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 宁(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 石家庄 050035)
对于产业内贸易理论不同的阐述主要是源自于对其产生机理的不同认识和理解。按照产品的特征来分类,产品可以划分为同质产品以及产异化产品两大类。同质产品指的是完全可以替代或者完全相同的产品,产品之间具有比较高的需求较差弹性。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的形式主要是以季节性贸易、边境交叉贸易、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以及转口贸易为主。以此相对应的是差异化产品主要是指产业内部相互竞争企业所生产的比较相似,但是相互之间不能够完全替代或者不完全相同的产品。对于产业内贸易来讲,所发生的贸易对象主要就是指的差异化产品。
一般来讲,产品的差异化主要是指以下几种形式,即水平差异、垂直差异以及技术差异。其中水平差异是指因为产品的牌号、外观、交易条件、售后服务、地理分布以及广告宣传等相关因素所引起的产品差异。垂直差异则指的是因为产品质量所形成的产品差异。技术差异则一般是指由于产品的个别核心技术之间存在的调整差异所形成的产品差异。具有水平差异特征的企业产品价格水平会比较接近,同时相互之间所存在的替代关系也会比较密切。在某一类产品群上,当某一种产品的特征超过了其他的产品时,该产品就属于垂直差异化产品,同时因为这一类产品在质量上也存在着差异,其相应的价格也会存在着差异。从这个角度上讲,假若一类产品的水平差异是在一定的产品质量条件下能够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规格选择,则产品之间所具有的垂直化差异则能够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品质选择。在进行产品的垂直差异消费时,消费者通常会受到预算等相关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而产品之间的技术差异则常常跟技术进步存在着较为密切的关联关系。
对上述产品特征进行三种方式的划分,主要是因为不同特征的产品常常隐含着不同的国际贸易方式。产业内贸易之所以存在,主要是由于产品之间存在着差异性,同时产品之间的差异性又可以将上述分析中描述质量差异的技术差异进一步归结为产品的垂直性差异之中。因为在进行实际研究时,可以将产品的差异化归结为以下两个互不影响的产品因素,即产品的水平差异性以及产品的垂直差异性。
产品之间的水平性差异指的是同一类产品所具有的某些相同属性,但是这些属性之间进行不同的组合就会形成产品差异。这些产品差异在经济学上可以具体表现为消费以及生产两个方面。从消费的角度来讲,伴随着社会人均收入的不断增加,消费者对于产品的消费需求也越来越趋向于多元化。而从生产的角度来讲,企业处于扩大市场规模、增加销售的考虑,会积极增加其产品的多样性,依靠生产出不同于其他企业产品的方式来逐步赢得市场顾客,与此同时,还会处于避免竞争对手潜入本行业的目的,努力增加自身生产产品的多样性。
这两个方面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从产品之间的水平性差异这个角度上讲,消费者存在消费偏好也是产生产业内贸易的一个重要原因。正是由于消费者的需求存在着多样性的特点,才使得同类产品存在着不同的品种,当不同的国家对于彼此之间的产品有着相互需求时,就会出现产业内贸易。
产品之间的垂直性差异指的是同一类产品在产品档次上所存在的差别,它的表现主要是在产品的质量上。除此之外,提高产品的技术水平也能够带来产品的垂直性差异,这主要是体现在新产品的出现所引起的产品差异。从产品的垂直性差异这个角度上来看,消费者对于产品的档次需求差异是产生产业内贸易的重要原因。这种差异不仅仅存在于不同的国家之间,也会存在于一个国家内部。在进行产品的垂直差异消费时,消费者通常会受到预算等相关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而产品之间的技术差异则常常跟技术进步存在着较为密切的关联关系。这样的一种差异还主要取决于个人收入之间所存在的差异,一般情况下收入较高的消费者往往比较青睐于新潮高档的产品,而收入较低的消费者则往往偏好于中低档次的产品。产品往往存在着一定的产品生命周期,对于技术先进的工业国家来讲,新产品的推出速度会比较快,在此之后,后发展的国家则主要是生产已经标准化的、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的产品,因此处于不同的生命周期阶段的同一类的产品都会促使发生产业内贸易。除了上述的两种原因之外,商品的研发以及开发费用都会对产业内贸易产生一定的影响。相对而言,新产品的研发所产生的费用都比较高,同时也不能够确定这些费用能不能够收回,能不能够产生收益。正是由于该项投资自身所具有的风险性,所以使得各个企业所产生的研发费用也存在差异,进而使得新产品开发在时间以及能力上存在差异。
表1 产业内贸易指数表
差异化产业内贸易理论是当前最为重要的国际贸易理论课题,其相关的研究假设相比较于传统的贸易理论更具有实际性,具体来讲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假设条件,即假设市场结构是不完全竞争的,同时产品之间不是同质的,相互之间存在着差别,并且伴随着产品边际成本的不断下降,产品的规模报酬会逐步递增。
差异化产业内贸易模型在假设条件设定上需要结合我国当前高速发展的市场环境,来研究相关的产业内贸易影响因素,依靠分析来找出决定产业内贸易发展的正效应。根据研究可以发现影响产业内贸易的诸多因素中,基本能够区分为产业层面的特征以及国家层面的特征两大类。经济发展水平跟产业结构之间具有密切的关联关系,一个国家的工业化水平越高则意味着制造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越大,在工业制成品相关的贸易中由于产业内贸易水平比较高,致使那些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的国家及地区产业内贸易水平也相对比较活跃。
市场平均规模也是影响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市场平均规模指的是在综合全面考虑双方市场之后所形成的平均规模。市场平均规模属于宏观性的经济变量,不过市场平均规模对于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却是基于产业层面的。确切地来讲,市场平均规模会影响到产业的经济规模以及产业内的产品品种等相关的具体产业因素。一般情况下,当市场平均规模比较大时,就会容易产生规模经济效应,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差异性产品就会被生产出来。与此同时,市场对于外围的相关差异性产品在需求上也会增加,基于此,贸易双方的市场平均规模越大则越会容易出现规模经济效应,也就使得双方发生产业内贸易的水平越高。市场容量的需求量以及供应量都能够对产业内贸易量产生正面的影响和作用。
人均收入水平差异对于产业内贸易也有着较大的影响,两国之间的产业内贸易主要是基于两国的需求结构以及两国的收入水平。相同或者相近的收入水平一般会导致相同或者相似的需求以及消费偏好,两个国家或者地区之间偏好部分越大则两个国家或者地区之间进行产业内贸易的市场条件以及物质基础也就越好,进而就会促进产业内贸易的发展。站在需求的角度上来看,收入较低的人群对于市场中产品的需求会相对比较简单以及标准化。同时,收入分配方式跟产业内贸易的联系也体现在这样的方面,即即使在收入水平差距比较大的国家或者地区,收入分配的不均匀也能够导致相互之间产生产业内贸易。对于任意两国家或者地区来讲,人均收入水平越接近则它们之间产生产业内贸易的可能性也就越大。这主要是因为人均收入差距越大,则意味着需求结构的差异就越大,它们之间的偏好重叠部分越小,就越容易使得它们之间发生产业内贸易。
在进行差异化产业内贸易模型研究时,结合之前的研究结论主要引入以下几个方面的变量:
一是两个国家或者地区之间人均收入差距越小,则两个国家双边贸易中产业内贸易所占有的比重也就越高。这一假设主要是基于这一理论,即消费者偏好以及需求之间的相似性会产生差异性产品的市场,进而会增加产业内贸易水平。两个国家或者地区之间人均收入方面产生的相对差距(RDPCY)在计算时可以采用以下公式:
在这其中,pcy指的是进口或者出口国家的人均收入。当两个国家或者地区之间的人均收入差别越大时候,相应的w值就会接近于零或者1,RDPCY也就会接近于1。当两个国家或者地区的人均收入相同的时候,w值就会为0.5,RDPCY就会为零。
二是两个国家或者地区的市场平均规模越大,则这两个国家的产业内贸易所占的比重也就会越高。一般情况下,在比较大的市场中都会存在着规模效应,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差异性产品就会被生产出来。与此同时,市场对于外围性的差异性产品在需求上也会比较大,也就使得当前的产业内贸易越高。一般情况下,市场容量的需求量以及供给量都能够对产业内贸易量产生正面的作用和影响。除此之外,两个国家的市场规模存在的差距越小,则两个国家进行双边贸易中产业内贸易所占的比重就会越高。市场规模可以采用国家的GDP来进行表示,在相似的水平之下,可以表示两个国家或者地区生产差异性产品的水平和能力。
两个国家之间相关贸易的平衡性,当贸易不平衡的规模比较大的时候,可以用G-L指数来表示产业内贸易水平,此时的G-L会越低。跟贸易合作伙伴之间的贸易不均衡因素可以用TRAIMB来进行表示,相应的计算可以采用以下公式:
在这其中,X表示一国向另外一国的出口值;M表示一国从另一国的进口值。
在进行差异化产业内贸易模型研究时,可以采用钢铁行业作为研究对象,当前我国钢铁行业的产业内贸易规模还比较小,GL指数难以超过0.4,这也表明贸易方式依旧以产业内贸易为主,依旧处于低端产品阶段,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中以劳动力成本优势参与其中(见表1)。
结合钢铁行业中相关产品的产业内贸易类型,能够分别计算得出垂直产业内贸易指数以及水平产业内贸易指数:
在此基础上,得出我国的钢铁行业产业内贸易主要还是以水平产业内贸易为主,而将垂直产业内贸易为辅助。研究原因可以得出在钢铁行业产业内贸易中,质量差异比较小的相似产品占据着主导地位,而差异比较大的产品主要是依靠产业间贸易进行。一般情况下,贸易伙伴之间在市场规模方面的差距越小,则它们之间生产差异性产品的能力就越小,这就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自身进行产业内贸易的能力。研究表明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在市场规模以及生产要素上的差异跟他们之间进行产业内贸易的份额之间有着显著的关联关系,差异性越大则产业内贸易水平就会越小,不过相应地垂直产业内贸易水平则有进一步增长的可能性。
1.曹监平.关于产业内贸易理论的几点思考[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9)
2.陈建军,肖晨明.中国与东盟主要国家贸易互补性比较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09(8)
3.陈迅,李维.产业内贸易的计量[J].财贸研究,2004(3)
4.史智宇.东亚产业内贸易发展趋势的实证研究—对发展我国与东亚产业内贸易的政策思考[J].财经研究,2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