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大竹根雕技艺的传承与保护

2015-07-13 11:23胡郑丽周瑞雪易建力孙燕姿四川文理学院635000
大众文艺 2015年24期
关键词:开发保护传承

胡郑丽 高 远 周瑞雪 易建力 孙燕姿 (四川文理学院 635000)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大竹根雕技艺的传承与保护

胡郑丽高远周瑞雪易建力孙燕姿(四川文理学院635000)

摘要:在当下的传统手工艺术作品创作领域,根雕艺术作品无疑成为了最具有价值的手工艺术作品种类之一。而大竹根雕作为南方根雕艺术的代表,通过其讲求自然天成的风韵,辅以人工雕琢的创作原则,向人们充分展示了根雕作品所蕴含的典雅古朴的自然美与构思精妙的创意美,也因如此,使得每件大竹根雕作品成为了独一无二的艺术品,并备受人们的青睐。

关键词:大竹根雕;保护;传承;开发

本文为:1.四川文理学院大学生科研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的大竹根雕技艺的保护与传承》。项目编号:X2014R046;2.四川省教育厅一般项目《文化生态学视域下地方文化资源的保护策略研究——以达州市为例》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14SB0226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祖先为我们留下的最为精炼的文化财富,它不流于表象,而更多的是一种技艺、一种信仰与一种传承。“竹根创造艺术形象和日常生活用具的实践活动,在原始社会用木锄松土、商周时期造木人等木雕作品出现的同时就开始了。我们的祖先不仅采用木、玉、骨、石以及贝壳等物制作装饰品,同时也采用树根或竹根制作装饰品。”然而在现代社会中纯手工雕刻逐渐被3D打印技术的快捷所取代,投入市场的雕塑大多是工厂批量生产的产物。为了寻找纯手工雕刻的精粹作品,让它进入大众的视野,利用大家的力量来保护雕刻技艺,笔者来到了四川省大竹县,去探寻那藏在竹林深处的纯手工雕刻技艺——大竹根雕。大竹根雕现已成功申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省级的申报工作正在筹备中。

一、大竹县及竹资源概况

(一)大竹县概况

大竹县位于四川东部,是达州市南部所辖的一个县,东邻梁平、垫江,南接邻水,西界广安、渠县,北连达县。南朝大同三年,即公元537年置县,因境内“竹地竹多、竹大”,于公元700年始称“大竹”。

大竹历史悠久、文化璀璨。1400多年的建县历史和“三山两槽”地形特征,构成了其独特的旅游文化和旅游景观。现有以竹景观为主题的国家级森林公园—五峰山国家森林公园;中西合璧建筑群——清河名镇(省级历史文化名镇、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竹区位优越,国道318线、国道210线纵横交错,达渝高速公路贯穿全境。县城西至襄渝线渠县火车站40公里,北至达州火车站60公里、达州机场70公里,南至重庆江北机场135公里、重庆港160公里,东至万州机场、万州港176公里,形成了“半小时达州、1小时重庆、3小时成都”的通达格局,成为川、渝、鄂、陕的物资集散地和川东北地区的商贸中心。

(二)乌木资源概况

笔者走访当地居民了解到乌木与大竹根雕的渊源,大竹根雕主要以阴沉木(乌木别名)为原材料。相传大竹县旁边原来有一个乌木村,村里常有人发现地底下有一种奇怪的木材,木硬似石、形态各异,兼有木的古雅和石的神韵。许多能工巧匠视其原有的神韵加之人工雕琢后,一件件根雕作品颇具神韵,以为佳品,大竹根雕由此而来。大竹县现今发掘并保存有众多乌木原料,其中还有一些巨型乌木原料长达十米有余。因而,大竹根雕是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发展的。

二、大竹根雕的技艺与传承

(一)大竹根雕的类别

以“自然、夸张、抽象和大写意”的手法,用金丝楠乌木为原料创作“百态人生”系列、“十二生肖”系列、“八仙过海”系列和“十八罗汉”系列作品。

1.“百态人生”系列作品和“十二生肖”系列作品

百态人生和十二生肖系列作品作为经典的大竹根雕作品,在根艺创作中始终把根的自然形态放在第一位,在不破坏自然形态的前提下,巧妙构思,以自然、夸张、抽象和大写意的“笔触”,勾画人生百态和生肖动物,把人物和动物的神韵寄托在根的自然天成上,使其妙趣横生,千作千面。同时,根雕技艺传承人在创作中还特别注重运用金丝楠的特殊材性,把材料中最漂亮的金丝部分表现在作品最为生动的部位,使材料本身的贵重价值与其创作的艺术价值相得益彰,实现完美的统一。将人为艺术的痕迹隐藏在自然美当中来,最大限度的保护根的自然美,根雕创作也遵循“减法”原则,合理的取舍才能创造出完美的艺术品,多一分则损,少一分则怪。

2.“八仙过海”系列作品

“八仙过海”系列逐渐开始了纯写意向半写意半写实的方向转变,使得根雕作品对八大仙人的形象描绘更加真实细致,并且不失趣味,更加倾向于作品的艺术表现效果与民众欣赏鉴别水平,为大竹根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推广普及奠定了坚定基础。

3.“十八罗汉”系列作品

“十八罗汉”系列在人物创作上较之“八仙过海”系列有了更加突出的艺术表现力,系列有两个最重要的特点:一是中国大多的罗汉都是东方面孔,而大竹根雕师傅所创作出来的十八罗汉是印度面孔;二是在十八罗汉当中,只有2个罗汉有手,其它的罗汉看似有手,实则没有,这种介于一种实与不实之间,似与不似之间的创作手法,使作品有了一种似有非有的朦胧感,慢慢品味,意味深长。将写实写意精妙的结合在一起,将民众熟悉的十八罗汉结合他们的艺术气质和代表精神通过写意的传统手法表现,而在细节之处通过精细的写实手法雕刻将人物的神态动作细腻的表现出来,可以说是目前大竹根雕在传统基础上创新,扩大受众和民众的兴趣点,使得大竹根雕在今后的发展道路中更加广阔。

(二)大竹根雕的制作工艺

1.工艺流程

大竹根雕技艺工艺流程共有六步,分别是:选材,构思,创作,打磨,抛光,配座。

(1)选材。精选金丝楠乌木、金丝柚、岩桑等枯根作为上乘根材。

(2)构思。根据所选材料的自然形态,酷似动物(“十二生肖”系列)、人物(“百态人生”系列)、器物等巧妙构思。巧,追求奇巧;妙,追求“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3)创作。构思后,用凿、锤、锯、勾、叉、刮刀等传统工具进行加工创作。保持“七分天然、三分雕琢”,追求最佳审美效果。

(4)打磨。创作初型后,用刨刀、锉刀、砂子等进行人工打磨,将创作的人工痕迹打磨成自然形态,以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5)抛光。打磨完毕后,若是自然原形的,用丝绸布硬抛光;若是打磨光亮的,上蜡后用电吹风热吹,让蜡完全渗透,再用丝绸布抛光。

(6)配座。抛光完毕,根据作品的具体情况,需要配座的,配上一个起到烘托作用的底座,做到“一品一座”。

2.工艺特征

(1)自然天成,少加修饰。其独创以“自然、夸张、抽象和大写意”手法,用金丝楠乌木为材料创作作品,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达到了“天人合一”的艺术效果。

(2)造型美观、崇尚自然。“中国根艺的理念源于‘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于无声处有旋律,于静止中显飞扬。根艺一要讲品质,二要讲灵性,三要讲意境。”大竹根雕的原材料也都是来自于自然,从自然界获取,天然的环境塑造了原材料各种各样的形状,作为根雕的创作者,所进行的活动是一个创造的过程,匠人们在作品中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意识、联想和想象,而这一切的基础在于材料本身。我们在参观过程中发现,基于“尊重自然”的理念,几乎所有的作品都是根据材料的原始形状雕刻出与之相适的造型,如十二生肖系列、十八罗汉系列等。

(3)追求和谐,技艺精湛。正是大竹根雕的这种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共融的雕刻理念使之在雕刻界确立了独特的地位,这也是为什么其雕刻作品能得到相关人士的赞赏和推崇的原因之一,再加上几代传承人的钻研,将精湛的技艺施加在雕刻上,从而造就了大竹根雕的荣耀,增加了其蕴含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这在一定程度上为大竹根雕的保护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能够吸引人们的目光,提高大竹根雕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从而重视对其进行保护。

(三)大竹根雕的传承现状及问题

1.传承人谱系调查

王道明先生为第一代传承人,王光龙先生为第二代传承人,涂建明先生与涂小平先生为第三代传承人。大竹根雕技艺起源于根雕技艺第二代传承人王光龙老师的父亲王道明,据考证,乌木村挖出千年乌木之后,当时是木匠的王道明先生走访乌木村,发现这些出土的乌木形态各异,很多都有生活中一些物品的影子,他思考能否经过一些处理让这些朽木成为艺术品,王先生以其丰富的想象力以及娴熟的雕刻技艺将一块块乌木雕刻的别有一番韵味,似与不似之间的拿捏更是传神,从此大竹根雕技艺便应运而生了,并且在周围村子里颇有盛名。“在传承人的不懈努力下,根雕魅力发扬光大并吸引了众多文艺爱好者加入到其中。”“大竹根雕技艺如今之所以能有如此之名气与声誉,第三代传承人涂建明先生在背后的推动是功不可没的。二十年前,涂建明先生师从民间根艺大师王光龙先生学习根雕艺术,后逐步转向乌木根艺的创作与收藏,为弘扬和传承乌木根艺做出了重大贡献。他投资数百万元,创办了竹人根石艺术馆(藏霖馆),并为其根艺产品注册了‘巴山根艺’品牌商标。在他的积极组织和带动下,大竹县以乌木根艺为代表的根雕艺术创作不断繁荣发展,创作出了一大批高品质、高品位的乌木根艺作品,并频频亮相于各大展事、赛事,使大竹逐步形成为了川东乌木根艺创作中心。”

2.传承方式

“文化传承是指文化的纵向积累和前后传递的过程。”和很多传统民间技艺相同,大竹根雕采用师徒传承,老师将技艺教于徒弟后辈,代代由此传承。据了解,目前大竹根雕技艺的传承人已经传至第三代,其中除了第一代传承人已经离世外,其余的几代传承人皆健在。其中第一代传承人和第二代传承人为父子关系,为家族传承,到第三代传承人之时,由于二三代传承人为朋友关系,并且再继续家族传承在当下并不利于大竹根雕的创作和发展,因而开始非血缘关系的师徒传承方式。

3.传承中遇到的困境

“我国非物质文化保护工作形势仍然严峻,特别是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的文化生态环境急剧改变,资源流失状况严重,后继乏人。”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作为传统手工艺类大竹根雕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方面存在的问题也亟待解决。

(1)传承人青黄不接,大众不理解这个职业。大竹根雕传承人现在发展到第三代,然而精通雕刻技艺的传承人不超过10人。根雕雕刻作为一种小众化技艺,很多人没有信心掌握其深刻要领,雕刻技艺的复杂性以及需要一定的时间、经历来磨练雕刻家的手艺,使得雕刻艺术并不是一项立竿见影技术,很多年轻学者很难静下心来对雕刻技艺潜心研究,中途转行的学者比比皆是,也加大了传承难度。

(2)对传承人的保护机制不健全。“文化传承是发展文化生产力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是发展文化生产力的前提条件和重要因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点是传承人。”传承人是他的精髓所在,是其灵魂出处,然而对于大竹根雕技艺这门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官方出台的传承人保护机制办法笼统,不便于实际操作,更多的是传承人的个人保护,保护压力比较大。

(3)继承中创新理念面临挑战。在文化产业化不断兴盛的今天,大竹根雕技艺面临着是走文化产业化还是将产业文化化的问题;面临着在产业化过程中创新吸引力与传统技艺的矛盾;面临着投入市场后的适应能力问题;面临着在市场中原始技艺创作与批量生产的矛盾。

三、大竹根雕的保护

(一)保护现状

1.大竹根雕原材料的贮存现状

走访时,笔者在几位大竹根雕传承人的带领下,参观了储存大竹根雕原材料的地点,参观中发现,大竹根雕原材料的保存采用露天存放和仓库存放相结合。大件原材料以防水布遮盖置于室外,中小件在仓库内存放。

2.大竹根雕作品的收藏现状

(1)多数雕刻成型的根雕艺术品被陈列在专门用于展示大竹根雕的私人小型展览馆或私人仓库内。仅第三代传承人的私人仓库里保存的大竹根雕作品就有大大小小上千件之多。

(2)获奖作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的雕刻艺术作品被大型展览馆收藏。据几位传承人介绍,他们有不少的雕刻作品在全省、全国的比赛中都获得过不错的成绩,其中不乏金奖作品,这些作品都获得了雕刻界的专家、学者以及爱好者的一致认可,并且被一些大型展览馆收藏。

3.政府和传承人的共同保护

(1)外部动力:政府部门的政策支持导向。在笔者的考察过程中,一个深刻的体会是,大竹根雕技艺的保护和发展始终都离不开政府部门,不论是国务院、文化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宏观政策,还是四川省文化厅乃至大竹县文化局都对大竹根雕技艺出台过相应的保护措施,这在很大程度上为大竹根雕技艺的保护提供了政策支持。

(2)内在动力:传承人自身的使命感。在大竹根雕技艺的几位传承人身上无不体现出对大竹根雕技艺的热爱、坚持努力让民众了解关注大竹根雕,而这样的使命感正是大竹根雕保护的内在动力。

(二)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1.贮存方式存在诸多弊端

(1)达州地区多雨,多烈日,简易的塑料薄膜在风吹日晒下,大部分都已经损坏了,大件乌木直接暴露在天空下,乌木表面已经出现了大的裂痕和木质脱落的现象。

(2)不少大型的乌木直接堆放在人们活动频繁的建材市场内,有些中空的乌木内部残留着很多垃圾袋,污水,甚至还有小孩子的废弃玩具,并且无人对此进行监管和打扫。

(3)小件乌木材料堆放在原料加工间,但由于房屋四周草木繁多,没有窗户,地处地势低洼,导致室内温热,空气流通不畅,使室内变得更加潮湿,不利于储存。

2.雕刻艺术作品的宣传

(1)在地理位置上,大竹根雕展览馆的面积较小,处在大竹县文化管理处的外面,虽然有政府下设的文化馆作为地理标识,但门匾标识较小仍比较难寻找,并且虽然展览馆不需要门票,可以随意参观,但到展览馆来参观的人数很少。

(2)展览馆内格调高雅,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但是由于整个展览馆内部面积小,所以展示的艺术品也十分有限。

(三)对大竹根雕保护措施的建议

1.完善基础设施,加强对原材料、艺术品的保护

首先,针对目前原材料存放的状况,政府部门以及有关组织应该出资修建专门的仓库,对其进行储存,保护,对于艺术品的保存依然要修建仓库,仓库内保持空气流通,避免潮湿、霉变现象的发生。其次,要有专门的人负责艺术品的表面清洁工作,保证艺术品的光洁。

2.保护和传承结合

目前的大竹根雕技艺传承人大多都已五六十岁,虽然已传至第三代,但是从事大竹根雕雕刻事业的总体人数还很少,对其长远发展极为不利。针对大竹根雕的传承活力不足,力量微薄的状况,将其进行普及化、走进学校从而提高全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3.开展多种形式的展览会、摄影展、艺术交流会等文化活动

据笔者考察发现,大竹根雕在雕刻界颇具知名度,可以借助这种知名度来大力宣传,例如开展关于大竹根雕的展览会,摄影展等,通过现场展示雕刻制作过程,以及游客亲自参与的活动,来增进人们对大竹根雕的亲身体验和认识,提高人们对大竹根雕的兴趣。

同时,艺术交流会作为一个专业人士的交流平台,通过和其它艺术家进行交流可以使大竹根雕在交流中学习和借鉴乃至创造新的技法,进行创作理念的创新,紧跟时代的步伐和潮流,雕刻出更多更有艺术价值,社会价值,反映时代生活和精神的优秀作品。

4.将保护和发展相结合,进行市场化运作

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一种产品如果想取得长足的发展,必然离不开市场化的趋势,对于大竹县而言,展销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展销会是将展览和销售结合起来的活动,目的是为了激发人们的购买欲望,为产品的市场化提供了一个平台。

同时,在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当下,利用淘宝、京东等网络商城,开展业务合作,用互联网的优势来帮助自身获得更多的消费者,提高销售量。

5.政府部门制定相应政策措施,为大竹根雕的保护提供保障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离不开政府部门的工作,作为大竹根雕所在地的政府,大竹县政府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由县政府牵头,文化局主导,针对大竹根雕的现状,和大竹根雕的传承人等相关人士进行商讨,集思广益,制定出合理的政策措施,对症下药,将大竹根雕置于政策的保护之下,为大竹根雕的长远发展提供保障。

6.民间组织的协助,提高创新能力

联合中国美术家协会以及中国雕塑家协会等组织,借助它们的力量来开展合作,将大竹根雕技艺和优秀的艺术家们一起进行讨论交流,不断钻研雕刻技法,融合新的技法,形成具有当代特色的具有创新性的“新技艺”,对传统的东西如果不改进,不创新,就无法继续立足,创新是艺术的生命,对于大竹根雕来说,也是一样,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将大竹根雕技艺更好地保护起来,传承下去,使之充满蓬勃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刘军.论现代家居装饰——根艺美[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7(7).

[2]周果.棒根嗅灵感[J].花木盆景(盆景赏石),2009(12).

[3]参考大竹根雕第三代传承人涂建明“全国工艺美术大师”申报材料《逐梦根艺》.

[4]刘衍永,董敏.论文化继承与文化超越及其辩证关系[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2).

[5]潘彬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研究——以南京市民俗博物馆为例[J].社科纵横,2013(12).

[6]林曰葵.论文化传承与文化产业[J].中国文化产业评论,2011(3).

[7]祁庆富.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传承及传承人[J].西北民族研究,2006(3).

胡郑丽,四川文理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

高远/周瑞雪/易建力/孙燕姿,四川文理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在读本科生。

作者简介:

猜你喜欢
开发保护传承
在线投稿与编辑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遵义红色旅游开发对策研究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基于J2EE和Ionic的ITer学习APP设计与开发
单片机在电子技术中的应用和开发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刍议增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有效途
浅谈遗址公园的保护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