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 言
许世友1905年出生于今河南省新县泗水店区许家洼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里。少年时,他因家贫给武术师傅当杂役,后到少林寺学习武术。1926年8月,许世友在武汉国民革命军第一师第一团任连长时,接受革命思想,于当年9月参加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投身革命。1927年8月,在革命处于低潮时,许世友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并于当月返回家乡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11月参加了著名的黄麻起义,开始了在人民军队中的革命生涯。许世友参加了鄂豫皖苏区、川陕苏区的反“围剿”和长征。在此期间,他曾7次参加敢死队,2次担任敢死队队长,4次负伤,表现了为革命奋不顾身的英勇精神。1935年8月下旬,中央红军长征北上走出草地时,遭遇国民党军的“堵剿”,许世友奉命率红四方面军第四军和红三十军一道,与敌军鏖战两天两夜,全歼敌军,打开了向甘南进军的门户,为红军长征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
抗日战争时期,许世友先后多次进驻山东海阳县打鬼子,他的名字响彻整个胶东。其中,战场泊村在海阳县郭城一带是大村,有潘、杨、邹、王四大姓,当时村里就有2000多人,家族之间因土地、村务等问题存有积怨,时常发生纠纷。许世友率胶东军区司令部进入战场泊村时,正逢春节,按村里的习俗,村里的四大家族每年都要分别举行家族团拜活动。许世友进驻后,为了消除积怨、凝聚人心,发动群众共同抗日,就召集村干部把战场泊村的四大家族家谱集中到南沟台子上,召集全村百姓以辈分为序进行春节大团拜。许世友带领军区干部先后向家谱三鞠躬,号召群众抗战不分东南西北,中国都是一个老祖宗,要团结起来、共同抗日。因为许世友的“大团拜”,凝聚了各个家族的力量,激发了群众的抗日救国热情。那年正月扭秧歌,牙前县所有的秧歌队几乎都集中在战场泊村慰问八路军,当时村里就有30多人报名参军。据不完全统计,战场泊村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光荣牺牲的烈士就有10多人。
许世友十分平易近人,经常与村民打成一片,据战场泊村的杨奎山老人回忆,他家在村西有个小菜园,园中打了一口井,用撑杆提水浇园。有一天早晨,许世友来到小菜园,见他打水,便过来帮忙,他一手压下撑杆,一手抓住桶绳,轻轻一摆,一桶水就提上来了。许世友一边浇园,一边高兴地自言自语,村民们听不懂,只能听懂“好,省劲”几个字。许世友经常与村民下棋,村民也因此进出司令部畅通无阻。当初,许世友的夫人住在村民杨吉南家,还认了杨吉南的姐姐做干女儿。这些故事一直在当地流传着,也永远刻在了胶东人民的心里。
二
1958年,时任南京军区司令员的许世友,响应毛泽东主席“军队干部下连当兵”的号召,主动带头要求下连队当兵。很快,南京军区党委批准了许世友等30名将军第一批下连当兵的申请。当晚,被批准的几个将军举行了一次“士兵座谈会”。许世友在会上说:“30年前我当过兵,那时官兵不分你我,不分老少,都像亲兄弟一样,生活在一起,战斗在一起,个个心情舒畅,精神愉快。正是这些优良传统和作风,培育了战士的成长,培养了我们成为军官。今天,我们当了高级干部也不能忘本,在我50多岁的今天,第二次下连当兵,我真高兴。我这次下去一定要把兵当好。”就这样,许世友成为了浙江宁波海防前线某部的一名战士。
初到连队,全连战士都对许世友这个南京军区最大的“官”诚惶诚恐,不但连长慌慌张张地跑来立正、敬礼、报告,许世友去吃饭时,战士们也争先恐后地给他舀汤盛饭,就连普通的打扫房间,也有宣传干事举着相机来给他拍照,这让许世友哭笑不得。为了消除大家的顾虑,他开诚布公地对班里同志讲:“我们这些人做干部做了几十年,管人管了几十年,已经养成了管人的习惯。甚至说话声气、生活习惯、走路的样子等都有这种表现。这种习惯势力是很顽固的,只要稍不检点,就会流露出来。希望大家以后从这方面经常督促我,帮助我拿下官架子,搞臭官架子。”排里组织政治学习时,许世友又发言说:“我们要把官气消灭掉。我们共产党员,不管你职务有多高,都要平等待人,连我在内,要下很大决心做到这一点。”
为了走好群众路线,许世友吃住在连队,50多岁的他和年轻战士一样列队、出操、正步走、下河泅渡等参与大练兵,带头攀岩陡峭山峰,从来不“倚老卖老”,搞特殊化。许世友还利用空闲时间向战士们讲自己的革命经历,与战士们聊家长里短。班里的战士看到许世友如此平易近人、诚恳大度,便很快消除了顾虑和拘谨。许世友下连一个月,就真正和战士们打成了一片,他和六班战士们同吃同住同训练,不仔细看根本看不出这个身穿士兵服、头戴船形帽、足蹬解放鞋的老兵,竟然是有着赫赫战功的上将许世友。他和战士们的距离越来越近,从战士们对他的称谓变化上,便可以看出他们之间关系的改变。开始,战士们称他“首长”,接着称“许同志”,后来称“老许同志”,最后他们索性称他“老许”,个别胆大的竟叫他“许老头子”了。许世友听了不仅不生气,还笑着说:“如果我不当兵而在家种田,老乡们就会喊我许老汉了。”
三
许世友的出身与经历使他深知民间疾苦,同老百姓之间有一种天然的血肉联系。职务高了,地位变了,这种联系不仅没有割断,反而成了他竭诚尽心于国计民生的“原动力”。三年自然灾害时,最让他难过的就是战士和群众吃不饱饭。许世友视察上海警备区,事先没打招呼,自己去看望“南京路上好八连”。正好快开中午饭了,他径直来到伙房。一看,用“增量法”蒸的开花米饭,菜无荤腥,清汤寡水。他问匆匆赶来的连长:“战士能吃饱吗?”连长说:“还可以。”许世友说:“你讲假话,这样的饭菜战士能吃饱?”连长吞吞吐吐地说:“粮食定量不够,菜金也少。”许世友和战士们一起吃了饭,回去就指示警备区领导,在郊区划给八连一块菜地,再建个养猪场,让他们自力更生解决副食补助问题。担任江苏省革委会主任以后,他经常下乡视察。一次他来到苏北,遇见几个乞讨的,一问,家在淮阴地区。到了淮阴他就对当地领导讲,你们要安排好群众生活,不要让社员出去拖讨饭棍。那位领导没当个事,不仅不作检讨,倒说苏北老百姓有讨饭的习惯。许世友一听就火了:“你怎么没有这个习惯?你去讨饭我看看?”他把这位同志狠批了一顿。最后说:“‘饱暖生骨肉,饥寒起盗心’,群众没有饭吃,要闹事,会影响社会治安的。”赶上夏收、秋收,他一路告诫农村干部,丰产要丰收,不要浪费一粒粮食。他说:“有粮无钱好办,有钱无粮不行。如果不信,我给你一捆钞票,3天不给你饭吃,看你受不受得了,农业搞不好,农民没有饭吃,你看他不用锄头挖你!”在下乡视察中,他发现苏南、苏北的农村远未脱贫,广大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水平还和解放初期差不多,有的地方缺吃少穿,长年靠政府救济,遂决定召开全省县以上干部会议,统一认识。在会上,他点名批评当地的错误做法,大讲农村家庭副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强调指出要让社员养鸡。他说:“老百姓连鸡蛋都吃不上,这算什么社会主义优越性,鸡是社员的‘小银行’,社员的零花钱全靠鸡屁股,要用鸡蛋去换油盐酱醋。我就不信养几只鸡就能变成资本主义。”这次会议在一定程度上打消了各级干部头脑里的条条框框,使江苏省农村的家庭副业很快搞了上去。
四
1968年秋天,由于“文革”的影响,大学停止了招生,中学生被下放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这时,许世友大哥的孙子许道焰中学毕业后,没有升学的机会,就自动返乡务农。1970年春,许道焰到南京军区去看望许世友,许世友热情接见了许道焰。许世友问这问那,非常热情。许道焰见三爷(许世友排行老三)心情不错,就试探性地说道:“三爷,这次还有一件事,就是想请你给县里领导打个招呼,给我找一份工作干,到化肥厂当工人也行……”许世友沉吟了半天,觉得侄孙提的问题,不是一般的问题,而是一个原则问题,但又不好发脾气,就笑着说:“道焰,你爷我,管不了这个事情。”许道焰说:“三爷,你是大军区司令员,又是有名的将军,只要你给县里写个纸条,我的工作就解决了。”见许道焰如是说,许世友态度更加坚决,他说:“道焰,我不是许家的将军,我是人民的将军,我的权力是人民给的,不能乱用。”最后,许世友语重心长地对许道焰讲:“孩子,你要知道,将军的责任,在战争年代,是带兵打仗;在和平年代,是保家卫国。咱不能变成‘为家’保国呀!再说,咱们家,祖祖辈辈都是种田人,你现在在家种田不也很光荣吗?”许道焰觉得三爷说得很有道理,便笑着释怀,自此之后,许道焰就扎根农村,后来入了党,曾连任河铺大队党支部书记,带领全村社员努力向小康迈进。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许世友衷心拥护和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担任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副主任期间,他还经常深入农村、工矿、学校调查研究,关心生产发展和群众疾苦,积极为改革开放建言献策,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奉献了毕生心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