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与思辨的双重再现
——评蔡熙主译的《狄更斯研究文集》

2015-07-13 17:30:37张文宇钟俊厦门大学外文学院厦门361005
名作欣赏 2015年11期
关键词:连贯性狄更斯译者

⊙张文宇 钟俊[厦门大学外文学院,厦门 361005]

美与思辨的双重再现
——评蔡熙主译的《狄更斯研究文集》

⊙张文宇 钟俊[厦门大学外文学院,厦门 361005]

蔡熙博士主译的《狄更斯研究文集》在译文的连贯性、经济性、美感特质诸方面都达到了较高的境界,在译文与原文的一致性程度方面深度融合了信、达、雅的翻译原则,是当下译界一部难得的质量上乘的学术译著。

译文的连贯性 译文的经济性 译文的美感特质

图里曾经说过:“译作的产生源于译语文化中的空缺。”①对于狄更斯这样的文学大家,英语世界中的研究可谓琳琅满目,而这些研究译介到中国的,却又是屈指可数——硕果仅存的恐怕也就是罗经国编选的《狄更斯评论集》(上海译文出版社1981年版)。蔡熙、刘白、赵炎秋三人合作翻译的《狄更斯研究文集》(译林出版社2014年版)就是在这一背景下,为了弥补我国外国文学研究界狄更斯研究资料的匮乏而产生的。

以上三位学者都是文学科班出身,于文学研究的造诣可谓深厚,又具有较高的英文水平,由他们来翻译本书,确系众望所归。本书的主译者蔡熙虽然博士毕业才两年,却已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发表论文四十多篇,博士论文《当代英美狄更斯学术史研究(1940—2010年)》获湖南省2014年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入选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理事。这里主要谈谈蔡熙博士的译文。

一部译文一旦产生,就脱离了原文,成为译语文化中的一个独立语言产品。因此,要评价一部译文,首先要看它在译语文化中的可接受度,也就是张文宇所提出的“译语效能”②,包括译文的连贯性水平、经济性水平(文字简洁程度)和美感水平;其次,还要看译文和原文在这三个方面的一致性程度,或者更准确地说,还要看译文—原文关系与译者翻译目的的一致性程度。

蔡熙的译文在连贯性、经济性、美感方面都达到了较高的境界,对照原文细读,具有高度的一致性,较为完整地再现了原作者们要表达的宏观和微观意图。应该说,蔡熙的译文具有良好的质量。

说到连贯性,加拿大翻译学者威廉姆斯曾提出一个翻译质量评估的“论辩模式(argumentation-centered model)”③,说到底,就是语篇在宏观、微观各个层面上的合逻辑性。以蔡熙所译《从托杰斯公寓看到的狄更斯世界》(The Dickens World:A View from Todgers)为例,这篇论文以狄更斯小说《马丁·翟述伟》中的托杰斯公寓为基点,讨论狄更斯小说中的一个特点——人的特征与物的特征之间的相互影响,或言置换。可以说,原文的第一句是很重要的,但又是不好理解的,可译者把握住了作者的意图,较为成功地表达在汉语中:“以邪恶的方式拥有东西的过程是模仿人,而人拥有物品的过程是模仿非人。”

原文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直接说明狄更斯作品中人与物之间的特征互化,第二部分进一步探析人物互仿的深层机理——物质世界与道德世界的相互渗透,第三部分以《远大前程》中的匹普为例,讲到了孩子负罪感的几个层面及人与物、父与子之间的多重复杂关系及托杰斯世界的救赎问题。

在第一部分,第二段说明狄更斯把人的特征赋予物,第三段则反过来把物的特征赋予人,当然还有下一段里那些人化之物(木头假肢之类);第五段讲到人体的可分割性——“一半自我”“一半他物”,而在第六段中那些精神分裂的罪犯则完全由“自我”转变为“他物”;第八段是对巴尔扎克描写的“自然环境”和狄更斯“非自然环境”的比较;最末一段指出,这种怪诞的人—物特征互置是对失去连贯性的现实通过想象赋予连贯性的结果。

第二部分指出,以上特征互置的根源是道德现象和物理现象的相互关联和渗透,而在狄更斯的世界里,人和物之间的关联是自然而然的,公开行为和私密行为之间也是自然关联的。犯罪主要有两种——针对孩子的犯罪和蓄意谋划的社会犯罪,两种犯罪都是把人当作物体。公开的犯罪和私密的犯罪相互连续,焦虑在物质世界中随处可感。托杰斯世界需要救赎。

第三部分以《远大前程》中的匹普为例,分析了未成年犯罪——对自然秩序的颠倒始于自我意识,而自我意识又等同于负罪感。孩子犯罪可以分为几个层面:心理形式阶段,孩子被作为物体来对待;获得精神内容阶段,孩子开始将他人作为物体来对待;父子关系互换阶段,开始时匹普的“神仙教父”马格韦契把孩子作为“物体”加以利用,后来孩子继承了父亲的罪恶,父亲在孩子身上再生,孩子又成了“父亲的父亲”;救赎阶段,孩子疗治、救赎自己的世界,承认邪恶存在的必然性,承认邪恶与爱的辩证关系。

以上主要观点和思想还有很多不同层面的论证和示例,整个原作的论辩结构丝丝入扣、巨细和融。综观蔡熙的译文,可以说是以一位文学批评学者的视角和深刻,忠实再现了原文的宏观、微观结构和相应的思想。他知道作者在说什么,说到了什么程度,各个不同部分在逻辑上和思想上又是如何融成一体的,并且以流畅的中文,恰到好处地表达了这些逻辑关系和思想,非常细腻的地方也处理得一丝不苟、连贯通畅。

另外,原作者随意引用狄更斯著作中的语句或情节,这就要求译者非常熟悉狄更斯的作品,包括最小的细节,才能很好地理解原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观点,并且以既适合该论文又符合原作上下文的语言进行汉语表达——即便对于一位专业的文学研究者,这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蔡熙成功地做好了这件事,其态度之认真、功夫之精深、才气之出众值得嘉许。试看:

《荒凉山庄》中的斯墨尔维德爷爷为了恢复人形,必须像抽打褥子一样经常抽打。这种耻辱是可怕的,这暗示了难以言表的恶化。如同斯墨尔维德爷爷一样,那些像操纵物品一样操纵同伙的人本身发展了物的特性,如资本家博得斯奈普头上以梳子取代了头发,而另一些遭遇经济动力学挑衅的落魄者同样发生了变化,如罪犯马格韦契,因为压抑和恐惧而机械化。他的喉咙里有一个吱吱叫的钟表装置,仿佛随时会敲响,或者像可怜的小特温姆洛,东道主把他当成折叠式餐桌,按照晚会的规模来伸展或者收拢他。

以上短短篇幅里提到了三部作品中的人物和情节:《荒凉山庄》里的斯墨尔维德爷爷,《我们共同的朋友》里的博得斯奈普和小特温姆洛,《远大前程》中的马格韦契。在为数众多、随处可见的这类地方,译者处理得总是得心应手、颇见功底。

那么,蔡熙译文的经济性如何呢?在这方面也是出色的。如:“无数读者痛恨班布尔,向他投以愤怒的嘲笑。他们憎恨费金,想起赛克斯就不寒而栗。狄更斯描写的悲苦和恐怖,也和他的幽默一样,获得了巨大成功。”译文中这样的句子到处可见,增一字则太多,减一字则太少。其实,在英译汉的过程中,由于两种语言句子结构的差异和译者对汉语掌握的不足,冗赘是很容易产生的,如果细分,则有语义、衔接、结构和音韵等四大类冗赘。从蔡熙译文可以看出,译者的汉语功底很好,往往能够用地道的汉语灵活而又忠实逼真地表达原文的信息,并且尽可能避免了冗赘,这是译文美感的基础——虽然尚不能直接等同于美感。

译文优美是蔡熙译文的又一大优点。美感并不独属于文学作品,写得好的文学评论也往往会使读者在欣赏思辨智慧的同时,享受到语言之美。蔡熙译文很注意这一点,做得相当好。看下例:

在赛拉斯·威格身上,木腿男人的人性已经降为他那条木腿的物性,如果这种变化不及时制止的话,他在六个月内可能长出另一条同样的木腿。有机体中的无生命肢体表明精神已经坏死,事实上,赛拉斯把自己等同于已经死去的肢体。医院的搬运工把这肢体送到接骨师那里的时候,赛拉斯质问道:“喂,瞧瞧,你买我时出了什么价?”他怪诞地模仿身体复活,为他的木腿讨价还价。这木腿人虽外表无害,但预兆某种非自然的东西;他已是行尸走肉。

人性降为物性,精神坏死,把自己等同于已经死去的肢体,为木腿讨价还加,外表虽无害,但已是行尸走肉。这些文字既完好地再现了思辨的深刻,又展示了译者的汉语功底:优美的词语,和谐的搭配,自然流畅的行文,读来颇为享受。

福伊希特万格所称赞的历史材料的可塑性,对现代作家来说,实际上是一个陷阱。因为他作为作家之伟大取决于主观意图与再现客观现实的诚实和能力之间的对立。主观意图越强,越易于占优势,则作品越虚弱,越稀薄,质量越差。

像这样具有深刻哲思的句子,很容易译得拘谨、僵硬、干瘪,而这里的译文却是那样自然、清晰、深透,作为评论者的笔触,可谓得潇洒之风范。

一般说来,好的文学评论,往往有两个最重要的特点:思辨之密,文字之美。同样,好的文学评论译文,也应具备这两大特点。在《狄更斯研究文集》的译文中,蔡熙很好地做到了这两点。毋庸置疑,《狄更斯研究文集》是一本值得阅读的好书,这部译著不仅译笔优美,而且选材精当,既注重经典性,又颇具时代性。这部译著是对我国狄更斯研究乃至外国文学研究的重要贡献。

①Toury,G.DescriptiveTranslationStudiesandBeyond,Amsterdam:JohnBenjiamin’s,1995.

②张文宇:《翻译研究的工程思维——翻译工程、情境模型和译语效能》,《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十次全国学术研讨会暨2012英汉语比较与翻译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2012年版。

③Williams,M.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An Argumentation-CenteredApproach,Ottawa:University of Ottawa Press,2004.

作者:张文宇,厦门大学外文学院英语系博士生,新疆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钟俊,厦门大学外文学院英语系博士生,南昌工学院基础教学部讲师。

编辑:杜碧媛E-mail:dubiyuan@163.com

猜你喜欢
连贯性狄更斯译者
论狄更斯小说的广告叙事
慢性宫颈炎患者采用连贯性护理健康教育的临床价值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Why do we celebrate the New Year?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科技传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5:38
狄更斯钓鱼
狄更斯、透纳与大海
长江学术(2015年1期)2015-02-27 07:11:10
元话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外语学刊(2014年6期)2014-04-18 09:11:33
狄更斯作品《远大前程》的人物形象分析
短篇小说(2014年12期)2014-02-27 08:33:00
从主位结构角度分析罗斯福演讲中的连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