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民威 王美桂 许莹莹 (广西民族大学 530006)
南宁是多民族聚居的城市,这里居住着壮、汉、苗、侗、瑶、回、仫佬等三十多个民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50%以上,这里的文化可谓是丰富多彩,然而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首府,壮族又是主要的居住民族,自古以来,壮族文化对南宁的影响颇为深远。谈到壮族文化,不得不提布洛陀文化。布洛陀是壮族神话中的创世祖。“布洛陀”是壮语在汉语中的音译,“布”在壮语里是德高望重的老人的意思,“洛”意指通晓,“陀”是全部的、充足的意思。因此,“布洛陀”就是一位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智慧老人。
布洛陀开天辟地创造了人类,指导壮族先民生产、生活,使壮族群体不断地壮大,不断地发展。布洛陀不屈服统治势力,与统治势力英勇地斗争,并且创造出众多的精神和物质财富,当人类世界的各种矛盾出现时,布洛陀又安排了秩序,制定了伦理纲常等等,使家庭、族群趋于和谐,从此壮民族迈向更高级的文明社会。可见,无论是布洛陀开天辟地还是创造世间的万物,都表现了不畏险阻、团结一致、勇往直前的开创精神,这就是壮民族的精神所在。
“能帮就帮、敢做善成”是南宁的城市精神。“能帮就帮”体现了互助友爱、团结协作、携手共进的自强精神。“敢做善成”意指“想干事、敢干事、能干事、干成事。“敢做”,敢于做事,指的是胆识,更是一种作风;“善成”,善于做事,指的是一种本领,更是一种责任。“敢做善成”这就要求南宁人民勇于进取、开拓创新、努力拼搏、奋发向上。
由此可见,壮民族为主要聚集地的南宁,其“能帮就帮、敢做善成”的城市精神是布洛陀精神、壮民族精神的体现。布洛陀文化造就了“能帮就帮、敢做善成”的南宁精神,其精神是南宁人民的精神价值与共同追求,是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作为一个城市特有的精神力量,南宁精神已融入了这座城市的血脉,成为其发展之魂,力量之源。
布洛陀文化又孕育了壮民族的“那”文化。“那”是壮语的发音,意为“田”,最初指水稻田,后泛指土地或稻谷,那文化就是壮民族的土地文化、稻文化。在壮族的神话里,绝大多数的篇幅都在叙述布洛陀造田、造谷、造耕牛和其他牲畜,布洛陀充分运用自己聪明才智发明了各种生产工具,带领着壮族先民进行农耕。可见,壮族神话孕育了壮民族的土地文化。壮民族是稻作民族,在壮民们的心中,土地是最宝贵的,他们都想拥有自己的土地,获得好收成。所以壮民们的居住场所都以农耕为出发点,以土地为转移,以田定居,村落基本是依山临水,面对着田地。并且以田论人,用田取名,为田设神等等。南宁很多村镇都以“那”命名,如那马、那雷、那班、那陈、那达、那楼等等。为这些地方命名的是壮族先人,他们最先开辟这片田地,后来他们约定俗成,村寨命名都依照同一模式,遵循以“那”为冠的规律。
此外,南宁市民一些信仰仪式也与“那”文化有关。建新居立门框时要进行“挂钱”仪式,将一硕大的谷穗和一枚铜钱挂于门楣的正中,以祈求五谷丰登、财运亨通;老人过大寿时要进行“添粮”仪式,就是抓一把稻米放进瓦罐里,最后把这瓦罐放在神坛上,意在祈祷老人长寿。南宁的一些节日也与“那”文化相关。如农历二月初二的社节,是祭祀社公神的日子,祈求社公神保佑本社人员健康、吉祥,其规模仅次于春节和中元节。壮民族每个村寨都立有社王庙,社公神也就是土地神,掌管着村寨的吉凶祸福。“人们把自己的命运与土地神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给土地神赋予了更多的职责——既保土地丰收,又护家宅平安。土地神不仅世俗化、乡土化,而且是壮民族土地情结的具体化,或者说是一种物态化。”南宁有些地方还有“牛魂节”,节日这天人们给牛放假,家家户户把牛栏修整一番。村里的元老们会对全村的牛进行评头品足,并告诫大家要爱护耕牛。各家各户蒸做五色糯米饭,用枇杷叶包裹着糯米饭和肉喂牛。南宁有些地方还在堂屋摆上酒肉瓜果等丰盛的供品,由一名家长牵一头老牛围绕着供品行走,边走边唱,以此来赞颂与酬谢牛的功德。这天要先把牛喂饱了,全家人才能吃节饭。耕牛的功劳在于带给人们赖以生存的肥沃土地,可见,这个“牛魂节”与“那”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南宁的八桂田园、药用植物园、花花大世界这些景区与“那”文化也有一定的关联。
在布洛陀的神话中,壮族先民图腾崇拜自然界,以求风调雨顺、五谷登丰。蛇常被视作为与雨水相关的神灵,在南宁壮族的一些节日民俗中,我们至今仍然可以看到蛇崇拜的现象:“广西武鸣县西北部和马上县东部的壮族群众信奉龙神,龙神也叫蛟龙神,龙神司天雨之事。 龙神属于深水潭中。如天久旱不雨,就要办猪、鸭、酒、饭、菜等祭品在村中或村中取水处还祀之,之后抛散部分祭品于水中。”“三月三”壮族的歌节“其实就是一个古老的蛇图腾的祭祀日 在广西三月,常有春早,利用蛇图腾的祭祀日作些求雨活动是再适合不过了。”尊蛇为神灵,并伴以特定的祭祀仪式,表达了壮族人们祈求雨水丰沛,粮食丰收的美好愿望。
农历三月初三这一天,男女盛装打扮,带上绣球、红蛋以及五色糯米饭,相邀去赶圩。青年们聚集在约好的地点,唱山歌、抛绣球找对象。歌声此起彼伏,一连数天。歌圩常常还结合农业和其他游艺项目,如舞龙、舞狮、武术表演等等,丰富多彩,热闹非凡,是少数民族文化的大展示。壮乡武鸣县举办的“三月三”歌圩暨武鸣骆越文化旅游节最为热闹。在歌圩旁摊贩云集,民贸活跃,附近的群众为来赶歌圩的人提供住食,不管相识与否,均热情接待。方圆几十里的男女青年踊跃参加,歌圩现场人山人海,煞是热闹。
如今著名的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就是由传统的壮族歌圩文化发展而来。从1999年开始举办,其内容包括民族文化展示和经济贸易两大部分,有民歌节的开幕式晚会、东南亚风情夜文艺晚会、少数民族歌手大赛、山歌会、民族民俗文物展览、少数民族风情巡游、学术研讨会、民歌闭幕式晚会以及商品贸易会、美食节、经贸洽谈会等等这些主要项目。节会期间,国内外数十万宾客云集南宁,宾客们在饱尝民俗文化大餐和领略民族艺术魅力的同时,还能进行商品交易以及经贸洽谈,收获文化和经济联姻的硕果。如今南宁每年举办的国际民歌艺术节,不但提高了城市的文化品位与知名度,带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还达到了保护以及传承民族文化的目的。
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布洛陀文化的基本内涵。壮族是以农业为主的民族,在原始社会,由于认知水平低下,在那个靠天吃饭的年代,壮民们对大自然充满了敬畏,崇拜雷、雨、山、水等自然现象和自然事物,试图通过祭祀等活动祈求风调雨顺、丰产丰收。“壮人尤其通过自然崇拜、始祖崇拜、禁忌等民间信仰,调适人与自然的关系,形成了尊重自然、热爱自然、善待自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伦理意念”。由此可见,布洛陀文化和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是由其文化性质决定的。这种观念对于保护自然环境,维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布洛陀文化中“无论是关于开创天地和人类万物,还是各种发明与创造都包含着先民们不畏艰难、团结奋进、不断探索、开拓进取、勇于创造的精神。而不畏艰难、团结奋进、勇于创造是布洛陀神话的核心”。布洛陀文化鼓励人们奋发向上,勇于面对困难,对人们的身心健康起到积极的作用。在壮族人们的心中,他们会把矛盾和纠纷归结于自己,认为自身的言行触犯了祖先神灵,要在自己身上找原因。这就是人们出于对神灵的畏惧与崇拜而产生一些禁忌,因此,布洛陀文化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对人们的道德行为起到约束的作用,还能调适人们的心理、调节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使人的心态趋向平和。可见布洛陀文化在促进人的身心健康、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
布洛陀“要求壮人做到勤劳勇敢、正直刚强、公平合理、和睦团结、尊老爱幼、与人为善等善行,而反对好吃懒做、损人利己、虐待老人、贪图私利、挑拨是非等恶行”。壮民们出于对自然的敬畏,唯恐自身受到伤害,他们就会按照布洛陀的教诲去规范自身的言行。人们都能做到严以律己,渐渐地,家庭就和睦了,社会也和谐了,民族也得到了发展、壮大 。“布洛陀以‘古事’‘古规’来劝导人,实际就是以神完善的道德理想来教育人,是一种以神灵劝导的形式出现的人间道德教育”。由此可见,小到个人、家庭,大到社会、民族,布洛陀文化所起的规范与劝解作用具有积极的意义,进而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化解人际间的矛盾。
“整生性是最高的生态规律与原则,指的是生命体和生态结构的系统生成性、系统生长性与整体的持续发展性。”布洛陀文化是潜能的整生。在这个潜能中,布洛陀文化造就了“能帮就帮、敢做善成”的南宁精神,孕育了壮民族的“那”文化,推动了“三月三”节日文化,促进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无论是南宁精神、“那”文化、“三月三”节日文化,还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与布洛陀文化都是一一对生的关系,对生是双向的、横向的,在双向对生中形成了南宁文化。这些文化、精神以及和谐又相互交织,汇成纵向发展。在纵横交织中,两条横线与四纵线的耦合序态推进,并进中旋升,最终形成了四维耦合的“南宁文化”网格化超循环整生。
[1]广西壮族的“那”文化解析[N/OL]. (2010-12-13)[2015-03-19].http://www.gxlxs2008.com/fengqing/426.html .
[2]吕大吉,何耀华.中国各民族原始宗教资料集成.壮族卷[M].北京:中国科学出版社,1998.
[3]丘振声.壮族图腾崇拜[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4]曾杰丽.壮族民间信仰的和谐生态伦理意蕴[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
[5]王光荣,黄鹏.论布洛陀文化的凝聚力[J].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2).
[6]蒋明智.《布洛陀》与壮民族文化精神[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
[7]袁鼎生.生态视域中的特色学科建设与发展[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