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节决定生死
——2015上海外滩踩踏事件的设计细节反思

2015-07-13 01:43刘月琴林选泉
园林 2015年3期
关键词:外滩人流台阶

文·图 ◎ 刘月琴 林选泉

细节决定生死
——2015上海外滩踩踏事件的设计细节反思

2015年1月21日,“上海外滩跨年踩踏事件调查报告”将其定性为是“群众性活动预防准备不足、现场管理不力、应对处置不当的公共安全责任事件。”踩踏发生后,媒体大多数是还原现场事件、针对政府的管理和处置反思,但鲜有从“设计细节”角度来思考。

我们团队连续8年先后研究并主持设计“上海世博会场地公共空间、陆家嘴金融城公共空间”,并对城市高密度人群公共空间设计积累了些许经验,面对36条失去的生命,有责任对外滩踩踏事件进行“设计细节”反思。同时,探讨外滩滨水带是否存在设计需要改进的地方,以减少悲剧发生的后果,给相关城市高密度人流区域建设与改造提供一个参考,让城市管理者和设计师,更多关注以人为本的细节。

2007年开始启动的上海外滩城市滨水区改造,方案阶段采用国际竞标方式(7家境外、3家国内竞标)。从各家设计方案来看,外滩这一重点城市特殊地段的滨水区改造更多从景观绿化、休闲空间、步行系统、历史人文、地下空间、机动车交通角度考虑。从“车流,人流”的研究重点上,还是偏向“车流”。而对于外滩这个中外闻名的“旅游圣地”所面对的超高密度人流问题以及需要采取的设计措施和空间应对策略缺少深入思考,也就是缺少从人的微观视角来看待人流组织和人流引导问题。

与这次踩踏事件处于同样时间节点的上海世界博览会(以下简称“世博会”),我们作为其场地公共空间的总设计团队,从一开始就关注到高密度人流对场地设计的影

1. 改造后外滩滨江带从怡人以及人性角度来说,还是缺乏人性化设施,比如夏季遮阳、降温设施、合理坐椅、免费直饮水等

2. 世博会期间,由于许多热门国家自建馆起,对中国“人口众多”没有实质概念认识,以及中方在设计时没有考虑到排队区不够的情况下在馆外设置合理的排队等候区,故造成人流拥挤

文·图 ◎ 刘月琴 林选泉

1

2响。世博前期我们做过人流分布的计算机模拟,对每个地块出入口进行人流测试,从而确定其宽度。人流测试的结论是在每平方米中能容纳的极限是4.6人,设计考虑到80万/天的极端高密度人流(事实是出现了103万人流高峰),因此在场地设计中要求外部场地空间设计基本以平地为主,几乎不设台阶,也不设任何水体。场地上的许多配套设施如坐凳、遮荫、舞台、厕所等尽量采取可移动和可快速装卸的特点。针对极端高密度人流与高温天气,在非餐饮高峰时段开放餐厅,让人就坐避暑;地块间楔形绿地不种灌木,便于人流应急疏散和通风。

从外滩现状图可知,陈毅广场处于外滩万国建筑群的中段(北起外白渡桥,南抵金陵东路),西接上海市重要的步行风情街—南京路,是外滩景观带一个相对核心的地段。同时,地铁10号线和2号线的出口刚好也在南京东路上,大量的人流通过南京东路,穿过中山东一路上几个台阶就可以到达陈毅广场。而陈毅广场的观光平台,又是欣赏外滩建筑群以及浦东陆家嘴建筑群的最佳观景位置。从官方数据可知:陈毅广场面积大概是2 877平方米,从中山东一路通过9个大台阶可以到达陈毅广场,但是从陈毅广场到观景平台则是通过其东南角上的两级宽度只有6.2米的台阶上下。从当天晚上的人流数据可以看出,从23时到事件发生前,外滩风景区的人流量达到了31万人。通过相关资料显示,整个外滩景观带的总面积只有15公顷,包括了所有的道路、建筑绿化面积。因此,就保守估计,到23点的时候,整个外滩风景区内人均场地面积只有0.48平方米,而此时的陈毅广场的人流已经达到10人/平方米(来自腾五晓,CCTV新闻频道:上海外滩踩踏事件:问责与反思),根据美国公共安全专业韦特墨的说法是,踩踏灾难的临界点是7人/平方米。

另外,相关的景观设计资料显示“设计中考虑到了陈毅广场是南京东路的‘水滨终端’,是整个外滩滨水区最为重要的公共活动空间以及人流集散转换空间。陈毅广场主要提供节日庆典、人流集散、休闲休憩、拍照留念、观瞻伟人等功能的需求,也是节假日举行活动的重要场所之一。”{吴威,奚文沁,奚东帆.让空间回归市民——上海外滩滨水区景观改造设计.中国园林,2011(7)}

虽然为此陈毅广场预留了大量的广场空间,但是广场空间与观景平台的连接却是靠两个宽度为6.2米的台阶来连接,显然设计者对高密度人流活动规律缺乏重视。因为方案的设计者是境外机构,“当时设计最大的问题是人流量,国外设计机构无论如何也难以想象,外滩人流量多到什么地步。”(南方周末:踩踏事件:失守的守夜人,2015年1月8日)也就是说外资机构对“中国人口众多”的国情没有实质的概念,对外滩人流多到什么程度没有确切概念。因为对这个小细节不关注,导致了2014年12月31日晚间23∶35的时候,由于两股人流在上下台阶中间僵持,导致阶梯底部有人失衡跌倒,继而引发踩踏。

这和上海世博会“排队等候区”这块“硬伤”很相似。当初上海世博会许多热门国家自建馆起,对中国“人口众多”没有实质概念,没有或者只是象征性建设排队等候区。世博开园前,尽管世博局对外国参展方提出要求中明确了需要设置排队等候区,但除了澳大利亚、阿联酋、以色列、日本馆等少数展馆在馆外设计了排队遮阳等候区(其实只有十几米长容纳不了多少人),其他所有展馆都没有在馆外用地范围内设置合理的排队等候区。伴随着这一现象,随之而来一系列问题。首先是排队等候区的空间布局问题:由于展馆基本上没有设排队等候区,许多热门展馆的排队区域只能顺着展馆绕圈圈,不够再排到广场上,再不行就从别的展馆区域“借地”。例如德国馆、日本馆、沙特馆等排队区,不但把展馆的安全出入口和广场通道阻挡,还把临近别的展馆区域侵占了,场面比较无序缺乏安全。其次是隔离栏本身的形式问题:中国馆、澳大利亚、美国、德国馆等所有展馆由于一开始都设置布条的“软隔离”栏杆,面对“汹涌澎湃”潮水般的人流,软隔离无法组织无序人流,场面一度失控。所以,出现了像澳大利亚等国家展馆干脆“紧急”闭馆,没有中国武警出场维护秩序,“坚决”不开馆。

回过头来,因为外滩本身存在千年一遇的防洪堤而形成的防汛空箱,对于中山东一路的道路标高为3.7米,而箱顶标高为6.9米,存在3.2米的高差。需要设置人流聚散的转换空间。因此就设计本身而言,我们认为可以有下面几点对策:

1. 人流预测

首先要做的是对外滩人流进行引导,现在很多城市已经关注了中心城区的停车位引导系统,但对于外滩这样高度人流聚集的地方,是否也应该有一个景区的人流引导系统,在人群进入之前告知是否适宜前往。尽管外滩是开放的城市空间,但在今天移动大数据时代,是完全可以做到的。比如一家名为个推的互联网公司在外滩踩踏事件后运用“电子围栏”技术,通过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分析,测得12月31日晚上六点到次日凌晨三点,外滩地区的人群密度变化图,还有百度的大数据智能分析技术等。

2. 设置大型的缓坡

在空间设计时,注意设置大的衔接空间,尽量不要设置台阶,城市高密度人流公共空间哪怕设置2级台阶,都会增加踏空、摔倒的几率。上海世博会经验是广场不设置任何台阶,外滩陈毅广场这个高密度人流广场,合理的设计是采用大型缓坡上升的形式。

3. 外滩踩踏反思——原始设计窄台阶高落差

4. 外滩踩踏反思——大缓坡

5. 外滩踩踏反思——隔离栏

3. 设置可拆卸组装的隔离栏

如果出现超高密度人流,在缓坡出现人流无序的情况下,可以在坡道上根据人流大小,合理设置多道(依据人流通过断面分析)分流的栏杆。上海世博会经验是将排队区1列的宽度集约到0.8~1.2米宽,而且这种栏杆不能采用布条的“软隔离栏”,需要采用市政的“硬隔离栏”。栏杆端部可活动调节,栏杆基础采用可插入式,栏杆本身可以拆卸组装,在平日人流量不多的时候,可以全部移除或者间隔移除隔离栏。如果保留隔离栏,人流可以在宽敞的隔离栏杆间的空间中自由上下,而一遇到节假日或是节日活动,调节移动端部栏杆,封闭中间的栏杆端部通道,只留一个进出的口,利用交警辅助引导人流。同样,也可以借鉴上海世博会最热门沙特馆,面对8~9小时超长时间排队,我们研究不下二十几种的排队方案:之字形,回字形、直线形,同时武警领队,一个个千人方阵前进,遇到急事临时要出队可以领卡,卡的不同颜色代表不同功能。回过头来看外滩,一旦人流密集超过管理极限,就需要在坡道的栏杆群里预先设置一条紧急通道,就像高速路上的快速撤离通道。如果这些通道在没有事发的时候利用率低,且影响设计整体,那可以借用现有措施,比如通往观景台下的停车场的通道,我相信一般人不会去地下停车场逛的,所以它相对于景区,人流量低,所以在未来,地下车库的通道需要和应急车道、外部空间以及景区整合,可以让人从应急通道中撤离,让救护车第一时间到达事发地点。

6. 外滩踩踏反思——大台阶

4. 设置大型的台阶

如果非要设台阶,就设置大型台阶。为了防止单一面的台阶体量过大,中间可以设置绿化等“软”的形式进行隔离,分割空间,柔化环境。另外,对于城市空间的塑造,我们还是习惯站在空间载体本身,站在空间与空间的关系上来谈空间,但缺乏从城市节庆活动的角度来规划空间,设计空间。

城市最终还应该是人类文化的聚集地,城市公共空间还应该是文化展示的舞台,不能因为说今天外滩这件事的发生,就要取消掉所有的城市节气活动,而是应该吸收教训,为更好的建设与管理。

在过去的10年,中国经历了快速的经济增长,也经历了快速的城市化,就像美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城市美化运动”的Daniel Burnham所说:“不做小的规划,因为小规划没有激发人们血液的魔力……要做大规划,……一旦实现,便永不消亡”。因此我们的城市中出现了很多宏大的规划,宏大的建筑,但是对很多人性的细节关注不够,也造成今天的城市粗看大气,宏伟,但身处其中,就会发现城市的空间缺乏细节。

我们来看看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龙头、中国金融城的典范和先行者的陆家嘴金融。1.7平方千米内,林立着50多座高楼,汇聚着15万人白领。作为“陆家嘴金融城公共空间提升”的总设计方,

62011年起我们对陆家嘴进行系统研究,通过现场及楼宇白领发放问卷、物业协调组织调查等多渠道广泛调研,获取关于交通、文化、信息等城市功能满意度情况。陆家嘴金融城在“软”环境上和纽约、东京等国际金融城相比,距离“宜居宜商”的环境还有一段距离。其实,不仅是上海现在很多城市中心区都面临同样一个问题,那就是在总体规划时对公共空间考虑不够,除了“硬”的建筑群外,“软”的公共空间不是缺失,就是布局不合理。公共空间不怡人、没有人情味,缺乏人性化设施,使用起来不方便,有空间却没活力。陆家嘴金融城公共空间经过4年的改造,逐步完善了“八大功能系统”:公交候车系统、便民服务系统、金融标志系统文化展示系统、标识引导系统、信息发布系统、夜景照明系统、街道步行系统,通过设计,最终是要实现有“个性”和“人性”的“精致陆家嘴”。

7. 陆家嘴金融城道路标示引导牌

8. 陆家嘴金融城提升后的公共空间

9. 陆家嘴金融城公共空间提升设计——雨洪花园

刘月琴 上海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博士,高级城市规划师,上海选泉建筑景观设计有限公司创始人兼首席规划师。

林选泉 硕士,高级建筑师,上海世博会场地公共空间总设计师,上海选泉建筑景观设计有限公司创始人兼首席设计师。

其实,真正影响人们生活其实是一些很小的方面,小到一个吸烟点、无线WIFI点、直饮水点、出租车扬招点、餐饮点、便民服务亭、移动厕所、雕塑小品、演艺舞台、行人标识、停车引导标识、信息发布屏、街道照明、无障碍设施、健身步道等等。但是正因为这些和我们最直接接触的小东西,才组成了我们日常生活的环境,而作为城市建设者管理者、城市规划师、景观设计师却总是忽略他们。即使一个小小的改变,都可以极大地方便市民,但是如何将小的设计做到精致,做到以人为本是值得城市深入研究的。

因此这次的外滩踩踏事件也在警醒城市管理者和设计师,一个细节可以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细节决定生死”,我们关注的不应该只是设计本身,还要关注以人为本的细节。同样,也向大众传递这样一个信息,到底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城市公共空间?中国城市化发展到了今天,我们需要思考。解决城市公共空间问题是改变城市发展的思路、从经济以及交通快速发展的单一思维更重要还是从生态保护、人本化关怀、创造一个开放空间连续系统的多思维角度更重要。我们从不缺乏绚丽的设计理念,而是缺乏脚踏实地的实施。关注真正意义上的“以人为本”,关注“细节设计”,正所谓“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这就是我们选泉设计所倡导的“极致小美”,关注细节并做到极致。

7

8

9

猜你喜欢
外滩人流台阶
去外滩兜兜风
新荣记上海BFC外滩店
上海外滩金融中心空中健身会馆
多次人流可导致宫腔粘连致不孕
无痛人流危害多,是保是流不要拖
革故鼎新 尘毒治理上台阶
走在除法的台阶上
心理护理干预在无痛人流护理中的作用
摆渡的人
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