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菽艺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
加速航天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发展之思考
孙菽艺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
加速航天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发展,对推动我国实现富国强军伟大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十二五”以来,航天科技工业进行了持续探索和实践,军民融合实现了快速发展,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典型的问题。本文分析了航天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航天科技工业 军民融合 现状 建议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一直非常重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统筹发展。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要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2015年3月12日,在出席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时,习近平主席进一步强调要“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是我们长期探索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规律的重大成果,是从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我国军民融合发展刚进入由初步融合向深度融合的过渡阶段。要加快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
“军民融合”是在《中国科技发展研究报告(2004-2005)》确定的主题报告 《军民融合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首次正式提出,但其确切定义,目前学术界还没有统一的结论,也没有较权威的学术解释。本文仅着重介绍各方对“军民融合”认识的共识。
第一,参考美国对军民融合的理解。第二,强调“军转民”和“民参军”的有机结合。第三,军民融合具有丰富的内涵。是在最高层次上将国防建设融入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中,达到“一份投入,两种产出”的效果,是满足未来国家安全需求的重要基础,是解决国防和军队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重要政策,是一个包含政府、军队、企业等各个主体在内的全社会系统工程。
建国之初,提出了军民结合的战略思想,为建立和完善国防科技工业体系奠定了基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提出了“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军品优先、以民养军”十六字方针,进一步继承和发展了军民结合战略思想;20世纪90年代,面对世界新军事变革浪潮,江泽民提出了“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大力协同、自主创新”成为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新要求。进入21世纪后,在军民结合的基础上,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军民融合的战略思想,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全会都进一步强调要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总之,军民融合式发展,是党和国家为了不断适应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和军事革命要求而提出的重大战略。
在党和国家的战略方针指导下,我国军工企业在军民融合发展已经取得了较大成就,目前,面对新一轮改革带来的机遇,正在进行新的探索。中航、中电、中船、兵工等军工企业集团实施整体谋划,在调整企业战略布局、军工资产证券化、管理机制突破与创新等方面进行改革,以改革红利促进企业深度转型和持续发展。
一是进军新兴产业,加快企业战略布局与业务转型。确立企业发展战略目标,推动主业优势延伸和转型升级,基于市场需求和技术趋势,构建健康合理的业务梯度布局。
二是对接资本市场,推动资源高效配置与产业链构建。坚持市场配置资源的基本原则,以市场化的手段盘活内部资产,建立与资本市场互动合作的有效平台与机制,提升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加速产业链建设以及企业产业生态形成,并借助资本市场的制度约束,推动公司治理水平的改善。
三是释放发展活力,探索组织形态转变与管理机制创新。持续优化面向市场的企业整体架构,发挥现代企业制度设计优势的同时,注重关键业务单元的组织形态转变和配套机制建设。探索混合所有制、事业部改制以及股权激励、员工持股等方面的有效途径,加强人与组织,人与事业的粘合度,坚持以市场化的方式激发企业的内生动力。
(一)思想解放不够,战略引领欠缺。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航天科技工业始终秉承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的优良传统,为国防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无形中也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军品依赖症,对于军民融合发展的重要战略意义还缺乏深刻的认识。围绕军品任务,已形成了运转良好的科研生产体系及管理制度,而面对民品市场,在思想意识、运行机制、管理体制等方面,均出现了现状与发展需求不匹配的情况。在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方面,尚未建立综合的专业论证机构,缺乏对发展的系统思考、深层次分析和顶层策划,缺乏推进发展的大思路、大举措,发展目标和实施途径还不清晰,使得院所厂之间各自独立发展,没有形成合力。
(二)运行机制不活,转化动力不足。对军民融合发展的规律认识不够,军民融合推动机制尚未建立,传统模式难以适应“二元结构、一元管理”的现状和“保成功、保增长”军民融合发展的双重要求;下属单位推动军民融合发展的积极性不高,自上而下保成功的硬指标压力下,主要军民结合研究所厂缺乏足够的勇气试水,物质和精神层面的激励机制及手段匮乏,“既保军又促民”的目标难以实现;军民两方面的技术、人才、管理、文化等方面分割分离分立的现象严重,军民各自比较优势和资源互补优势未充分发挥;民用产业发展的业务方向呈现非相关多元化,真正做强做大的项目较少,“散、小、弱”的发展问题较为突出,航天技术转化的环节亟待加强和完善;市场化的选用育人用人机制缺失,尚未建立与市场同步的激励措施,产业人才职业生涯设计工作比较滞后,对外部优秀人才吸引集聚效应还比较弱;固有政策如事业编制、工资预算总额、财政审批等问题对产业发展的束缚依然存在。
(三)管理体制不顺,协调运转不畅。目前,我国航天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发展管理体制的运行方式为:工信部根据国务院发展军民融合产业文件精神制定相关政策,对航天集团及下属单位行使行政管理职能;航天集团对上执行相关方针政策,对下组织下属单位开展军品科研生产活动;而总装备部受中央军委领导,以合同管理的形式直接就军品科研生产任务等方面对口航天集团及其下属单位;各军种装备部也可直接就武器装备生产与航天科研院所直接签订订货协议。
(四)资本运作不足,发展格局受限。航天科技工业在产业与资本结合发展模式与路径方面进行了初步探索,取得了一定成绩,拥有了一些上市公司平台和资产管理公司平台,相关院所厂也谋划借力资本市场促进自身业务快速发展,成立了子公司,并进行事业部模式的探索。但较外部先进企业以及院自身的产业发展目标而言,还远远不够。核心技术人员大多远离市场,各研究所厂没有被赋予市场职能,缺乏对市场的研究,特别是在对市场需求的把握、市场开拓、产业链条建设、商业模式探索、产业与资本结合环境建设等方面还有比较多的问题需要解决,资本运作不足,导致发展格局受限。
(一)加强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科学性、系统性、可行性和前瞻性。首先,建立军民融合发展的联合论证机构,组织各方面专家包括了解本专业技术优势的内部专家和熟悉市场需求的专业人士,针对军民融合发展形成系统性战略规划。其次,要吃透政策,坚持市场导向,加强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可行性和前瞻性,深入研究国内外形势和国家政策,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大环境下,明确自身的定位和发展方向,在制定发展战略时,不仅要像以前一样考虑国家的大规划、大工程、大专项,更要以市场需求和竞争态势为依据和导向,制定切实可行、富有前瞻性和竞争力的战略规划,赢得发展的先机和主动。最后,要把握规律,研究融合机制,加强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科学性和系统性,目前,军民融合发展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很多问题尚无定论,需要在实践中加强对军民融合机制的研究、积极学习和借鉴国内外优秀经验,需要系统梳理存在的问题、研究科学的解决对策,在实践中探索出一条符合军民融合发展内在规律的路径,做好科学性和系统性强的战略发展顶层规划,推动军民融合持续健康发展。
(二)健全科学有效、运转灵活、动力充足的创新型体制机制。首先,要健全市场化激励机制。其次,对于内部的诸多政策壁垒,可以在军民结合研究所或厂中,选取具有核心技术优势、经营效益好、发展快的专业研究室,开展事业部改制的试点工作,作为利润中心独立核算,建立激励和约束结合的责任体制,从工资总额、绩效考核、战略市场开拓、孵化项目和资金支持等方面予以政策倾斜,进一步扩大经营自主权,赋予市场职能,由事业部基于市场需求打造优势产品和业务,完成优势宇航技术的转化与应用,经过一段时间运行后,更加贴近和适应市场发展,条件成熟后,可探索改制为专业化公司,同时,加强经营不善企业的薪酬约束,提升整体经济运营质量。
(三) 完善有利于航天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发展的管理体制整体设计。针对目前航天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发展管理体制中存在的职权交叉、政企不分、协调不畅等问题,需要完善有利于航天科技工业军民融合发展的管理体制整体设计,健全顶层管理机构、明确权责分配、确保相互协调。
(四)探索资本互动融合有效方式,优化军民融合发展的内外资源。运用外部力量和社会优势资源支持航天技术转移转化,积极推动面向市场的发展模式转变和机制创新,提升运用市场配置资源的能力。在改革进程不断深化的背景下,探索产业资本互动融合的有效方式,转变内涵式发展的固有思维,以战略视角来深刻理解外部资本对提升发展速度、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意义,加强与资本市场对接,探索实践不同阶段的价值交换与价值倍增路径,通过走产业与资本融合的道路,推动从产业发展主体向产业与资本双轮驱动的转变,解决制约发展的长期性问题。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在技术转化过程中或成功后,要与在相关技术领域具有市场份额的又迫切需要技术提升的企业或运营公司合作,利用合作伙伴的市场渠道和生产管理经验,通过股权合作的方式或与资本市场对接使宇航技术转化产生价值,研究院所厂和科技人员既获得利益又避免了自己经营的风险,通过回报不断研发新技术,形成良性循环达到共赢。
[1]姚广宁.国有军工企业军民融合研究[D].西安:西北工业大学,2008(6).
[2]陈谢翱.国防科技工业军民两用技术推广战略研究[D] .哈尔滨工程大学,2013(6).
[3]黄翔.航天产业加速军民融合的思考[J].卫星应用.2014(9).
[4]马伟佳.军民融合发展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研究[J].科技管理,2014(10).
[5]李忠宝.关于深化军民融合战略,促进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J].卫星应用,2014 (12).
[6]李楠,马忠诚.航天军工企业走军民融合发展道路策略探索[J].卫星应用,2015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