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体育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2015-07-13 01:42:37彭冲北京市体育局
消费导刊 2015年11期
关键词:体育产业服务业北京市

彭冲 北京市体育局

北京市体育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彭冲 北京市体育局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体育产业作为全新经济增长点,蕴含着比较大的经济价值与效益。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对国民经济起到了非常巨大的作用。本文结合当前北京市体育产业发展现状,分析体育产业存在问题,并提出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的有效对策,实现体育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体育产业 发展现状 对策

随着经济、社会和体育的发展以及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体育产业作为全新经济增长点,体育产业规模逐步扩大,体育的经济功能被不断开发,体育产业呈现出快速化、国际化的发展趋势。体育产业在许多国家和地区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有些甚至成为支柱产业。体育产业的发展与消费水平成为衡量社会、家庭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相对于其他发达国家体育经济的蓬勃发展态势,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因此通过对北京市体育产业的发展现状研究,寻找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对推动我市体育产业的发展有重大意义。

一、北京市体育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北京市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体育产业的决策部署,研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不断创新体育产业体制机制,着力调动社会力量投资体育产业的积极性,保持北京市体育产业稳步增长的良好态势。

(一)体育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十二五”期间,北京市体育产业发展规模持续扩大。从2011年到2014年,体育产业增加值年均增幅13.2%,总收入年均增幅15.35%。2014年,全市体育产业实现增加值178亿元,实现收入958.6亿元。从业人数达到13.2万人,年均增幅5.6%。

(二)体育产业结构逐步优化。体育服务业的规模和在体育产业的比重进一步扩大。2013年体育服务业收入达到299.4亿,占体育产业总收入的比重为34.7%;体育服务业从业人数7.4万人,占体育产业总从业人数的比重为46.1%。体育服务业企业法人达4302家,比2008年增长1.1倍,占体育服务业全部法人单位的比重为83.9%,比2008年提高2.5个百分点。

(三)体育产业质量稳步提高。休闲健身服务业发展快速,涌现出了徒步大会、骑游大会等一批自主创新的群众喜闻乐见的品牌休闲健身项目。体育竞赛表演市场稳步发展,中国网球公开赛、北京马拉松、世界斯诺克中国公开赛等赛事市场化运营模式基本形成,品牌影响力和商业价值明显提升。职业体育俱乐部建设成绩显著,2013年,北京市主要的五家“三大球”职业体育俱乐部取得可喜的成绩,足、篮、排职业体育俱乐部均先后取得了国内联赛的冠军。俱乐部经营的专业化、商业化的运作理念逐步升级,赞助商、中介商、衍生产品销售商等产业链条日趋成熟完整,职业俱乐部的市场影响力也不断稳步提升。体育服务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的态势基本形成,体育培训机构不断涌现,体育中介机构发展迅速,体育会展异彩纷呈。体育服务业与文化、旅游、会展、互联网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模式不断丰富、机制不断完善。

(四)国际化水平有所提升。2013年,体育服务业企业法人中外资66家,港澳台地区达86家,占体育服务业企业的比重分别为1.5%和2.0%。2013年,体育服务业企业法人中港澳台收入21.4亿元,外资收入11.5亿元,占体育服务业企业的比重分别为13.1%、7.1%。

二、北京市体育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体育产业规模不大,市场化程度不高,体育产业结构不够合理、发展环境有待改善。从总体上看,北京体育产业发展正在进入成长期,尽管取得了较大成绩,但与首都拥有的丰富体育资源相比,与建设国际体育中心城市的要求相比,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体育服务和产品需求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体育产业总体规模依然偏小,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还不到1%,对首都经济整体促进作用尚不明显。体育产业结构仍需进一步改善,体现资源优势的体育服务业所占比重仍然较低;体育产业整体经济效益还不高,单位经营收入中实现增加值所占比重徘徊不前,体育产业投资回报率偏低;体育体制改革滞后,体育产业市场化进程缓慢,体育资源开发利用效率不高,社会资金进入体育产业仍然存在体制障碍,体育产业的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二)体育产业功能区建设进展缓慢。体育产业园区开发建设与产业功能区的规划目标与功能定位相比,仍有很大差距。由于现有产业基础薄弱,实现园区产业发展目标需要运营理念创新与有效手段的支撑,主要是融合资源的能力相对较弱,高端要素聚集程度较低,产业联动效应不强,产业附加值偏低。长远看,一是落实规划理念缺乏具体实施手段,二是产业培育周期较长,三是开发建设模式有待创新。

(三)缺乏系统、全面的体育管理体制改革政策和促进体育产业发展政策。尽管文化体制改革如火如荼,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层出不穷,但由于从国家层面,体育的功能和定位没有改变,体育管理体制改革还没有真正提到日事宜成,更不用说全面、系统的体制改革政策了。由于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概念不明确,关系不确定,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的政策很难有针对性。

(四)体育产业引导资金的引导和带动作用不明显。从2007年市委市政府设立北京市体育产业发展引导资金开始,目的是通过引导资金的建立,扶持我市相关体育产业项目的发展,引导、带动社会其他资金和资源投入我市体育产业,然而实际效果和作用并不理想。一是体育产业发展投融资渠道单一。二是产业发展配套政策尚不完备。三是受整体体育产业发展环境的影响,我市体育产业较文化创意产业及旅游产业发展速度较缓,造成了体育产业投资回报周期长、风险系数大、投资回报率低的产业投资效果,直接抑制了产业资金的引导作用和带动作用。

三、北京市体育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突出发展重点,完善体育产业体系。加快完善体育要素市场,引进具有影响力的品牌赛事、体育组织和高端人才,推动体育中介组织和职业俱乐部发展。着力培育体育消费市场,以比赛创市场、以市场促产业,推进社区俱乐部开展各类体育比赛活动。培育本土体育赛事品牌,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传统体育品牌赛事,让中国体育运动走向世界。改革体育赛事运行体制和管理机制,推进赛事国际化和专业化,打造赛事中心。加强对体育无形资产的经营与管理,重点发展体育健身休闲业、体育竞赛表演业和体育场馆服务业。促进体育产业与其他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培育体育营销会展业、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和体育中介服务业,提升体育彩票业发展水平,推动体育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初步构建符合现代体育发展规律和首都城市功能定位,发展有序、层次清晰、结构优化、特色鲜明的体育产业体系。

(二)抓好重点功能区建设,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按照“有选择、有退出,积极培育、重点打造”的原则,推动体育产业功能区科学合理布局。着力打造北京奥林匹克公园、龙潭湖体育产业园区、八大处网络体育产业集聚区、大兴时尚体育公园等重点体育产业功能区或集聚区。根据区县资源禀赋特点,培育一批新的体育产业集聚区。进一步研究完善促进功能区发展的政策措施,科学确定功能区发展定位,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功能区对产业和企业的集聚力。以重点功能区建设为核心,逐步带动形成全市“一核两带多园区”体育产业空间布局。

(三)优化体育产业政策环境,深化对外交流合作。研究完善体育产业发展政策,加大对重点发展的体育产业领域、大型产业集团和体育产业品牌扶持力度,引导体育产业各业态按照统一规划实现集聚发展。研究制定引导、促进体育消费的政策,利用引导资金培育体育消费市场,不断拓宽居民体育消费领域,培育新的消费热点,进一步扩大体育健身、体育休闲和体育服务的消费需求。营造公平合理竞争环境,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主体以资本、技术、信息等多种形式,支持鼓励和引导民营资本进入体育产业领域,重点对健身休闲竞赛表演,建设和运营。落实《京津冀体育产业合作协议》。深度参与国际体育交流合作,积极引进国际优质体育资源特别是体育产业组织、人才和先进的体育管理经验,鼓励和支持本土体育企业走向国际市场,参与国际分工合作,提升资源运作和产业发展的国际化水平,为首都体育产业发展创造宽松、活跃、规范的市场环境。

(四)完善投融资服务体系,提升产业集中度。建立健全体育产业投融资促进工作机制和平台,探索建立专门的体育产业投资基金,通过提供融资担保、贷款贴息、风险补贴等多种方式,完善多渠道、多层次的融资服务体系。指导建立体育企业与商业银行的沟通合作机制,积极争取信贷支持。积极创造条件,支持优势体育企业进入资本市场,通过股票上市、发行企业债券、股权置换等方式融资。重点选择一批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体育企业,支持开展各种形式的合资、合作和兼并、重组,以资产为纽带,着力提高体育产业集中度。落实支持体育产业发展的土地保障政策,支持利用存量房产、土地资源兴办体育产业。研究放大体育产业引导资金的具体办法,通过注入资本金、项目补贴、财政贴息、风险补偿金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加速进入体育产业。

当前,北京市首要任务是疏功能、转方式、调结构、惠民生、促和谐,这些工作与体育产业的发展有密切联系。筹办2022年冬奥会和2019年男子篮球世界杯以及成功举办2015年北京国际田联世界田径锦标赛等一系列重大体育事件,充分发挥了北京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功能,有力促进了世界体育文化交流,进一步推动了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发展,满足了群众多元化的体育需求。大力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是首都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实现转型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必然要求。

[1]年炜.北京竞技体育市场的现状与未来.北京市文化发展蓝皮书.2006.改革与首都文化生产力.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年3月第1版.

[2]王风仙.雷波.杨丽芳.我国体育竞赛表演市场的现状及开发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年5月第39卷第5期.

[3]佟克.我国体育产业发展趋势及对策研究[D]

[4]王浩恺.体育经济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J].劳动保障世界,2013(10).

[5]贾桂云.体育经济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其应对[J].学术探索,2012(3).

[6]胡科生.我国体育经济发展问题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5(17):141-143.

猜你喜欢
体育产业服务业北京市
北京市:发布《北京市2022年能源工作要点》
节能与环保(2022年7期)2022-11-09 00:44:46
中国服务业开新局
经济(2022年10期)2022-10-12 05:28:26
北京市丰台区少年宫
中小学校长(2022年4期)2022-05-28 11:40:36
北京市勘察设计研究院
北京测绘(2021年11期)2022-01-24 07:31:30
北京市营养源研究所
关于建立中国体育产业交易所的思考
服务业:从一二三到三二一
商周刊(2017年6期)2017-08-22 03:42:43
取经美国体育产业发展
关于《国家体育产业统计分类》的几点思考
运动(2016年7期)2016-12-01 06:34:08
中介服务业
江苏年鉴(2014年0期)2014-03-11 17:09: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