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新闻写作的虚实结合

2015-07-12 15:00岳丽娜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吉文镇广播电视站
科学中国人 2015年20期
关键词:虚实新闻结合

岳丽娜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吉文镇广播电视站

谈新闻写作的虚实结合

岳丽娜
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吉文镇广播电视站

摘要:在新闻写作中虛实相生,含蓄蕴藉。所谓“虚写”,常常是“下笔不直言其事”,而间接地从各方面采取侧面烘托、合理夸张、暗示联想等方法,让读者去张开想象的翅膀,充实描述的事物而“实写”,则指的是对所表现的事物,或正面描绘,或直接记叙,具体详尽地将客观事物反映出来,让读者看得见,摸得着,一目了然。虚实结合,言简意深,妙不可言。

关键词:新闻;写作;虚实;结合

虚实结合,是我国传统的绘画技法,这种技法运用的好,便可收到便可收到“画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就可金榜题名。这类轶事在我国画坛上是不少见的。北宋皇帝宋徽宗赵佶喜欢绘画,而且特别注意构图的立意和意境。一次,他下一诏命,让画家们以“踏花归去马蹄香”为题作画。有人以写实的手法画一士人骑马踏青归来,手里捏着一枝花;有人画了大大的马蹄子,上面沾着几片花瓣……这些都名落孙山,而有一幅运用虚实结合技法的画却中选:落日黄昏,一官人游玩了一天,骑马归家途中,马儿疾驰,几只蝴蟝追逐马蹄蹁跹起舞。在这里,马蹄、嬉逐的蝴蝶是实写,而踏花踏得马蹄香却通过上述实写而虚写出来了。

文画同理。在新闻写作中照样可以虛实相生,含蓄蕴藉。所谓“虚写”,常常是“下笔不直言其事”,而间接地从各方面采取侧面烘托、合理夸张、暗示联想等方法,让读者去张开想象的翅膀,充实描述的事物而“实写”,则指的是对所表现的事物,或正面描绘,或直接记叙,具体详尽地将客观事物反映出来,让读者看得见,摸得着,一目了然。虚实结合,言简意深,妙不可言。

一、用虚实结合法制作标题,可概事又概意,吸引读者

标题,是新闻的“眼睛”,如果全用虚的,读者只能如同进入虚无飘渺的境地之中,分不清是真还是假;如果全是实的,又只知事,不解其中“意”,缺乏对事实本质特征的掌握。因此,有不少好的标题,都是采用了这种技法,打开任何一张报纸,这类标题俯首即见。因此,作为记者和编辑,就不能不首先掌握运用虚实结合法制作标题这一“常规武器”新闻标题中“实”,其特点就是叙事,就是直截了当地槪括出主要的新闻事实,“虚”,就是要深入到新闻事实的本质中去,阐明新闻的意义,引出新的观点和精神。请看下面一则1985年全国好新闻入选的标题:

主题:初见天山风华茂今照天地两鬂霜

副题,新疆军区3900名在疆工作30年以上老同志荣获证书和奖章

(作者,卢天义解放军报1985年9月22日一版)

这则标题,副题为实,直截了当地标明新闻事实的“内核”一一主要事实,显出“铁匠砸石头——“实打实”的风格,而主题却是虚写,使新闻事实得以升华,展现出老同志的风采和遣词造句上的美感。两者相得益彰,珠璧辉映,构成了一个令人称妙的虚实结合式标题。

二、运用虚实结合法,可以抓住重点,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

删弃那些非本质的,不必要的冗枝繁叶,从而使新闻作品“短些,短些,再短些”,这完全符合新闻文体的写作规律。如全国好新闻,《人民日报》1986年11月5日四版发表的通讯《今日“两地书”》,就很好地运用这一技法,从而减少了大量的文字表述,突出了主题。文中记叙的事实是,老山的干部战士关心着国家大事,对一些不正之风既痛恶,又不理解,于是他们想到了新华社内部刊物常刊登军委办公厅干部张立的文章,便“咱们不妨写信向这位同志请教请教!”

“他的提议一出口,战士们掬出钢笔,撕下罐头盒上的商标纸,垫在枪托上挥笔疾书,不一会儿,便写了好几封挂满‘?’的信。”

“北京西山。军委机关宿舍楼的一间屋子里,一位中年军人静静地坐在堆满各种书刊资料的桌旁,他就是张立。此刻,他读完了一叠从战火硝烟中寄来的信件,遥望南天,一股崇敬之情油然而生,新一代最可爱的人啊!他们置身疆场,心系祖国。我有什么理由不为他们分忧解难呢。”

读者从上段文字中可以注意到其中对桌面和张立心境的描写,已经虚写出了张立是如何在百忙工作之中关怀老山将士的。如果是一个不高明的作者,写完了上一段之后,一定会接下来写张立是如何废寝忘食,写出有理有据的回信来解答那一大堆“?”的。然而,罾作者却没有这样处理,而是笔锋一转,写老山战士收到张立回信的情景。“一星期后,―封6000余字的长信从北京飞到老山。战士们你抢我夺,争相传抄。有的一边阅读一边手舞足蹈,大喊大叫:‘好!’‘说得对呀!’‘太解渴啦’”还写到其中的一个战士在牺牲时,衣兜里还揣着给张立同志的回信。这样,就会使读者不禁联想到,张立同志写出这封”解答信”,拉直了战士们思想上的“?”受到了交口称赞,要花费多么大的心血呀!而且怎么想都不会过分,所起的作甩是三五百字的叙述所起不到的,从而节省了大量的笔墨。这正是虚实结合的第一个妙用。有些同志,写起通讯来,往往是洋洋洒洒,罗罗嗦嗦,笔头子总是“刹不住车”,大概没有掌握好虚实结合法,是原因之一吧。

三、运用虑实结合法,可以避免枯燥呆板的现象

如果笔笔写到,事事说尽,结果使得文章过实过板,令人生厌,而在实写基础上,穿插适当的“虚笔”,组成虚实相生的结构,就使作品结构紧凑,文势多姿,一波三折,更富有含蓄性,达到“近而不浮,远而不尽”;令人神往的境界。上面提到的《今日“两地书”》,如果是平铺直叙地写张立是怎样废寝忘食地查资料,写回信,而后再平铺直叙下来写老山战士的反映,那么,读起来势必枯燥呆板,没有联想的“空间”,堵住了读者的思路。

运用虚实结合这一技法,关键是要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明人韩廷锡说过:“文章有虚种,然当从实处入,不当从虚处入。”此话直截了当地道出了运用这种技法的真谛。实写,是虚写的基础,是文章的“重头”所在,虚写,是以实写为前提的,是实写的“'派生物”。因此,应在着力写好“实处”的前提下,再放开笔去虚写。《为了周总理的嘱托》一文中,如果没有前面相当大的部分介绍周总理是怎样嘱托吴吉昌要搞好棉花科研的内容,那么便去虚写“幻感”,肯定会令人不信,弄巧成拙了。因此,概括地说,运用虚实结合法,一定要对客观事物进行深刻细致的观察,要符合生活的逻辑。只有虛实相生,才能文势多姿,富有魅力,文字简练,意蕴无穷。

猜你喜欢
虚实新闻结合
浅论文人画的虚实
论彩铅素描与古典油画直接画法的共性
“互联网+”时代新闻采访教学的困境与出路
浅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阈下技校生美术欣赏能力的培养
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带来的双面性效果分析
新闻版权合理使用制度的反思与重构
解构口语化新闻的语言特征
以传奇京剧《化人游》为例谈戏曲虚实论及审美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