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媛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541100)
提取文本主题的三个角度
——以《我很重要》为例
梁 媛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541100)
提取文本主题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对文本主题的分析不仅关系到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也影响到语文课程情感教育功能的发挥。本文选取主题较难把握的课文《我很重要》进行主题分析的讨论,认为文本主题提取可以考虑从时间角度、地域角度和学生个性角度进行。
我很重要;文本主题;多角度
文本主题是语文课文的核心所在,凝结着作者对生活各方面的认识、评价,充溢着激越的情思或是丰富的情感体验,是作者希望通过文章传递给读者的信息和思考,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文本主题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语文作为一门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课程,还具有德育和情感教育功能。《普遍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高中语文课文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陶冶……形成健康美好的感情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这份德育和情感教育的重任大部分也由文本主题承担。通过对文本主题的理解、感受,能够使学生受到丰富而深刻的人文陶冶,有助于学生形成建立良好的态度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因此,正确、深入的提取课文主题是语文教学中十分重要的任务。
笔者认为,对文本主题的提取不应简单停留在归纳文章中心思想上,而应在此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和学生实际对文本主题进行具体化的解读。从传统的“归纳中心思想”出发向学生迈进了一步,将文本主题延伸到学生身,建立起文本主题与学生之间切实的联系。这样既有利于学生更深刻的理解文意,也有利于发挥语文课程的情感教育功能。而文学作品的内容具有丰富性和开放性,不同的现实背景以及学生群体都有不同的特点,这就为对文本主题进行多元化的分析提供了可能。
《我很重要》是粤教版高一语文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个单元的主题是认识自我,《我很重要》也贯彻了这一主题。文章以富含哲理的语言,探讨了对个体生命与生存价值的认识,传递出自尊、自信、热爱生命、努力实现生命价值的思想。但也有不少教师反映这课文不好教,教不好,甚至有人提出这篇散文不适合收录在高中语文课本中,其中一个原因便是这篇课文的主题太抽象,并且涉及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认知,面对性格各异的学生,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任务。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这篇文章的主题定位在 “克服自卑““自尊”“自信”“正确认识自己“等关键词上,但“自尊”“自信”仍为比较抽象和泛化的概念,对不同的学生群体而言具有不同的意义,“正确认识自己”更是因人而异。如对主题处理不当,容易引发学生的误解,或无法让学生体会到文章的深刻内涵,也就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将抽象的主题具体化、真实化,将文本主题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分析。笔者认为,可以尝试从以下三个角度进行文本主题的提取。
(一)时间角度
从时间角度进行主题提取是指在分析主题时要注意时代背景对于解读文章主题的影响,结合时间特征对主题进行拓展和深化。《我很重要》写于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各项政策正在推进,这个时代的特征是社会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许多新事物、新思想涌入人们的生活中,新老观念激烈碰撞,许多传统的观念受到挑战:如个人主义与集团主义的关系,是否需要倡导个性觉醒等。毕淑敏敏锐的捕捉到这些信息,在文中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受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在改革开放初期,人们的自我意识普遍较低,“大我”压制了“小我”的发展,甚至羞于或畏于提“小我”。这一点从文章开头便可以窥见:“当我说出“我很重要”这句话的时候,颈项后面掠过一阵战栗。我知道这是把自己的额头裸露在弓箭之下了,心灵极容易被别人的批判洞伤。许多年来,没有人敢在光天化日之下表示自己“很重要”。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都是——‘我不重要’。”在接下来的论述中,作者通过自然界、历史、生命、情感、工作等角度的详细阐述,一步一步的唤起读者的个人意识,告诉读者“我很重要”。
在早期的语文教学中,时间维度与作者写作的时间背景是大体重合的,即学生的自我意识不强,这时的主题提取可顺着作者的思路对“自尊”“自信”“自我价值”等主题进行具体化表述:我们长久以来所受的教育都是谦己奉人、贬己利人,都习惯于把自我放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肯定每一个人的价值,我们要正确的认识自己,从过去那种盲目的自谦、自贬中走出了。我们要认识到每一个自我都是独特的,不可替代的,要发现自己的优点,勇于肯定自己的价值,敢于承认自己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和发挥自己的能力,在实践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而在当下的语文教学中,我们面对的却是完全不同的一番景象。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与改革开放初期相比社会生活各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很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是一家人“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的“天之骄子”。他们从小受到家人的宠爱,又缺乏兄弟姐妹的陪伴和分享,这样的学生群体不再像父辈一样缺乏自我意识,而是走向了另一个反面,即自我意识过强,喜欢以自我为中心。这时的文章主题提取如果忽视时代背景的变化只会适得其反,因此要做到因时而变,根据时代背景的变化而做出相应的调整。要引导学生认识:每一个人都是独特而重要的,不仅是自己,也包括身边的其他人,在看到自己重要性的同时,也要看到他人的重要性,因此要尊重和理解他人。这就将“我很重要”中的“我”拓展开来,将“我很重要”与“他很重要”“每个人都很重要”联系在一起。避免片面强调“我很重要”带来的负面影响。
(二)地域角度
从地域角度进行主题提取是指在分析主题时要注意地域因素对理解文章主题的影响,结合地域特征对主题进行具体解读。由于我国东西部地区发展不平衡,地域差异、城乡差异普遍存在。即使在同一省份内,也会形成以省会为中心的较发达区域和周边较不发达区域之间的微型地域差异。这种地域差异投射到学生身上便是认知和心理上的差异,处于较发达地区的学生,如生活在东部地区省会城市的学生,由于生活水平较高,生活的环境更开放和多元,能利用较为丰富的教育资源,认知能力得到较好的发展,心理上也更为自信和更重视自我意识,更容易凸显骄傲、自负。而处于较不发达地区的学生,如生活在西部地区边缘城市的学生,生活水平与环境都与前者有较大的差距,更容易表现出自我意识不够完善、自卑、害羞的特征。这种地域之间的差别与时间维度中所提到的差别有相似性,不发达地区正是较发达地区的前身,时间维度在不发达地区具有滞后性而导致这种相似性。
对于较发达地区的学生,在讲解“自信”这一主题关键词时摄影师、印刷厂等。而圈外人通常指学生从事设计行业以后所面对的各种客户。设计师需要用特定的语言与“圈内人和圈外人”进行沟通交流,从而获得准确而有效的信息以指导和调整设计工作。对于圈内人而言,大家可以用比较专业而准确的设计语言进行交流,这样的前提是学生从业之前要能比较专业的把握设计行业语言。那么老师和学生在进行工作室讨论时,就要尽量使用行业语言进行评论和描述。例如,一幅平面广告,我们可能用到的描述语言包括:“创意点是否信新颖?”“视觉冲击力是否够强?”“给受众的记忆点是否集中?”“构图是否平衡、美观?”“色调过冷还是过暖?营造的氛围是否合理?”而在与圈外人的讨论当中,同样的描述大概会变成:“广告是否有新意?”“好不好笑?”“好不好看?”“印象深刻吗?”学生不仅要学会与“圈内人”流畅沟通的“设计语言”,还要在与圈外人的沟通过程中能引导他们把需求转化为具体的设计要求,可以说成是一种设计思维的引导过程。只有这样,设计师才能帮助客户客观地看待问题,捋清思路,从而得出可以指导设计工作的设计要求。例如,“不好看”需要拆解为众多因素:“构图过空还是过满?”“色调过冷还是过暖?是否过于复杂花哨,还是过于单调?”“画面人物或事物是否符合审美要求?”“文字字体、位置是否协调?”
根据笔者对同行业着的调查发现,对于设计行业的从业者而言,刚入职的学生最不能让他们接受的除了“不切实际的工作期望”意外,就是在工作中用成熟的设计思维帮助客户的实践能力。在这里,学生不止是为同龄人或者与自己有类似经历的人设计,而是要面对真实的客户。所以专业的设计思维显得尤为重要。
综上,笔者认为设计教学的改革可以尝试复制商业设计环境,把学生带入模拟环境中,给予恰当的管控和激励,让学生自己吸收知识和技能,并形成自己的风格。同时,学生要和行业接轨,设计思维和专业语言能力的培养不可或缺。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在走出校门步入行业时算得上是一个初级的,可以融入团队的设计人员。
Cheri D.Logan,《Circles of Practice: Educational and Professional Graphic Design》,T he Journal of Workplace Learning, Vol.18 No.6.2006,Emerald Group Publishing Limi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