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吉星 (武汉理工大学 430070)
曾侯乙墓中的“灵魂”思想与内棺方格纹释义
时吉星 (武汉理工大学 430070)
曾侯乙墓是战国时期的墓葬,其椁室隔墙下方的小孔、铜鹿角立鹤、外棺上的小孔与云纹,可能都是基于灵魂不死的思想出现在墓中,但学者对此普遍是一带而过,并未深入探究,对于内棺上方格纹的含义也是少有研究。文章从设计学视角出发,在现有曾侯乙墓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对曾侯乙墓中的“灵魂”思想进行阐释,并进一步对内棺上方格纹进行解读,为研究战国时期造物思想与符号学研究提供参考。
曾侯乙墓;“灵魂”思想;方格纹;椁室;铜鹿角立鹤;外棺;内棺
曾侯乙墓是战国时期的墓葬,至今已逾2400年。墓室整体呈不规则多边形,分为东、中、西、北四室。东室,即整个墓室的核心,其中占体最大、最奢华的是墓主人的一套巨型棺木,包括内外两棺。出土时,两副棺木色彩鲜艳,纹样繁缛,内棺更是极尽华美。在内棺的棺盖、东西侧挡及足档处,有几处显眼的纹饰——方格纹。对于方格纹的含义,目前并未有太多学者进行解读。本文主要从曾侯乙墓椁室与器物上的“灵魂”思想,进而去推测内棺方格纹的含义。
曾侯乙墓椁室空间分为东、中、西、北室。中室与其余各室隔墙底部各有一四方小孔连接。《说文•穴部》中有:“孔,通也,通者达一也。”孔起着沟通、连接的作用。这些小孔并未有大的的实际作用,因此我们推测其为精神上的象征。作者推测其起着连接墓室空间的作用,是贯通各墓室供墓主人灵魂进出的通道,寓意墓主人在死后能继续享受世前的生活。这种现象,在英国、法国等地的古墓中也有出现,这些古墓的入口地方,常常凿一方形或圆形的小孔,以便灵魂进出。
综上所述,曾侯乙墓椁室隔墙下方的小孔作为通道,寓意墓主人在死后其灵魂仍能自由地在空间中进出。
在曾侯乙墓东室外棺的东北方向,出土了一件铜鹿角立鹤。在商代的著作《洪范》中就有“一曰寿”之句,古人将寿置于五福之首,可见古人对生命的重视。
鹤与鹿的形象寄托着古人的升仙渴求。春秋时期的莲鹤方壶,其壶冠上的莲花为仙界的暗寓,鹤立于莲花之中,是古人对生命永恒的期盼。之后,鹤脱离莲单独存在,但仍作为生命永恒的象征。鹿角作为龙的“九似”之一,是形象最突出的部位,也使龙变得更加完美与神秘。春秋之后,鹿角与神兽结合,大量作为镇墓兽。此修饰云纹的铜鹿角立鹤可推断为镇墓兽,它作为神鸟与瑞兽的合体,寄托着主人的升仙渴求。
综上所述,曾侯乙墓中铜鹿角立鹤处于最尊贵的东室,是墓室中重要的镇墓兽,它作为一种沟通人鬼神的媒介,是神鸟与瑞兽的合体,寄托着墓主人姬乙死后升天的愿望。
曾侯乙墓外棺是此墓体积最大,也是目前为止我国出土的最大的一件漆器。
曾侯乙墓外棺采用青铜框架内嵌木板的结构,厚重坚实,但在外棺一侧的下部,也有一个半米见方的小孔。从外棺功能上分析,这个小孔没有作用,但这个小孔却还做了修饰,可见当时的设计者是有意为之,其为人的精神寄托而存在。这种小门我们可以跟连通墓室的小孔比较,两种小孔尺寸相似,因此作者推测,外棺上小孔与椁室隔墙上的小孔作用类似,是墓主人精神的寄托,希望人死后灵魂可以通过小孔自由进出。
外棺的纹饰装饰,其中除了部分陶纹与三角纹,更多的是漩涡纹与圆形云纹。漩涡纹最早出现于彩陶文化中,是云纹的早期形态。商周时期出现大量云雷纹,已成云纹的基本形态,云纹是古人升仙思想的寄托。自春秋时期开始,道家关于神话传说大量涌现,如《山海经•海内北经》中就有诸如“蓬莱山在海中”等句形容先人对长生不老的渴求,神话中仙人居住的地方常常是云气缭绕之地,所以,后世人便将云气纹作为对长生不老,期望升仙的寄托。
综上所述,曾侯乙墓外棺上的漩涡纹及圆形云纹等,是希望人死后灵魂能继续存在,延续生前的一切;外棺上小孔是墓主人希望死后能够自由进出。
曾侯乙墓内棺上纹饰主要为动物纹样,除了大量的动物纹样,东西壁板、足档及棺盖上各有一处比较醒目的方格纹。
曾侯乙墓内棺上的方格纹作者认为其是古人对窗牗或小孔的临摹。先民的建筑中,作为通风透光的小孔最早开在屋顶,称为“窗”。在西安半坡遗址发掘中,我们已经发现这些打凿于屋顶的小孔。之后才在墙上开孔,称为“牗”,即为后世窗户的形制。在春秋末期的《左传•哀公二年》中有“死于牗下”之句,而至东汉时期,《论衡•别通》中还提到“凿窗启牗”。因此,至少在春秋至东汉这段时期,窗与牗同时存在于建筑中。
我们观察曾侯乙墓内棺棺木上的方格纹,其位置、形态与古人建筑中的窗牗形态类似,整个内棺类似于一个小的建筑。作者推测其一可能是墓主人希望自己死后,仍然能够跟活着时一样,依旧把内棺作为自己遮风挡雨的处所。棺盖、东西壁档与足档上的方格纹就是这个模拟建筑的窗牗。
另一种可能,即这些内棺上的方格纹与墓室隔墙下方和外棺棺木上的小孔其形式上的相似性,使其具有同样的象征意义,作为墓主人死后灵魂自由进出的通道,有强烈的灵魂永存的愿望。内棺棺木的整体性与体积大小决定了它上面并不适合直接开孔,所以只用符号表示。
综上所述,曾侯乙墓内棺上的方格纹可能是对当时窗牗形式的模拟,墓主人将整个内棺作为自己死后的建筑;另一种可能是内棺上的方格纹与椁室隔墙下方和外棺上的小孔类似,是墓主人死后灵魂进出的通道,只是由于内棺上不适合直接凿孔,所以只是以方格纹符号去模拟小孔形态。
曾侯乙墓墓室形制中的小孔、镇墓兽铜鹿角立鹤、外棺上的小孔与云纹,都反映了战国时期古人的“灵魂”不死的思想,期望死后,灵魂能够自由通行。曾侯乙墓内棺上的方格纹,可能是造物者对窗牗形态的模拟,将内棺为一座独立的建筑;方格纹也可能是作为墓主人死后灵魂进出的通道,只是由于内棺不适合直接凿孔,所以只是以方格纹符号去模拟小孔形态。
[1]谭维四.曾侯乙墓发掘纪实(上)[J].湖北文史资料,2002(04).
[2]喻仲文.马家窑文化彩陶十字圆圈纹含义新解[J].装饰,2013(08).
[3]韩英杰.中国传统艺术中有关鹤的文化符号探析[J].艺术百家,2012(02).
[4]绍学海.龙何时长上鹿角[J].寻根,1997(05).
[5]李文龙.楚式“镇墓兽”鹿角文化内涵与楚国巫文化的关系探讨[D].中南民族大学,2013.
[6]彭红.曾侯乙墓文物装饰艺术探析[J].装饰,2004(08).
[7]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发掘简报[J].文物,1970(07).
[8]王磊.秦汉漆器云纹纹饰研究[D].扬州大学,2012.
[9]马欣.窗的小史[J].华中建筑,2003(02).
时吉星,专业,设计学,方向,工业设计及其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