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燕
张家港澳洋医院口腔科 江苏 张家港 215600
种植固定—活动结合修复在高龄患者牙列缺失修复中的有效运用
吴 燕
张家港澳洋医院口腔科 江苏 张家港 215600
目的分析和探讨对牙列缺失高龄患者实施种植固定—活动结合修复的临床疗效情况。方法 随机选取2013年07月~2015年0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牙列缺失高龄患者30例(观察组),对他们应用种植固定—活动结合法进行修复治疗。同时,选取同期同病症患者30例(对照组),对他们应用常规固定义齿法进行修复治疗,并对两组患者的临床修复情况进行统计学对比和分析。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96.67%)和患者满意度(96.67%)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80.0%,76.67%),并发症率(3.33%)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20.0%),两组对比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种植固定—活动结合法对牙列缺失高龄患者进行临床修复,其治疗效果显著,并发症少,患者满意度高,因而,它是一种科学有效、安全理想的临床诊治方法。
高龄;牙列缺失;种植固定—活动结合修复
牙列缺失,是口腔科临床上极为常见的一种牙齿病症,主要指的是患者因牙周病、龋坏、外伤等多种因素影响,导致上、下颌牙列出现多颗牙齿缺失[1]。牙列缺失会导致患者出现发音不清、咀嚼功能减退、面容苍老改变、口腔黏膜及牙槽脊退行性改变等问题,对患者的正常生活和社会活动均造成极大的影响[2]。因此,必须要加强对牙列缺失的临床修复治疗。本文选择2013年07月~2015年06月以来,在我院口腔科进行修复治疗的30例牙列缺失高龄患者,将他们作为观察组,给予种植固定—活动结合修复治疗。同时,择取同期同病症的3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给予常规固定义齿修复治疗。统计、比较和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修复情况和效果。现将具体情况进行汇报。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2013年07月~2015年06月之间,我院口腔科接诊的30例牙列缺失高龄患者(观察组)。患者的年龄基本在56岁~87岁之间,平均年龄是(69.8±5.2)岁;女性患者12例,男性患者18例;缺失时间大约在6个月~7年之间,平均缺失时间为(2.4±0.9)年。同时,选择同期同病症患者30例(对照组),患者的年龄基本在56岁~87岁之间,平均年龄是(70.0±4.9)岁;女性患者11例,男性患者19例;缺失时间大约在6个月~7年之间,平均缺失时间为(2.5±1.1)年。经过临床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均为牙列缺失症,且无牙龈炎、牙周炎等口腔炎症,并在一般资料(年龄、性别、缺失时间、症状表现等)方面的对比差异不大,结果均无统计学意(P>0.05)。
1.2 方 法
对照组患者常规固定义齿修复治疗。具体方法为:首先对患者进行牙周、基牙以及剩余牙齿的X线片检查。而后,根据患者牙齿情况制作基牙、临时冠以及圆锥型活动义齿,并进行内外冠以及可卸戴型的制作。进行试戴,选择最舒适的内外冠置于硅橡胶印模中,将凡士林涂在内冠组织上,并进行树脂材料灌注,最后进行义齿固定。
观察组患者种植固定-活动结合修复治疗。具体方法为:对患者进行临床检查(方法同上)。对患者进行局麻,切开牙槽嵴顶,将黏骨膜瓣翻开,并进行逐级备孔,攻丝。而后,将种植体植入(约35~45Ncm力),并进行常规消炎、保洁。之后进行二期手术(上颌术后约4~ 6个月,下颌约3~4个月),将种植体露出,摘取覆盖螺丝,并进行愈合基台的安装,最后缝合切口。
1.3 统计学分析
通过软件SPSS16.0就两组患者的临床修复效果进行数据统计学处理,并采用χ2检验表示计数资料。若差异值P<0.05,则对比结果存在统计学意义。
2.1 临床疗效
经过临床治疗,对照组30例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80.0%(24/30),观察组30例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6.67%(29/30),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并发症
经过随访观察,对照组30例患者中共有6例出现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其总发生率为20.0%;观察组30例患者中共有1例出现牙龈红肿,其总发生率为3.33%。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2.3 满意度
临床调查统计显示,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满意度为76.67%(23/30),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满意度为96.67%(29/30),对比差异性显著(P<0.05)。详见表3。
目前,临床上对牙列缺失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固定义齿法、种植义齿法和固定-活动义齿结合法三种[3]。前两种修复方法虽然疗效较佳,但其适应范围不广,容易受到患者缺牙状况以及基牙条件等因素的限制,且治疗后的并发症较多[4]。固定-活动义齿结合修复方法兼具固定义齿和活动义齿两种方法的优点,具有设计灵活,适应范围广,损伤小,固位力较强,舒适性好,美观度高等优点[5]。牙列缺失高龄患者由于其年龄较大,身体各组织器官均处于退行性改变阶段,其缺牙情况复杂,且基牙条件多不理想,因此,选择种植固定-活动法进行修复治疗更为恰当[6]。临床研究对比显示,在本次随机择取的牙列缺失高龄患者的临床诊治过程中,采用种植固定—活动结合法进行修复的患者,其治疗的总有效率和总满意度均达到了96.67%,明显高于采用常规种植固定发展进行修复对患者(80.0%,76.67%),且患者治疗后的并发症发生率仅为3.33%,较之常规修复患者(20.0%)明显偏低,组间比较的差异性显著,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与近几年来国内外诸多医疗机构得出的“对高龄患者应用种植固定-活动结合法修复牙列缺失,能有效提升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发生”的研究结果相符合[7]。由此可见,在牙列缺失高龄患者的临床诊疗过程中,应用种植固定-活动结合法进行口腔修复,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修复治疗的效果,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提升患者牙齿的美观度,使其更加符合患者的需求。
[1] 方赵平,光寒冰.种植固定—活动联合修复在高龄患者牙列缺失修复中的应用[J].口腔医学,2008,28(08):414-417.
[2] 史莉,宜云州.固定与活动义齿联合修复在牙列缺损中的临床应用[J].中外医疗,2014,14(32):49-50.
[3] 李艳莉,何升腾,邓金勇.种植修复和常规修复在牙列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效果比较[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4(21):2349-2350+2367.
[4] 毛洪斌.100例牙列缺损患者的固定和活动义齿修复的临床疗效比较[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25(01):188-189.
[5] 邓天燕,曾红雨,谢佐理,等.固定-活动联合修复应用于咬合重建伴牙列缺损的临床观察[J].广东牙病防治,2014,22(06):314-317.
[6] 蔡蓉.老年口腔修复的临床治疗效果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23):26-27.
[7] 宋涛,徐培成,李煜.2种固位方式在种植体支持固定桥中的应用比较[J].上海口腔医学,2011,20(03):296-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