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士
——致电影之父格里菲斯

2015-07-12 09:21郭学文陕西科技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710021
大众文艺 2015年15期

谢 冉 郭学文 (陕西科技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 710021)

勇士
——致电影之父格里菲斯

谢 冉 郭学文 (陕西科技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 710021)

本文主要以格里菲斯影片《一个国家的诞生》《党同伐异》部分段落为例,发现了他构图叙事的独特手法,并从景别语言、《党同伐异》编年史的结构两个方面分析了电影之父格里菲斯主要贡献和对世界电影人的影响。

构图叙事;经典剪辑;时空重组

电影始于格里菲斯—戈达尔。

孩子要走足够的路才能成为战士。对于电影而言,他蹒跚百年,回溯整个20世纪,从卡普辛路14号咖啡馆,到加州沿岸的梦幻世界,每一个代电影人都不约而同的在序幕中向他致敬,他就是将电影带进艺术殿堂,供后人膜拜的勇士——格里菲斯。

格里菲斯用450部影片缔造了世界电影史的“创世纪”。希区柯克说“今天,你看到的每一部影片,里面总有一些东西是格里菲斯开创的”,“镜头”无疑是他最突出的成就。《一个国家的诞生》中的1500多个镜头,将电影彻底从戏剧的三一律中释放出来,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镜头。

镜头奠定了电影的基本单位,也赋予了格里菲斯电影之父的桂冠。镜头的出现,真正实现了切割时空、重组时空的目的。他无形中拓宽了叙事的横切面,最终实现了摄影的移动和剪辑。但笔者认为,除了镜头,构图叙事也是格里菲斯空前的创举。

一、以构图作为叙事手法

(一)构图是影片基调的陈述

格里菲斯1905年的《小麦囤积商》中就开始展现他构图叙事的意识。这是一个无意识却意义深远的行为。影片中种植者在土地与天空无限延伸的空间里佝偻劳作,这种空旷感与劳动者的悲凉相呼应。环境与主体的搭配,是构图叙事中相契合的两个重点,相比较与《火车大劫案》将视点集中于人物,而忽略主体与环境,以及《月球旅行记》单纯的舞台布景,格里菲斯影片中的环境成为他尤为重视的主角。在一个还没有明星意识的电影时代,用角色与环境的构图来讲故事是极其超前的,因此,《小麦囤积商》中大环境陪体与人物远视点的搭配尤为具有新颖叙事的特点。陪体的间接表现,扩大画面的故事容量,创造画外之画,让观者的认同和想象来参加叙事的创造,引起极其强烈的同情。渺小的人物处在画面对角线交叉的中心,这种十字型构图的疏离感达成了本片无奈与悲苦的影片基调。

(二)构图是影片人物的再塑造

同样的构图技巧在《一个国家的诞生》中被革新,林肯与群臣商议时的构图最为匠心,当林肯从椅子上站起时,刚好处于画面最中心的位置,原本沉默的主人公突然在高大的群体中出现,盲点转为焦点,虽不是特写叙事,却更加吸引观众的视角,实现了林肯这一人物形象的再塑造,这种渐进式的凸显构图在后来的传记影片中被大量运用。

在《党同伐异》“基督受难”篇中,十字架前景与耶稣的重叠构图最令人震撼,十字架的前景如同烙印一般与主人公存在于同一直线上,观众看到的,是蜷伏在耶稣前的信徒,在瞩目主角的同时也跪拜在十字架之下,宗教的福音主题以前景与主角的契合得到了完美的宣泄。这近似完美的构图杰作,是电影史上至今无法逾越的巅峰,更是格里菲斯大师级的鉴证。

(三)构图是时代更迭的低吟

麦茨对电影中的各元素做出心理学上的解释,以此构成了他电影符号学的理论支点。不同元素在同一画面中的构图变化可以看做是切割时间、交代历史变迁的又一种表述。为了凸显巴比伦王朝的辉煌,在《党同伐异》中交替出现巴比伦城墙的大全景与墙脚下人群对比的画面,高大的城墙以三角构图的方式,诠释了巴比伦王朝初期的稳固与强势。当王朝灭亡时,城墙只是居鲁士军队的一道后景,曾经厚重的历史像城门一般被击开,在古巴比伦的咏叹调和波斯王朝的凯哥中迎来了另一个时代的主宰者。

“在同一组镜头中,改变观众和银幕内所有物体之间的距离,这样就使场面的内容在画面的界限上得以延伸。”构图的形成是电影对美学领域的升华。格里菲斯,无疑是撞响了电影构图叙事的晨钟。

二、主要贡献

(一)景别语言

景别是直接影响到创作者理念传达的关键,格里菲斯惯用多种景别的循环交替和快速剪切,《一个国家的诞生》小姑娘被迫自杀的一场戏中,交替出现了远景—近景—远景—特写的景别变化。这一变化伴随着四个不同的镜头依次出现,在穿梭时空的同时,带给我们恐惧——绝望——凶残——愤怒的震撼共鸣。

对于一个导演来讲,摄影机的调度比任何电影手段都要重要,“一个优秀的导演决不让他的观众乱看场面的任何非指向性的地方”,格里菲斯景别的更迭使用,立体展示了微像学的渗透作用,《党同伐异》结尾处的特写画面,其感官上的冲击,使无声电影在消亡之前永垂不朽。

(二)编年史的叙事结构

1.经典剪辑

所谓经典剪辑,是格里菲斯利用“格式塔心理学”,创造出的一种极其细腻的剪辑风格,在此我们强调剪辑而非蒙太奇,因为无论是“最后一分钟营救”还是《党同伐异》的四条河流,蒙太奇理论都是在此基础之上的总结和深化,格里菲斯说过“电影虽然只有几十年的成长过程,但是它的发展是没有止境的,它的潜力是无穷的。整个世界都是它的舞台,它的时间是无限的。”

2.史诗巨作《党同伐异》

做为格里菲斯最卖座的影片,《一个国家的诞生》绝对是镜头组接方式的鼻祖。影片结尾处的“最后一分钟营救”是切割重组时间的经典,也是之后所有悬疑影片剪辑的必要手段。他实现了其他艺术无法达到的加速或减缓时空:交叉蒙太奇里奔跑的少年和垂死的老人,使我们在镜头里看到生命的可贵(阿甘正传);站台旁的女子回眸一瞥,镜头里既是一处在追忆着的百态人生(苏菲的选择);一个恍惚,抑或一束定光,便叩开了弗洛伊德对于人类精神世界的独白(危险方法)。

电影开始于《党同伐异》,格里菲斯以分解时空的方式,运用镜头与镜头的组接构成一个抽象的概念。影片给与我们一个俯瞰的视角,让我们看电影如何迈过时间的数轴,在矛盾与冲突中会合成“党同伐异”这一永恒的人类主题。这部史诗巨作是人类第一次看到了历史的横切面,因此本片在叙事时间的表现力度上至今都无法被超越。

三、结语

格里菲斯的电影情节蕴含着太多的时代悲情,《党同伐异》被电影的历史所铭记,却结束了巨匠奢望缔造的格里菲斯时代。他对于超越的渴望加载着孤苦的执着,这份执着,让无数的电影人感怀于他先锋的技艺和超前的电影理念,也是这份执着让格里菲斯成就了电影的艺术身份,成为参悟光影的远山。

[1]麦克卢汉.人的延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2]马塞尔·马尔丹.电影美学[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2,18—23.

[3]罗伯特·克劳.科学的剧院[M].1913,85—87.

[4]乔治·萨杜尔.世界电影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8,145.

谢冉(1987—)女,山西太原,硕士,陕西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影视传媒艺术。

郭学文(1982—)男,山西祁县,硕士,陕西科技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播音组主任,主要研究方向:新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