明是:

一九六四年十一月,周恩来同志率领中国党政代表团,参加苏联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四十七周年庆祝活动期间,坚决回击了苏修叛徒集团对我党的恶毒攻击,捍卫了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周恩来同志从莫斯科回到北京时,受到毛主席和朱德委员长以及首都人民的热烈欢迎。

张大力的父亲将这张海报带回家的时候,距离画面中的历史事件已经过去了十多年,毛泽东发动的“文化大革命”已结束。

父亲准备张贴这张海报。他们打开它,端详许久。不知是出于什么原因,在张贴海报的时候,父亲颇为迷惑地对张大力说:

“海报上少了一个人。”

在张大力位于北京郊区宽敞的工作室里,隔着三十多年时间,我们看着张大力的父亲带回家的海报,可以讲出很多惊心动魄的故事。

文革结束后的几年,仍然是中国政治最微妙、最紧张的时刻。人们相信,这张海报在那时候出现,不会是偶然的事情。即便是最底层的中国人,经过几十年政治运动的洗礼后,也掌握了一套完整的解读政治动向的理论。那些富有仪式感的事物:党报报道中出现的名字、高级干部的排名顺序、照片、海报、在电影正式开演之前放映的 《新闻简报》 等等,都受到高度的注意。人们从中揣测高层人事的变动以及中央对某些人物和事件的评价。因此,这张1964年的照片重新被制作成海报发行,不由得不让人们顽固地相信,周恩来重新出现在画面中央,并且以如此亲切放松的状态站在他的战友之间,必定有某种原因。

事实可能的确如此,但很难得到验证。高层级的政治生活一直隐藏在文字和影像的迷雾背后。1949年以来,人们见识了太多诡谲的政治变动:一个默默无闻的人突然上升到高位,接受群众的欢呼和拥戴,然后以更快的速度沦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受到谴责和践踏。受到公开或不公开批判的高级干部,不得不离开权力中心,但其中极少数人也有可能获得谅解,从而重新掌握权力——邓小平就是最好的例子。在高层政治起伏不定的波澜中,周恩来的稳固地位是很罕见的。1949年,他开始担任政务院 (后改称“国务院”) 总理的职务,从那时候起,尽管党内排名有起有落,他就没有离开过位于北京中南海的国务院中的办公室。作为政府首脑,周恩来始终兢兢业业地配合党的领导人——无论是毛泽东、刘少奇,还是林彪和王洪文——管理国家,勉力维持经济正常运行。人们认为周恩来有一种牺牲自我、委曲求全的性格。但稳固的地位并不意味着顺遂的政治处境。毛泽东在生命的晚年,陷入了反复的自我否定。

然而,到底谁从海报上消失了呢?三十多年前,人们对政治的态度绝对是谨慎的。祸从口出,谨言慎行在政治运动中是明哲保身的不二法门。张大力的父亲是个普通的电厂工人,从来没有和自己的儿子深入探讨过任何政治话题。“海报上少了一个人”——这句含糊的话也许只是他张贴海报时一句下意识的嘀咕。

1982年,张大力离开东北老家,到北京上学。毕业后,他没有回东北老家,安分守己地进一家出版社做美术编辑,而是选择留在北京。没有工作、没有户口、没有收入,变成了一个为正常社会所不齿的流浪汉。

差不多10年之后,张大力才有了自己的工作室,并且有能力为朋友聚会埋单。张大力想起了父亲许多年前的喃喃自语:“海报上少了一个人。”这个迷惑的句子回到他的脑海,让他重新思考中国当代历史,是他成为职业艺术家很久之后的事情。

到底是谁,应该却没有出现在海报上?2003年的一天,张大力决定找到他。没有费多少时间,他就发现了那个不翼而飞的人:刘少奇。

1964 年迎接周恩来访苏回国的欢迎仪式规格很高。中共中央委员会主席毛泽东、国家主席刘少奇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朱德悉数出席。在记者当年拍下的照片里,刘少奇站在毛泽东的左侧,位于画面最右边。和朱德一样,刘少奇戴着一顶便帽,面露笑容。尽管毛泽东的眼光近距离地直视周恩来的眼睛,但在摄影师摁下快门的一刹那,周恩来其实在看着刘少奇。

在公开场合,人们都将刘少奇看作是毛泽东亲自选定的接班人。刘少奇是革命的理论家。在延安召开的中共“七大”上,他提出了“毛泽东思想”的新说法,将毛泽东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地位提升到仅次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斯大林的位置。毛泽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国家主席,刘少奇是第二届国家主席,毛泽东多次表示,自己从党中央主席的位置上退居二线之后,接替他的将是刘少奇。

但这些承诺最后没有兑现。“文革”开始后,毛泽东写下一张大字报:《炮打司令部》,将其张贴在中南海内的办公场所。刘少奇很快失去了权力,随后又失去了自由,尽管他手持 《宪法》,竭力维护自己作为国家主席的尊严,但还是受到了严酷的肉体和精神虐待。

从刘少奇被打倒的那一天开始,那些本来用于反映刘少奇和毛泽东亲密关系的照片,就变得极度不合时宜,删削就成了一项迫切的工作。

沿着这条线索,张大力开始寻找那些照片上的失踪者。发现越来越多——在不同的年代,出于不同的目的,人们对一张底片做了种种修改。一个人在这张照片上出现,在另一张照片上消失,又在第三张照片上重新显影——这种暗房的魔术背后,掩藏着一套视觉的密码。渐渐地,张大力觉得,当代中国一些最重要的变化,就藏在这套视觉的密码背后。

张大力陆续找到一些照片的不同版本。这些照片出自同一张底片,但在读者面前却呈现出不同的形象,将它们并置在一起,历史的视觉密码就会自然而然地浮现出来。

修去朱德军帽上的青天白日徽章只是略施小技,删除照片上原有的人物是最常见的,原因可能有很多种。1958年毛泽东在十三陵水库工地参加义务劳动的照片中,彭真本来和毛并肩而立。彭真被打倒后,他在照片中的位置被一个工作人员的背影所取代。

有一些修改是为了突出主要人物。1943年毛泽东与陈云、林伯渠等人的合影被修改成一张单人照;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宣读中央政府成立的消息时,董必武站在他的身后,为了使这张照片上的毛泽东更加醒目,董必武常常被饰掉,取而代之的是天安门城楼上的窗户。类似的做法不计其数。有时候是为了构图上的单纯,有时候是为了突出个人权威,有些修改兼有突出主要人物和政治的双重原因。毛泽东、周恩来和朱德同时出现在第一届全军运动会的主席台上时,天正在下雨,两名工作人员从身后给毛周二人撑起了伞,唯独朱德表现出军人的本色,冒雨站在台上。1977年的 《人民海报》 发表这张照片时,制作人员对照片进行了大刀阔斧的修改。不仅修掉了可能被非议为特殊化的伞,还删掉了三位主角背后所有工作人员,增加了原图片没有拍到的LOGO和代表军队历史的年份数字。这些修改将照片的构图从横构图改成了直构图。

在寻找和展示这些照片的过程中,张大力常常会回想自己的一生。和30岁以下的艺术家不同,张大力这代人在寻求自我定位的时候,很难完全离开历史和政治的因素。不同版本的照片和照片上得而复失、失而复得的政治人物,对年轻人来说,只是干瘪的历史符号。但在张大力的记忆里,他们活生生地存在过,曾经还决定着千千万万人的生活——包括张大力自己的生活。

要理解中国的变化,需要对历史有同情和理解,还要有一点特别的幽默感。张大力觉得,照片上的历史是第二历史——“在近六十年的时间里”,“差不多一直指导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以及家庭观念”的照片,是历史本体的影子,它们“可长可短,可虚可实”,取决于利用它们的人。

篡改过的照片是不可能穷尽的。“政治评论家们已经指出了世界现代史中出于政治目的对照片的屡屡篡改”,巫鸿说,这种篡改并非偶然个案,“而是官方摄影的一个基本和内在的机制”。

找到篡改过的照片并且展示出来,哪怕只是一小部分,也很容易就会穷尽一个人的一生。这个工作的有趣之处在于:“海报上少了一个人”——但他不会永远消失。

(选自《干掉摄影师》/夏佑至 著/安徽教育出版社/ 2013年9月版)

猜你喜欢
刘少奇朱德政治
刘少奇与中国共产党
刘少奇在安源过春节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政治攀附”
刘少奇:不忘初心 对党忠诚
刘少奇:求真务实,反对形式主义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