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萌萌[苏州大学, 江苏 苏州 215000]
作 者:张萌萌,苏州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戏剧与影视学。
1.故事中的食物《舌尖》的出现打破了以往科普、说教性质的纪录片格局,将普通百姓的日常三餐端上台面,成为叙述空间中的主体存在。食材的采拾、食物的烹饪、原料的转化都离不开附着之上朴实无华的故事,在恰当的时间便能勾起人们心灵的记忆。这种参照卡罗·佩特里《慢食运动》的叙述模式是依据西方的美食概念,从一种食材推至与其相似、延伸、转化等方面。执行导演任长箴举例说“第一条提到了植物学,那就是涉及到物种、自然、土地,我就从这一条当中延伸出《自然的馈赠》”,《自然的馈赠》从中国丰富的自然景观说起,到生长其中的松茸,从松茸的难以保存引申至同样难以保鲜的竹笋,而用盐腌制成的诺邓火腿则十分容易保存。
在第二季中,食物已悄然被故事包围,食物的出场定会有一则感人至深的故事。《舌尖2》(脚步)中白马占堆搜寻蜂蜜,是为了送给即将上学的弟弟。《家常》一集中,学习中提琴的子钰和妈妈为了求学乐器辗转北京、武汉、落脚上海,时刻陪伴她们的则是家乡不变的味道河南抻面,妈妈入乡随俗学习到的上海红烧肉,也为这个临时的小家增加了一些地方的气息。故事中的食物多乡味了一层抹不去的情感体验,是乡愁、是美好的回忆、也是信念支撑的力量,食物弥补了人们的情感。
2.食物承载的寓意《舌尖》所展现的食材大致分为三种:一为家常食物,如黄馍馍、牛肉拉面、羊肉泡馍、嘉兴粽子、宁波的水磨年糕、饺子等;二是食材较为独特、难以采拾的,如松茸、竹笋、莲藕、乌鱼子;三是制作过程需要一定技巧的食物,如毛豆腐、酱、腊肉、火腿、淮扬菜、稻于鸭等。而《舌尖2》中食材、食物的种类可大概划分为难以采拾、面临失传的传统手艺或是富有独特情感的食物,这三种类型的食物在采拾与制作的过程中,所富含的感情及背后故事的深意,远远超过了《舌尖》中食物所附着的感情。如蜂蜜、油菜花蜜、出海打鱼、野外香菇、螺蛳、冬捕华子鱼,它们的获得往往需要尽全家之力才可得到些许,这种美味食材的诞生与中华民族智慧、勤劳、勇敢、坚韧、自强不息的品格相互联系。而职业割麦人麦客、捕捉望潮、原始的榨油技术、撑面、苏式糕点、捕捞飞鱼、捕捉石斑鱼、整鱼脱骨所承载的不单是辛劳、勤奋,同时思考中华传统技艺如何延续下去,以及对于濒临失传的传统手艺的惋惜之情,它们的存在是一辈人生存的记忆、逝去则是历史的印迹。1825年,法国哲学家和美食家让·布里亚—萨瓦兰说:“告诉我你吃什么,我就会告诉你你是何种人。”倾注独特感情的食物,敏感的味道早已停驻在舌尖的味蕾深处,早已将你与生长的土地紧密连在一起。《舌尖2》中的杂粮煎饼、雷山鱼酱、沙土萝卜、蕨根糍粑、烫干丝、嘟嘟煲、蒿粑、豆干、麻辣鸡、泡椒总能满载亲人的心愿,它们不但是一种果腹的食物,更是一种亲人、朋友间祈福、团聚的时光记忆。生活可能不能如愿,食物却是一种真实的情感寄托,在与情感的内在贴合与外在传承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1.食物与人物镜头的比重《舌尖》在展现食物与食材时,多用微距摄影、中近景与特写来展现细节,表现人物活动时也多用中景、近景,除非过渡至转场,展示环境才会用到大全景。《舌尖》(主食的故事)中的丁村面,在和面、揉面、擀面、蒸面、切面一系列共19个镜头中,只有三个中近景镜头,其余全为特写镜头,淋漓尽致地展现出面粉发酵的微小气孔,而19个镜头所展示的内容全为食材与食物。在《舌尖2》(家常)徒步俱乐部领队吴童和姑妈家泡菜的故事中,大致有140个镜头,其中82个是讲述制作泡椒、凤爪、吃饭的镜头,其余都为亲人团聚及工作途中的镜头。统观《舌尖2》的其他故事,食材、食物的比重也在降低,故事性逐渐增强、情感因素也相应增加,食物的镜头逐渐让位于故事镜头,故事的主角不再拘泥于食材与食物,而是被食材与食物影响的人、事、物。正如执行总导演任长箴所说“:我们中国人写东西,从来不注重人物关系,往往都是一个人克服了所有的困难。但这不可能,你一写人际关系,这事儿就有意思了。”
2.碎片化镜头赋予特殊的情感体验《舌尖》《舌尖2》每一集的时长大致是50分钟,但每集中故事的个数却有很大的差别。《舌尖》共有6集,《自然的馈赠》共讲述6组故事,《主食的故事》描绘8组故事,《转化的灵感》展示5组故事,而《时间的味道》《厨房的秘密》和《五味的调和》《我们的田野》分别展现6组故事。在舌尖2》中《脚步》和《密境》中讲述11组故事,《新传》展现10组故事,《时节》展示12组故事,《家常》表现5组故事,《三餐》讲述8组故事。同样的时长,故事数量的增加,必定会导致每个故事所占时间的缩短。《舌尖》黄馍馍的故事中,石磨碾压的糜子面、黄馍馍的特写镜头平均持续2秒以上,而在《舌尖2》吴童与姑妈家泡椒的制作过程,从放辣椒、萝卜、大蒜、花椒到玻璃容器中的四个镜头,总共时间不超过两秒,碎片化、快节奏、丰富的镜头调动观众的活跃及参与度。《舌尖2》中每个故事所占的时间平均8分钟左右,每段故事间的内在微妙的联系,短时间内的时空跨度大,错过了上段并不影响下段的观看兴致,契合现代人的观影习惯。
3.航拍镜头的绵长情感由于国内航拍技术的不成熟,摄制组资金短缺无法聘请国外专业航拍团队,预想采用清华大学学生的飞机模型试验拍摄《舌尖》(我们的田野),老北京张贵春和邻居在自家的平房屋顶吃饺子的镜头,因为周围树木和鸽子太多而没能实现。而在《舌尖2》中弥补了第一季的缺憾,多处采用六翼飞行器捕捉的航拍镜头,为了控制预算,每一集只有一个地方使用航拍镜头。《舌尖2》(家常)赵小有和儿子在悬崖边的玉米地中收割粮食便采用了航拍镜头,深入陡峭的悬崖才能得到最直观的感受,镜头缓缓地略过玉米地,直至百尺悬崖、狭窄河谷,才懂得赵小有家的玉米地位置的危险,才被赵小有一家与恶劣环境抗争的生存状态所感动。熟知的环境并不等于真知,新意的镜头常常带来意想不到的美感。《舌尖2》(心传)一集中张世新挂面的航拍镜头,先是近距离跟拍儿子捧出挂面,镜头渐行渐远,媳妇帮助儿子举面上架,镜头继续远离,越过树梢,露出院落中忙碌的家人及父亲抱着小孙子晒太阳的场景,随着镜头越走越远、越飞越高,整个村子都露了出来,越来越小,最终融入了山野、高原之中。电视航拍不仅带来新颖的视角和开阔的审美观感,深刻地反映大跨度时空中社会生活变迁所不可缺少的认识途径和重要方法。
1.转场形式的改变通过解说词在两则故事中进行转场与过渡,弥补了空镜头提供信息的不足。《舌尖》(主食的故事)中,将掰碎的馍撒在浓郁的羊肉泡馍的汤汁后,用处在同一位置的汤勺进行转场,将一颗饱满多汁的牛肉点缀在兰州拉面之上,配以“在西北主食和汤的完美融合,除了牛羊肉泡馍,还不能漏了兰州牛肉拉面”的解说,生动地将西北两座面食城市的绝顶美味连在一起。而在《舌尖2》中解说词的转场不单是通过食物、食材相似特点进行转场,也通过同样的情感串联起两则故事中的共同诉求。如《家常》在子钰的故事即将结束时,画外音响起这样一段解说词:“如同传授母语,母亲把味觉深植在孩子的记忆中,这是不自觉的本能。这些种子一旦生根、发芽,即使走得再远,熟悉的味道也会提醒孩子,家的方向。”虽是通过硬切的方式过渡到吴童与姑妈家的泡菜,但解说词在子钰故事还没结束之际就已经把吴童的大致情况告知观众,硬切的场景才不会显得突兀。
2.浓烈的情感尾声《舌尖》与《舌尖2》解说词最大的不同在于,《舌尖2》会在每集的结尾对整集的故事人物、事件发展的阶段性结果进行疏通与总结,像是故事的结尾,对观众进行详尽的交代,使结局完满。而《舌尖》结尾中的解说词只是对整集故事进行象征性的总结。如《舌尖》主食的故事结尾处的解说词:“在这个时候,中国人心里,没有什么比跟家人在一起吃饭更重要的事情,这就是中国人的传统,这就是中国人,这就是中国人关于主食的故事。”叙述性的话语展现出劳动人民最朴实、真诚、善良的心愿。而在《舌尖2》(时节)的结尾处的解说词是这样呈现的,“李树国夫妇藏好粮食,以度过漫漫长冬”,“江西上堡,越冬的水田已经蓄水沤肥。湖南衡阳,何连荣一家期盼新年的风调雨顺。飞鱼又至兰屿,巴布接替爷爷的工作。在这个时代,每一个人都经历着太多的苦痛和喜悦,中国人总会将苦涩藏在心里,而把幸福变成食物,呈现在四季的餐桌之上”。这一集中的人们所遇到的困难及不如意的担心,都在结尾处都得到了一定的解决,给这一集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抒情性解说词在故事的结尾将观众观看整集后的所思所想及无法宣泄的情感毫无保留地抒发出来。殷切的期望、美好的祝愿,情感寄托性的解说词占有很大篇幅,使得《舌尖2》感情体验更加彻底、深刻,幻化成浓烈的感情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