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要圆润 腔要饱满
——论群文声乐艺术的美学原则

2015-07-13 07:31:22青岛市市北第一文化馆266000
大众文艺 2015年12期
关键词:声腔咬字音质

郭 芳 (青岛市市北第一文化馆 266000)

声要圆润 腔要饱满
——论群文声乐艺术的美学原则

郭 芳 (青岛市市北第一文化馆 266000)

声乐艺术可以说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形式,是诗、声、乐三位一体的歌唱艺术,群文声乐艺术也不例外,都属于音乐美学的一个分支。声乐艺术的总构成又包括声乐的语言、旋律、声腔等多个方面。本文主要通过对声乐演唱过程中的主要构成要素的分析和研究来呈现中国群文声乐艺术演唱的美学原则,以便在以后的群文声乐演唱与群文理论研究过程中能更好地从美学的角度指导自己的实践。

《唱论》;群文声乐艺术;艺术美学

一、群文声乐艺术的发展及其与艺术美学的关系

群文声乐艺术在中国的发展具有很长的历史。远古时期,我国音乐是以歌、舞、乐三位一体的艺术形式。《乐记·乐本篇》载:“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说明了声乐与其他音乐学科之间的紧密联系;中古时期,秦代设置的音乐机构《乐府》主要用以收集民歌,除了收集民歌外,还创作并填写歌词进行演奏、演唱。近古时期说唱音乐的繁荣使得群文声乐艺术的发展达到高潮。如随着宋代说唱音乐唱赚和诸宫调的发展,出现了一大批专业的说唱艺人。说唱艺术发展至元代,出现了杂剧和散曲。杂剧的演出形式由“曲、宾白、科”三者组成。杂剧主要通过演员的“唱”来表达一个完整的剧情。其中“曲”就是笔者在这里所提到的声乐,整个杂剧表演形式中声乐歌唱艺术是最中心的环节,通常由一人主唱,这就要求“角”们必须要有很好的唱功和表演才能吸引观众。散曲作为元代的“艺术歌曲”,以其高度的口语化和通俗化的歌词语言深受大众喜爱。由于散曲的表演形式是清唱,这就更加强调了演唱者深厚的演唱功底。

声乐艺术美学是近代出现并开始发展的学科,它是音乐美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由声乐艺术的语言、旋律、声腔、器乐、动作等构成。声乐演唱是一部声乐作品最终得以实现的关键性环节,它直接决定了一部声乐作品能否得到广大听众的认可,因此群众声乐演唱的声腔在演唱过程中显得如此重要。

二、音质美是群文声乐演唱艺术美的基础

音质是否优美动听是听众能否一下被乐曲吸引的前提,大自然众多不同的声响中,人们听到鸟儿的叫声、河流的声音都不会感到反感,而听到蝉鸣、汽笛声等都会感到烦躁难耐,这就是音质在作怪的缘故。它决定了我们发出来的声音是优美的还是刺耳的,是轻柔的还是豪放的,是甜美的还是圆润的,但音质不等同于音色。音色是音质的一个组成要素,除此之外还有气息、共鸣、音强等要素。这些要素的共同作用最终决定了声音的音质。

但笔者认为关于人的声音本质的好坏并没有标准的定义。元燕南芝庵在传统声乐论著《唱论》中提到:“凡人声音不等,各有所长。”强调了个体发展的独特性,但是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说过:“世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的联系之中。”在这些由不同个体所发出的不同音响效果的条件下,我认为他们在差异中还是存在一些共性的联系的。要想获得良好的音质效果,练就好的呼吸时必不可少的。

气息的运用是歌唱的前提和动力。前人自古以来就有气沉丹田的说法,气息运用不得当,就会影响声音音质的美,进而破坏歌唱的连贯性和审美性。应该学好呼吸方法,掌握好呼吸的原则是获得优美音质的前提,正如卡鲁索说的那样:“谁掌握了呼吸,谁就掌握了歌唱。”

三、字音美是群文声乐演唱艺术美的条件

中国的传统说唱曲艺历来注重演员的咬字发音,因为我国的声乐艺术是在说唱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说唱艺术顾名思义,由说和唱组成。要想把故事的内容叙述清楚,表演者就必须要准确、清晰的依字行腔。声乐是诗化的语言,它在传统语言发音的声调基础上,加入音高将其旋律化,使得乐音与语音密切结合的歌唱能够深入民心,陶醉心灵。

中国声乐中的咬字,一般指声母的咬字。根据咬字位置的不同,主要将声母分为五个发音部位,即“五音”。《乐府传声》认为“五音”为“审字之法也,声处于喉为喉,出于舌为舌,出于齿为齿,出于牙为牙,出于唇为唇。”这种分类方法虽然过于笼统,但是笔者认为,它形象地描述了声乐演唱过程中不同声母形成阻塞的不同位置。《唱论》在描述演唱语音的问题时曾提出演唱要做到“字真,句笃”,简洁的四个字却形象地描述了中国传统声乐对咬字发音的审美原则,笔者认为,要想做到“字真”,首先要了解中国传统语言的不同,中国的字音是由声母和韵母组成的,咬字一般是咬声母,但是归韵要归到韵母上,但是仅仅做到歌词咬字上的清晰是远远不够的,中国传统声乐一般运用“倚声填词”的创作手法,就是根据歌曲的旋律填写歌词,可见,歌词的阴、阳、上、去跟曲调的音高和旋律线有很紧密地关系,因此,要想获得演唱中的字音美,我们在演唱之前还要仔细地研究旋律,根据旋律进行对字的头、腹、尾做相应的调节。

四、行腔美是群文声乐演唱艺术美的必然要求

西方美声唱法特别要求腔体在演唱过程中的作用,但在我国传统声乐唱法中,也十分强调“字正腔圆”“依字行腔”的理论观点。《唱论》中也特别强调“声要圆润,腔要饱满”的艺术美学原则。形象准确地概括了歌曲的音乐性和语言润腔的辩证关系。

如何做到声腔圆润、饱满呢?声腔的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演唱者能否声情并茂地演唱,感情在一定程度上能影响到声音的美感,以笔者之前在文化馆声乐公益课上所讲到的《乡音乡情》为例,演唱者在乐曲的前几句“我爱戈壁滩,沙海走骆驼,我爱洞庭湖,白帆荡碧波,我爱北国的森林,我爱南疆的渔火,我爱那崭新的村落。”运用低沉、甜美的音色进行描述,在演唱到“九曲黄河呀滋润哺育我”的时候,指导老师让他借助自己的情感表达自由即兴发挥,于是演唱者在“哺育我”处做了弱音渐慢的处理,笔者认为这种处理方式使得整首乐曲更加具有回味性和抑扬顿挫性。并且在每一段演唱时,他通过不同的音色展示表达了自己的不同情感,时而沉思低吟,时而自豪喜悦,在最后抒发感情的“时时刻刻,萦绕在我心窝”处,他并没有像其他演唱者一样在高音处做强推进处理,而是采用渐弱的方式,给人一种“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感。

演唱的行腔方式不只是有良好的呼吸和清晰的咬字,运用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实践加入自己的音乐抒情和表情符号对音乐进行润腔同样可以加大声腔的变化幅度,而且会使声腔变化更具层次感,给人一种富有特色的美感。

小结

无论是声乐演唱还是群文理论研究,它都与音乐美学产生了丝丝缕缕的联系。群文声乐是最能体现音乐美学原则的一门学科,它不仅仅是听觉的艺术,还是视觉的艺术,笔者在前段时间偶然欣赏到了现代作曲家谭盾的当代音乐,发现如今的器乐演奏不再只是传统上的单一纯器乐演奏了,它似乎又回归到了远古时期的歌、舞、乐三位一体的艺术形式,当然,他在表演的过程中运用了多媒体技术,加入了具有强烈视觉冲击效果的舞台布景和灯光,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是我们艺术美学原则种的体现。但是他的这种表演方式同样给与笔者一些声乐方面的思考,中国当代声乐何去何从?这种艺术方式和音响效果是否符合声乐艺术美学的美学思想?声乐的表演和演唱中能否借鉴这种表演方式?我希望在以后的学习阶段能够进行更进一步的研究。

[1]W.塔塔科维兹.《中世纪美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2]余笃刚.《声乐艺术美学》.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声腔咬字音质
声乐歌唱语言与咬字的艺术处理探索
私人影院音质优选 ATT(安缇)SUB-12+
让全家人共享Hi-Fi音质 DALI(达尼)OBERON C系列
《黄梅戏声腔研究》出版发行
黄梅戏艺术(2020年3期)2020-10-19 09:21:16
在小空间享受大型音箱的音质 Definitive Technology UIW RLS Ⅱ/UIW RSS Ⅱ
有关声乐教学的咬字
北方音乐(2019年11期)2019-08-12 01:23:30
戏曲声腔研究70年回顾与反思
戏曲研究(2019年3期)2019-05-21 03:23:10
其它都好,音质有待提高 小米AI音箱
豫剧俚谚中的声腔表演艺术初探
戏曲研究(2018年3期)2018-03-19 08:47:54
高校声乐教学中声音“气”、“点”结合与咬字关系研究
黄河之声(2018年19期)2018-01-25 20:4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