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艳丽[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湖北 十堰 442000]
一个人与一座城:方方作品的“汉味”书写(下)
⊙龚艳丽[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湖北 十堰 442000]
方方与武汉这座城市,似乎永远有不解之缘。无论是作品选材还是人物塑造,或是由此形成的观察视角与写作方式,都带有浓厚的“汉味”。武汉文化滋养了方方,方方怀着对武汉深沉的爱,向我们展现了武汉这座城市生动的生活图景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塑造了众多武汉人形象。他们身上丰富多彩的性格与务实、超脱、赖活的生存哲学,是武汉地域文化的产物,彰显着武汉的城市品格。
方方 武汉 城市品格 生存哲学 汉味
武汉这座城市,对于作家方方而言可能是终身难忘的。半个多世纪的武汉生活,使方方早已成为一名地地道道的武汉人。武汉,成为方方笔下故事发生的第一现场。当她拿起笔想要书写的时候,武汉的每一段历史、每一寸土地、每一条街道、每一个人物,都会自动跳出来,占据作品的某一个角落。方方怀着对武汉特殊的情感、严谨认真的态度、平实质朴的文字,给我们带来了一系列反映武汉文化、市民生活的作品,塑造了一大批带有“武汉特色”的形象。方方作品中人物身上表现出丰富多彩的性格及务实坚韧的生存哲学,都与武汉沧桑的历史及丰富的文化相互呼应,彰显着武汉的城市品格。
方方以平视的姿态、写实的手法塑造了一系列普通市民形象,特别是女性形象,她们是武汉地域文化的产物。武汉文化在这些市民身上沉淀下来,形成了武汉性格。武汉人的性格很难用一个词去形容,他们有勤劳善良、热心快肠的一面,也有野蛮凶狠、泼辣厉害的一面;他们坦率豪爽、爱恨分明,却有时大大咧咧、不拘小节;他们大多数人虽然活得卑微窝囊,身上却透着勇敢与胆识;他们虽然脾气暴躁、争强好斗,甚至世俗市侩,对于生活却有一种不服输、顽强无畏的韧劲儿。
《出门寻死》中的何汉晴,勤劳善良、热心快肠、吃苦耐劳,却被家人漠视而离家出走,可她最后还是将日子坚持地过下去。《万箭穿心》中的李宝莉,美丽泼辣、粗俗强势,当遭遇丈夫跳江死亡,她一滴眼泪也没流,说“不管他活着还是死了,这把生活我总是得扛”,靠在汉正街“挑扁担”独自扛起一个家。虽然命运对她不公,但李宝莉秉承母亲的“忍”字哲学,无论遇到再苦再难的事,只要想通了、咬咬牙就过去了。武汉人的辣劲、狠劲、韧劲在李宝莉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水在时间之下》里汉剧名角“水上灯”身上同时兼具善与恶、爱与恨的多重性格,认为好的对的善的就坚持,对坏的恶的恨的绝不手软。这是一个爱恨分明、美丑并存的角色,在她身上充分显现了“人世的复杂、人生的曲折、人心的幽微”,可以说这是武汉复杂的历史人文环境在她身上打下的深刻烙印。《中北路空无一人》中郑富仁被一货车撞倒,车上遗落一大包羊毛衫,他并没有贪图便宜,反而主动跑去找货车司机归还,因此惹上官司并赔款,使原本不宽裕的生活更加拮据,但他的内心却是坦荡荡的。《万箭穿心》中李宝莉为帮助何嫂与歹徒搏斗,腿部被砍,缝了八针。这些普通武汉市民身上虽然有着各种缺点与粗俗,骨子里却透着勇敢、义气、无畏、坚韧。
这些丰富多彩的武汉性格,使他们在日常感情的处理上也显得直白、粗俗、生硬。如《万箭穿心》中李宝莉因丈夫当厂办主任分到新房,她说,“正是马学武这个狗日的帮我转的运”。虽然话语粗俗,却透着对马学武能力的肯定与认可,还有因丈夫而骄傲自豪的味道。《中北路空无一人》中郑富仁与父亲一辈子吵嘴,可终究还是血浓于水。当父亲被推进手术室的时候,“他从来都没有如此为父亲担忧过……好几回,郑富仁甚至在心里咒他还不早死。……现在父亲真的有可能长辞而去,郑富仁的心却开始痛了。郑富仁心说,你不是蛮狠的吗?有板眼今天再狠一回,把你的命搞回来,光搞赢儿子算得了么事。”当父亲说儿子变得不大顶嘴时,郑富仁说:“你当我不想顶?你一个又老又病的人,我跟你顶个么事咧?把你顶过去了,我还划不来。”郑富仁让父亲也改一改那张嘴,“父亲撇了撇嘴说,做你的春秋大梦。我活了八十几年都没有改过,剩下这点日子,我还去改?改呵欠!”在笑泪交加的无数日子里,父子间以顶嘴、争吵的方式演绎着人间亲情。刘春梅私自将货物卖掉而遭遇赔偿摊上官司,“这天晚上,两个人没有说一句话。刘春梅闷声闷气地下了一锅面条,郑富仁闷声闷气地吃了一大碗……半夜里,刘春梅醒了,用劲踢了他一脚,说不准砸锅卖铁,不准去卖血,不准去卖肾。郑富仁把手搭在她的身上,说我晓得。郑富仁不敢把脸对着刘春梅,他怕她看到自己眼睛里有水。”此时无声胜有声,贫贱夫妻之间的默契与相互心疼表露无遗。《万箭穿心》中万小景不是很看得起李宝莉,却一直是她的死党,对此李宝莉有几分得意,说“大概因为你是个笨人,但是我比你还要笨,你在我这里就找到聪明的感觉了”。正是这种轻松的默契与相互安慰,使这对好朋友总是能在危难关头相互帮助。武汉人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着对亲情、爱情、友情的理解,透着武汉人的真性情。
武汉人的性格代表着这座城市的性格,而城市的性格是由它的文化背景和生存环境雕塑而成。武汉是座古老的商业城市,南北文化的交融、经济大潮的席卷,使武汉人性格上带着浓重的商业气息,精明算计与大气开放同时在武汉人身上显现;码头文化、“文革”武斗使社会风气日渐变坏,这就形成了武汉人野蛮凶狠、争强好斗的脾性;地处南北之间使武汉人的性格也呈南北兼容之状,既有北方人的豪爽粗蛮,也有南方人的聪慧狡黠;而大冷大热的两极气候,使武汉人易暴易怒,但他们往往“刀子嘴豆腐心”,内心热情而乐施。
这座城市繁华、美丽、开放的背后,隐藏着没落、丑陋、粗俗,正如武汉人热情、勇敢、坚韧的背后透露着粗野、泼辣、世俗。武汉的地域文化孕育了武汉人,武汉人的性格是武汉地域文化的产物,美丑雅俗并存是二者共同的品格。总之,武汉人的性格是多滋多味的,它与这座城市的多味风情相互印证,彰显着武汉的城市品格。
随着黄金水岸的衰落、大型重工企业的衰败,武汉这座拥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的内地城市从“华中重镇”到逐渐丧失战略地位,可以说是动荡无宁、荣辱相伴。独特地域特征及历史文化孕育下的武汉人,经历了风雨动荡、大起大落的武汉人,早已在时代的枪林弹雨中练就了百折不回的坚韧品格,逐渐形成了世俗现实的务实精神、自我安慰的超脱思维、坚韧不屈的赖活哲学。
方方与武汉这座城市,似乎永远有不解之缘。“我觉得这个城市对我而言,是我生命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它养育了我,给了我这样一个空间,给我了呼吸的场地,我的作品中到处都散发着这样一种气息。我很愿意我的作品有很强烈的地方色彩。”半个世纪的武汉生活,使方方与武汉融为一体。无论是作品选材还是人物塑造,都带有浓重的“武汉特色”,而由此形成的观察视角与写作方式,也打上了武汉烙印。读方方的作品,冷峻的“零度”叙述犹如武汉沧桑的历史,以它的本来面目逐渐浮现;文字表达上的酣畅淋漓时常让人感觉到阅读的快感,那种直白、麻利、一气呵成、直接式的痛快,让人感觉武汉性格在其中的渗入;在文学渐行渐衰的今天,无论还有多少人热爱文学,方方始终执着地写作,这是武汉这座城市韧性品格的体现。
一个人,一座城,一段文字。武汉文化滋养了方方,方方以文字的方式感恩着武汉。作品中对武汉历史与民间文化的关注,对武汉人性格与生存哲学的挖掘,以及彰显诗意的“都市民间”书写,充满了浓浓的“汉味”,体现了武汉文化与作家写作之间的互渗。
[1]方方.万箭穿心.新世纪第四届中篇小说获奖作品集[C].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8.
[2]方方.水在时间之下[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8.
[3]方方.中北路空无一人.水随天去[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7.
[4]方方.武汉人的性格[A].黄发有.中国城市名片[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8.
[5]苏也.方方池莉小说与武汉生活哲学[J].文学教育,2010(2).
[6]方方.我的城市我的文学[J].图书情报论坛,2007(3).
作者:龚艳丽,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女性文学与影视艺术。
编辑:郭子君E-mail:guozijun0823@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