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低碳经济的制造业物流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2015-07-11 01:56天津理工大学国际工商学院王婷
中国商论 2015年19期
关键词:碳排放低碳经济制造业

天津理工大学国际工商学院 王婷

物流商论Logistics

基于低碳经济的制造业物流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天津理工大学国际工商学院 王婷

摘要:本文以我国制造业企业为研究对象,以低碳经济为研究视角,以制造业企业物流发展为研究重点,对低碳经济下影响我国制造业物流发展的制约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关措施。本文首先对制造业物流行业的现状、问题进行了全面阐述,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从政府、行业、制造业企业等多个层面多个角度提出低碳物流的改善方案。

关键词:低碳经济 制造业 低碳物流 碳排放

1 低碳物流的内涵

低碳物流是低碳经济下的物流,实质是实现经济、社会、生态三方的共同利益。它是以资源高效利用为核心,以低排放、高效率为区别于传统物流的主要特征,通过使用清洁能源,作用于供应链的各个环节,使有限的物流资源充分发挥其作用,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低碳物流本质是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物流活动的全过程,坚持节能减排,实现物流活动的全程低碳化、生态化、清洁化。在物流管理活动中,不仅要求所有的物质和资源要能在整个不断进行的正向物流和逆向物流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也要求物流各环节尽可能少排放二氧化碳。

传统的物流活动的目的主要是实现企业的利润的最大化、提高消费者满意度,这些目标终究是实现某一主体的经济利益。而低碳物流的目标不仅是追求经济利益,更重要的是实现节约资源、减少碳排放这一兼顾社会、经济双重属性的目标。

从它的最终目标来看,不管在战略管理抑或是战术管理中,制造业企业和物流企业都必须从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履行社会责任这一基本原则出发,在物流的生产、包装、运输、分销等环节加强低碳意识和环保意识,降低碳排放。只有从各个功能要素出发,将低碳技术以及低碳理念贯彻始终,才会取得整个物流系统的低碳化。

2 基于低碳经济的我国制造业物流的发展现状

2.1 我国制造业物流发展现状

近几年,我国的物流量有了大幅增长,从2008年至2011年,由89.9万亿元增长到158.4万亿元。在物流总额中,工业品物流的总额所占比重保持在90%左右。可见,制造业是带动物流业发展的重要原因,也进一步表明发展制造业物流的重要性,如表1所示。

表1 社会物流与工业品物流相关数据

相对于制造业,物流业在我国的起步较晚,GDP比重中社会物流的费用越低,制造业的增加值越大。可见,大力降低物流的费用能够促使制造业获得更多利益所得。近年来,国内企业通过对制造企业的流程改造及供应链管理实现制造业物流的良性发展,并关注低碳经济下的服务要求,实现国家的节能减排目标,正是今后制造业物流发展的趋势。

采购经理人指数PMI(Purchase Management Index)是衡量一国制造业的“体检表”,PMI指数通常以50%作为区分经济强弱的指标,当指数在50%以上,说明经济呈现总体扩张的趋势;当指数低于50%时,说明经济处于萧条的态势。如图1所示,在2012年我国制造业发展中体现出了较强的优势,我国PMI指数大都超过50%,并在近几年中超过日本和德国,接近美国PMI指数,说明我国己经成为制造大国。

图1 2012年中德日美PMI指数统计

但是,我国的物流发展模式是粗放型的,专业化水平比较低,因此物流的成本也较高,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也较为严重,2008~2011年的物流费用比例如图2所示。据有关数据统计,我国的物流成本是发达国家的2倍多,发达国家是10%,而中等发达国家也处于16%左右,而在我国,由于不先进的设备,落后的管理方式,在整个物流过程中物流费用占了总商品的一半以上,尤其是一些新鲜瓜果蔬菜和特殊的危险品运输,物流成本更是占据了70%。这些都极大地造成了资源浪费,不符合国家的低碳发展模式。要想成为制造强国,还应当在低碳经济的指导下,和物流业联手,进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从而提高制造业的地位以及竞争力。

图2 2008~2011年我国社会物流费用结构

2.2 运输部门能耗、排放状况

在物流系统中,运输部门是最大的耗能部门。交通工具的能耗在交通运输领域的能耗中所占比重很大,而在其他组织、控制过程耗能较小。在我国统计年鉴中,交通运输业的能耗涵盖了仓储、邮政等领域,没有对此进行专项统计,但是由于仓储和邮政耗能所占百分比较小,这个数据能在一定程度上准确地反应交通运输部门的能耗。

表2是2002~2008年运输部门的能耗情况表,从表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在2004年和2005年,全社会的能耗增长率达到峰值,整体上增幅有升有降,没有显示出一个明显的走势;而运输能耗的增长率在2005年之前呈上升趋势,2006年之后,增幅放缓。从整体上看,运输能耗的增长率一直大于全社会能耗的增长率,表明我国运输领域碳排量有着很大的降低空间;在2007年,两者的差值最大,约差3.4%。从运输占全社会能耗的百分比来看,2004年之后逐步增加,表明降低运输部门的能耗对降低全社会的能耗发挥着积极作用。

图3显示了2002~2008年间运输部门耗能种类分别占全社会油耗的比重,表中显示:原油、汽油、煤油、柴油、燃料油是运输领域消耗能源的主要组成部分,而其中绝大部分是汽油、煤油、柴油等成品油。原油消费、汽油消费近几年呈下降的趋势,而从2002开始,煤油、柴油和燃料油消费量逐渐稳步上升。从所占比重来看,整个社会90%的煤油、整个社会60%的柴油、不到50%的汽油都耗费在运输领域,也就是说运输领域消耗了整个社会的大部分石油,这表明运输部门的能源需求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整个社会的能源使用量,也从某种意义上显示出运输是物流低碳化的起点,它对物流系统节能减排与发展低碳经济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3 基于低碳经济的我国制造业物流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物流业稳中有升,但是依然以粗放型的服务方式为主,制造业企业单单重视企业内部经济效益和成本的节约,而在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对资源的高效利用方面,重视程度还不够,阻碍了经济与生态的共同发展。当前我国的制造业物流在低碳化的进程中还存在着诸多阻碍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表2 2002~2008年运输部门能耗情况

图3 运输部门油耗占全社会油耗百分比

3.1 制造业物流费用增长较快

如表3所示,2012年制造业各行业中有超过一半的行业物流的费用增长率超过2011年,我国的制造业物流成本偏高,成为制造业升级的制约因素。

表3 2012年制造业各行业物流费用增长情况

印刷业和记录媒介制造行业 30.7 9.01 9.75造纸机制品行业 12.4 16.4 15.47家具制造行业 11.0 15.24 16.19橡胶制品行业 10.5 16.79 17.98塑料制品行业 10.7 8.87 9.07

3.2 政策与体制障碍

我国在低碳物流方面的法律法规存在一定空白,强制性低碳管理能力较弱;另外,由于物流的发展关乎多个部门,各个部门间独立运作,不能做到及时有效沟通,因此导致物流园区的重复建设、物流资源利用效率的低下和社会物流系统运作的不合理等现象频发。这种政策的缺失与体制的不健全,不仅导致制造业物流低碳化的成本大增,也进一步加重了物流过程对环境的影响。

此外,我国在低碳能源的鼓励政策、税收优惠政策、碳排放交易市场、企业物流低碳化评价体系等方面严重落后于发达国家,这就制约了制造业物流企业低碳转型的进程,使得我国节能减排工作的深入开展举步维艰。

3.3 低碳观念不够深入

目前,现代物流在经济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一点已经被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所认可,但是,我国很多制造业企业、物流企业在运作过程中尚未把低碳理念这一指导思想上升到战略高度,而且对物流的低碳化理解存在误区,他们认为低碳物流只是属于运输和仓储环节,因此一味压低外包的价格,只把节约成本当做节能环保。事实上,物流的低碳化是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现物流的低碳化这一宏伟目标的过程中,企业必须要以低碳理念为指导,来转变内部以及外部的物流运作模式,从而为制造业物流实现低碳化创造良好的开端。

3.4 低碳物流集约化水平低,技术落后

目前,我国对物流业的投入较少,机械化水平偏低,物流设施设备的整体水平滞后,未能达到制造业物流的低碳化、高端化的发展要求。“大而全”和“小而全”的现象是当前制造业企业呈现的主要问题。例如,我国工业品物流总额在2010年达到100万亿元左右,在社会物流总额中的比重约占87%。然而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从原料采购到生产成品,物流过程占到了总时间的90%,即企业将资源浪费在非重点的环节,没有把优势资源专注在提高企业的独特竞争力上,所以带来的后果就是全国性及全球性的采购较少,外部物流服务与物流资源没有得到最大化甚至合理利用。大多数企业对待物流业务主要依靠企业自身控制,以自我服务为主,企业对专业化、社会化物流的需求程度不高。这就给全社会带来了双重负面影响,制造业企业的物流成本居高不下,对第三方物流企业的需求受到影响。因此,在物流低碳化、专业化的趋势下,提升物流企业的集约化水平,是我国物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3.5 低碳物流评估体系尚未构建

低碳评估体系对于衡量一个制造业企业是否践行低碳理念、低碳化运营绩效考评是否有据可依是必不可少的,然而我国目前尚未构建对制造业物流的完善的低碳评估体系。在现有的评估指标中,缺乏制造业物流阶段低碳理念设计指标、能源燃料消耗指标、碳排放效果计量指标,以及物流装备水平指标等。而且,现有指标的可比性、动态性相对较差,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的结合性也较差。因此,必须要建立相应的指标评价标准与科学可行的评价方法,否则,低碳物流的效果就会缺乏评判及横向比较依据。

4 基于低碳经济的我国制造业物流发展的基本对策

我国制造业物流要想实现低碳化发展,需要政府健全法律法规、加大政策倾斜力度、完善市场机制、构建低碳物流人才保障体系;需要物流行业协会建立科学的低碳评估体系;需要制造业企业分别从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这两个方面践行低碳运营理念。只有同时加强这三个方面的工作,形成合力,才能顺利实现我国制造业物流的低碳化发展目标。

4.1 政府层面的对策

4.1.1 完善法律法规

世界各国在由“高碳物流”向“低碳物流”转型的过程中,法律都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法律的明示作用能让人们明确判断违约的成本,并且产生有效地预防作用。针对当前的中国国情,政府应加快完善有助于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相关法律法规;联合政府相关部门,制定与法规相适应的配套措施;完善国内统计、监测碳排量机制,提高发布减排信息的透明度:对于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制定配套的法规,如实行鼓励政策,从而降低可再生能源的开采成本。

4.1.2 实施税收优惠政策

为了鼓励企业节能减排,让低碳物流成为企业的自主力量,政府可以实施以下财税政策。税制改革:对于积极使用指定节能设备的企业,在正常折旧的基础上,进一步给予一定比例的特别折旧,或者给使用特定节能设备的小微企业提供一定比例的税额减免;补助金制度:对于购买清洁柴油车、实施节能技术改造的企业,政府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给予补助金,以促进环保车辆的普及和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

4.1.3 发展碳排放交易市场

政府应结合制造业物流碳排放的现有情况制定行业碳排放限额,在此基础上,对高污染高消耗企业进行直接管制,对于实现减排目标的企业实行经济激励。碳排放交易实质上就是通过市场机制解决物流活动中的碳排放问题的有效手段。通过价格这种形式对整个行业产生优胜劣汰的效应,即对于低碳化的地区或企业因低排放使其获得高收益,而对于高碳化的地区或企业因高排放让其付出高额成本,这样每个企业在进行物流活动时就会考虑碳排放的成本,从而引导物流的低碳化发展。

4.1.4 构建低碳物流专业人才保障体系

针对物流系统专业人才匮乏这一问题,政府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引导高等院校调整物流专业科目设置,增加与社会物流现实的对接程度,防止出现与社会脱节的现象;另一方面,在全社会宣传低碳理念,增加企业领导、政府有关部门的官员对节能减排的认同感;引导制造业企业、物流企业对员工进行低碳知识培训,增加低碳物流专业人才的储备。

4.2 行业层面的对策

由于制造业物流系统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物流业低碳化发展所反映的信息量非常庞大且十分复杂。对制造业物流的低碳化发展评价指标的确定是一项相当困难的工作。指标既要具有信息可获得性,又要对决策者、对制造业企业以及物流企业的低碳化发展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在遵循有用性、合理性、系统性、可比性、动态性、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相结合等原则的前提下,物流行业协会应在寻求科研院所和供应链利益相关者建议的基础上,加快出台一套低碳物流评估指标体系,包括外界环境对物流的支撑水平评价、物流低碳化发展现状评价、物流低碳化发展趋势评价、物流与经济社会协调性评价,同时制订有关评价标准、方法,从而使制造业的物流低碳化运营绩效考评有据可依。同时,也要倡导和鼓励制造业企业与物流企业积极参与评估,以检验制造业低碳物流发展的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过程中不能被动地采用遵守法律规定的策略,而是应该倡导企业积极自觉地采用像标杆看齐的策略,前者只是底线,根本的方法是要确定自己的碳排放率本底,以此为参照进行物流的各项活动,这样就可以在低碳竞争中一步一步把他人落在后面,成为低碳物流的领先者。

4.3 制造业企业层面的对策

4.3.1 推广低碳技术,提高企业能源利用效率

目前,中国的技术二元结构严重制约着中国企业低碳化的发展。国有大型企业与小微企业在低碳技术的应用方面有很大的差距,前者采用的低碳技术已步入世界先进行列,而小微企业仍停留在低碳减排技术的空白阶段。因此,节能减排技术在我国制造业企业与物流企业的应用与推广任重而道远。高污染高能耗的行业要率先使用低碳减排技术,降低生产过程中引起的能耗浪费,并且要重视对新能源的开发及利用。如在此类制造业企业中,应加速淘汰高耗能的老旧汽车,逐渐提高柴油车、大吨位车的使用率,发展集装箱式货车等专业运输车辆;严格遵守关于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的国标,在全企业内控制高耗油汽车的使用;采用省油的运载车辆,提高燃油效率,降低油耗;用新动力船舶取代碳排量高的老旧船舶。

4.3.2 加快制造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由于碳排放量高的制造业企业的蓬勃发展,造成我国制造业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激增,所以应加快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升级,即调整碳排放量高的企业所占的比例,同时防止掉入因控制投资过热导致的盲目发展的怪圈里。通过调整制造业产业结构实现低碳减排这一目标,转变制造业经济增长模式,将原来的能耗高、污染高、附加价值低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能耗低、污染低、附加价值高的经济增长方式,从而使制造业有序健康向前发展。

4.3.3 优化企业能源消费结构

目前煤炭是中国的主要消费能源,随着煤炭消耗量的增加,不仅导致碳排量增加,污染也会愈加严重,针对这一问题,企业一方面要注重对煤炭的清洁利用,另一方面要积极消费和使用清洁能源。而且,我国是一个水电资源丰富的国家,企业要积极响应国家关于清洁能源的调控政策,用水电、核电等清洁能源代替传统煤炭能源,用可再生能源代替非可再生类能源,逐步实现能源利用清洁化。

4.3.4 加强流通领域各环节的低碳管理

运输、仓储、装卸搬运、包装、配送为制造业流通环节,也是降能耗、减排放的关键环节。运输环节可以进行技术方面的改进,使用含低碳排放的柴油机、电动车等,利用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和控制开发智能化的交通控制系统,有效改善交通堵塞、优化行驶路线、降低能源消耗;仓储环节通过控制仓储点的数量,减少社会库,采用线上交易,实现无纸化运作等方式减少碳排放;装卸搬运环节可以对装卸搬运设备进行现代化技术改造,提高装卸效率;包装环节采用低碳包装,控制原材料的选择、包装品的制造、使用和废弃等环节碳的排放量;配送环节要优化配送作业,合理规划配送路径,降低空载率,避免出现重复运输和无效运输,争取以最少的车辆、最低的碳排量完成配送任务。

参考文献

[1] 庄贵阳.中国经济低碳发展的途径与潜力分析[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5(3).

[2] 付加锋,庄贵阳,高庆先.低碳经济概念的辨识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8).

[3] 冯之俊,周荣,张倩.低碳经济的若干思考[J].中国软科学,2009(12).

[4] 张坤民,潘家华,崔大鹏.低碳经济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8.

[5] 付允,马永欢,刘怡君.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3).

[6] 鲍健强,苗阳,陈锋.低碳经济:人类经济发展方式的新变革[J].中国工业经济,2008(4).

[7] 雷钊.我国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与减排政策思考[J].财经论坛,2011(16).

[8] 王文军.低碳经济的概念及发展模式研究[J].科学·经济·社会,2010(2).

中图分类号:25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5)07(a)-089-05

作者简介:王婷(1975-),女,副教授,经济学博士,天津理工大学国际工商学院,主要从事区域经济、物流产业规划方面的研究。

猜你喜欢
碳排放低碳经济制造业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宁夏碳排放与经济增长的脱钩关系研究
重庆市碳排放现状及低碳发展路径分析
低碳经济的理论的基础及经济学价值研究
基于新能源视角江西低碳经济发展研究
碳排放、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