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雅岚 (新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830000)
走进肖邦降E大调夜曲
杨雅岚 (新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830000)
肖邦的夜曲是一个独放异彩的钢琴音乐体裁,降E大调夜曲更是能够体现他内心独白的感伤。本文通过对降E大调夜曲的作品风格、曲式结构、乐曲旋律、乐曲和声、踏板方面进行了详细分析,供学者探讨。
肖邦;夜曲;作品风格;曲式;旋律;和声;踏板
肖邦的夜曲是一个独放异彩的钢琴音乐体裁。虽然,这一体裁的鼻祖被认为是约翰.费尔德,但是肖邦的夜曲无论在情感的充实、思想的丰富,还是织体的多彩方面,都是费尔德的夜曲无法比拟的。肖邦的夜曲正想这名字所含有的意思一样,是夜晚的歌曲,是伤感情绪的无言歌,带有各种不同的忧郁色彩。没有一位作曲家能像肖邦那样使钢琴发出如此优美的音响,他创造了钢琴歌唱的幻觉。他运用优雅而精致的装饰,开创了细腻的踏板效果。他的色彩性的和声处理得很有独创性,并且对后来的作曲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降E大调夜曲于1832年12月得以出版。降E大调夜曲是夜曲中较为明朗的一首,整首乐曲没有怨诉,也没有惶恐,只有凝神的沉思和略带悲歌的色彩。虽然,在曲末一度闪现出热情激越的音调,但马上又让位于安谧和恬静了。优美的旋律搭配着丰富的和声,巧妙地转调、离调,绚丽的华彩,使得这首夜曲像是一位儒雅的诗人在深情的低诵着他的内心独白。
这首降E大调夜曲的曲式结构众说纷纭,曾少颐发表在2011年第5期《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中的“肖邦《降E大调夜曲》的作品设计”一文中认为该曲式是非再现回旋曲式;廖一鹿发表在2009年第12期《黄河之声》中的“肖邦降E大调夜曲演奏初探”该文阐述了这首夜曲是带有单三部特点的有二部曲式,也可看成是有二部曲式特点的单三部曲式。这种不严谨的学术结论笔者认为没有学术研究价值不可取;陈林发表于2004年第5期《艺术教育》中的“解析肖邦《降E大调夜曲》”该文却并没有对这首夜曲进行曲式结构分析。宋钰琦发表于2012年12月《大舞台》中的“肖邦《降E大调夜曲》赏析”一文中提到该曲为回旋曲式。 那么这首夜曲肖邦究竟创作的是怎么一个曲式结构呢?为什么大家的看法会不同呢?首先我们要清楚单三部曲式、二部曲式和回旋曲式的定义,其次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要回到肖邦所在的浪漫主义乐派时期。
二部曲式由两个乐段构成,也叫“二段体”。二部曲式的第一个乐段在音乐上材料简单,结构方整,具有进一步展开的要求和发展的可能性。第二个乐段可以是再现,也可以是对比的,分为有再现性的单二部曲式和没有再现性的单二部曲式两种。
单三部曲式也叫三段式,它由三个规模相近、相对独立的乐段组成。单三部曲式有两种结构类型:有再现的单三部曲式(标记为“ABA”)和没有再现的单三部曲式(标记为“ABC”)。
回旋曲式由一个主部与几个不同插部数次循环交替构成的一种乐曲结构形式。主部与插部的关系是对比性的。标记为(ABACAD )。
浪漫乐派就其本质来说,无论旋律音调、表现方式,均受民间音乐的影响,并深深植根于各自民族音乐传统的基础之上,强调民族特征和继承民族传统。浪漫乐派的音乐家一般偏重于幻想的题材与抒发主观的内心感受,不限制于古典乐派某些形式下,从而使音乐创作得到了新的进展并有新的音乐体裁(如夜曲这一体裁)。他们认为精工编织的一长串旋律线条,远比严格的方整性主题乐句发展来得重要。因此,诞生在浪漫乐派肖邦创作下的夜曲,更是根据作者的心境自由发挥出来的,没有特定的曲式结构。
综上所述,并结合笔者对这首夜曲的和声、旋律语言、调式的分析,认为这首降E大调夜曲是一首单三部曲式结构的夜曲。
A:(1-8)小节,是乐曲的主题。结构示意图为:a+a’+补充(4+4+4小节)。
B:(13-24)小节,是乐曲的展开。结构示意图为:b+补充+b’(4+4+4小节)。
C:(25-34)小节,是乐曲的尾声。结构示意图为:c+c’+补充(4+4+2小节)。
下面依次从旋律、和声的分析上去论证这首夜曲的单三部曲式结构。
肖邦作品的旋律如他本人一般,高贵、儒雅又透着淡淡的忧伤。肖邦曾对自己的学生说过:“必须让每个音符都歌唱起来。”可见肖邦是很重视旋律的歌唱感的,所以在分析他的作品时,我们也有必要对肖邦的音乐旋律进行分析。
在这首夜曲中共有3个乐段组成。A乐段开始的四个小节,是全曲的主题,并在这四小节乐思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出后四个小节,其中运用到了一些上波音和回旋音及颤音的手法来丰富旋律的织体语言。当前8小节结束后,本以为会开始第二乐段,但此时肖邦在这里并没有循规蹈矩的开始第二乐段,而是运用了4个小节去过渡。作为补充的这四小节,为引出第二乐段,在结构和节奏上稍显紧凑感,以连续八分音符双音跳音弹奏(第12小节),并在音量上逐渐烘托高潮旋律。当B乐段出现后,节奏马上恢复到原速,在乐曲的主题乐思上开始展开,在16小节处出现了一些类似华彩部分的三十二分音符,作为B乐段主题乐思的结束,之后又以补充材料再现的手法,继续将B乐段的主题乐思再现。C乐段旋律走向一开始延续A乐段的恬静,在26、27、28小节中运用回旋音、波音及跳音手法一层一层推进旋律向更高层面发展。c’(29-32小节)的出现将乐曲的高潮推向的最高点,八度这样有力的演奏方式,打破了沉寂的音乐旋律,像是作者在喊出内心的独白。随后又出现一连串的华彩部分,如风轻吹风铃般的声音,使人陷入无限的遐想中。此时似乎乐曲随着渐慢渐弱的华彩而结束,但是作者又将音乐旋律拉回到了平静进行了补充结束。
马提阿斯曾说道:“在歌唱、旋律的乐句处理,在突出主题,创造旋律线方面,他都是无与伦比的。”肖邦的好友李斯特也认为肖邦的演奏所以给人以非常富于诗意和前所未有的色彩的印象。“在他的弹奏下,旋律像独木舟在汹涌的浪头上那样摇摆;或者相反地,好像是空气的精灵在朦胧中,突然在可以感触的世界中出现。”在这首降E大调夜曲中,右手弹奏的每一个音符都连成如歌一般的旋律。这样的赞誉并没有夸大其词,这样优美的旋律线条也同时印证了肖邦的钢琴作品风格,是当之无愧的“钢琴诗人”。
肖邦演奏复杂的和声织体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莫舍列斯曾说道:“肖邦某些强烈的和声转调,在他的纤细的手指下很轻快地便在键盘上滑过去了。”莫舍列斯的话很值得注意,可以看出肖邦尽可能的回避强烈的和声音响。在这首降E大调夜曲中,用降E大调Ⅰ级和弦奠定整曲的调式,Ⅰ级第3转位、主功能Ⅵ级和弦、形成一个经过和弦。随后进行到下属功能Ⅳ级四六和弦和同功能组Ⅱ级五六和弦,而后进行到属功能Ⅴ级,第一乐句结束在主功能Ⅰ级和弦上,属于正格终止(T-S-D-T),第二乐句同样是这样的终止,9-12小节是第一乐段的补充,此处的和声为:Ⅴ-Ⅱ6-Ⅳ-Ⅰ-Ⅱ7-Ⅲ-Ⅵ-Ⅱ7-Ⅵ11,和弦功能标记为:D-S-TS-D-S属于阻碍终止,结合旋律一起分析,9-12小节应是补充材料。
第二乐段的b材料和声处理同第一乐段a材料的和声是相同的,补充材料的和声也是一样的,结束部分的和声落在主功能上,是正格终止。
第三乐段补充材料的和声为:Ⅳ-Ⅰ-Ⅳ-Ⅰ-Ⅴ-Ⅵ-Ⅱ56-Ⅴ2,属于半终止,最后2小节回归主和弦,是补充终止。
通过对这首乐曲进行和声分析后,乐曲的曲式结构更加明确了,并非二部曲式也不是回旋曲式。
马尔蒙泰尔写道:“在他以前任何一位钢琴家运用踏板都没有能像他这样灵活巧妙,他有时交替使用,有时同时使用。现代大多数钢琴名家的主要缺点是使用踏板没有节制,它的效果是敏锐的听觉感到刺耳和厌倦。相反地,肖邦经常使用踏板形成心旷神怡的和声于轻声细语的旋律。”
肖邦同时代的其他音乐家也都说他的踏板运用得非常微妙。史特莱赫尔曾说道:“在运用踏板的技巧方面,他已到了至高境界,并且他对滥用踏板的学生管教甚严。”肖邦也曾谆谆教导自己的学生说:“应当一生都不断钻研如何恰到好处地使用踏板。”马提阿斯说到:“肖邦使用踏板的方法真是一个发明!”通过以上的文献资料不难看出,肖邦对于踏板的使用是具有独特性的。在这首降E大调夜曲中,踏板的使用就极具“肖邦”特点。
乐曲一弱音开始,在左手第一个音出现时踩下踏板,这种踏板的使用为“同时踏板”,当左手奏完第一个分解和弦后,踏板不要急于松开,而是在第二个和弦的第一个音弹下去后,迅速松开踏板再踩下,这样的踏板叫“切分踏板”。这样极具“肖邦”特点的踏板使用法,能够利用微妙的音响色调变化,表现出这首夜曲复杂的和声织体。
在弹奏这首乐曲的回旋音标记处时,如果旋律倾向渐强处理,那么可以使用一个踏板,然后在强拍上松开踏板;如果回旋音是拖长的,不趋向于渐强,那么就不能使用一个踏板,为了使右手旋律Legato,踏板应根据右手旋律的需要,采用“切分踏板”。
最后是乐曲中带有华彩性的经过乐句,像肖邦这样带有华彩性的乐句在这首夜曲中是很常见的“散板奏法”。在弹奏时不仅要把华彩部分弹得流畅,同时还要体现出低音的和弦,所以这里在华彩部分采用“颤音踏板”,但同时要在低音上重踩。这种踏板踩法,使低音丰满,旋律沉浸在低音的颤动中。
肖邦是一位用情感在诉说自己一生的音乐家,从淡淡的忧愁到强烈的奋争在他所写的音乐里应有尽有。他的每个乐思、每个乐句都具有其独特的魅力,他的音乐往往能够轻易地走进人的心里,那是因为他所弹奏的是他自己。
[1]A.索洛普嗟夫(著).《肖邦的创作》.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
[2]埃.格尔曼.《钢琴踏板的使用及标记法》.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
[3]曾少颐.《肖邦降E大调夜曲的作品设计》.《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5).
[4]廖一鹿.《肖邦降E大调夜曲演奏初探》.《黄河之声》,2009(12).
[5]陈林.《解析肖邦降E大调夜曲》.《艺术教育》,2004(5).
[6]宋钰琦.《肖邦降E大调夜曲赏析》.《大舞台》,2012.12.
杨雅岚(1987.2),性别:女,民族:汉,单位:新疆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学历:2013级研究生,研究方向:音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