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脸识别技术准确度超过肉眼,使得刷脸支付、刷脸开户等应用场景成为现实。未来,这一技术有望成为互联网金融乃至整个金融业的基础设施。 陈永谦/文
近期,微软开发的一款基于脸部识别分析得出用户年龄和性别的网页测试应用,刷爆朋友圈。微软在人脸识别应用的小试牛刀,验证了人脸识别技术的巨大市场需求和广阔应用前景。
事实上,早在2012年6月,Facebook就收购了致力于人脸识别技术的Face.com,此后基于该技术的各种应用不断尝试商业化的可能,初创公司风起云涌。李开复旗下创新工场所投的Face++为世纪佳缘(DATE.NDSQ)提供人脸搜索及匹配技术,结合海量数据库,寻找与用户上传照片最相似的异性人脸。在互联网+的大潮之下,人脸识别已经具备了众多应用场景,而眼下最火的,无疑是刷脸支付。
2015年3月德国汉诺威的一个博览会上,马云演示了Smile to Pay刷脸支付技术,在购买商品进入支付环节后,“刷脸”页面出现,马云把摄像头对准自己,随后不久屏幕显示“支付成功”。马云表示,随着技术的成熟,未来将把人脸识别技术全面对接支付。
准确度超过肉眼
人脸识别技术兴起于上世纪60年代,是基于人的脸部特征信息进行身份识别的一种生物识别技术,包括人脸图像采集及人脸检测、人脸特征提取,以及特征相似度匹配与识别等过程。由于技术门槛高、使用成本高昂,早期该技术仅应用于军事和安防等少数领域。
2014年6月,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汤晓鸥带领的研究团队在LFW(全球最权威的人脸识别评测)中获得99.15%的识别率,超过肉眼在LFW上97.52%的识别率。技术上的突破,使得人脸识别具备大规模推广的基础,互联网+时代,远程在线开户、移动在线支付、ATM报警、线下身份验证等大量场景将有可能嫁接人脸识别技术。在需要验证用户的互联网金融业务,使用人脸识别技术不仅能省去人工核对的成本,更重要的是具有比人工更高的精准度。
《生物识别市场与产业报告2009-2014》指出,在各种生物特征识别技术中,人脸识别的市场空间仅次于指纹识别。相对于声纹识别和指纹识别等生物识别技术,人脸识别具有便捷性、成本低、识别速度快、精度高、额外信息多等特点,从而具备广阔的应用范围。从实验室走向商业化运营的人脸识别技术,逐渐成为各大互联网巨头争相抢入的新入口。围绕人脸识别技术的商业应用逐渐衍生出一个有待发掘的巨大宝藏。
兴业证券表示,在互联网时代,人脸识别技术的入口价值不可低估,随着商业模式的创新,其在全球潜在的市场规模将超过万亿元,中国市场未来的规模也将超过千亿元。
互联网金融的基础设施
在人脸识别的各种应用中,刷脸支付无疑是最吸引眼球的。马云在汉诺威博览会上秀了一把刷脸支付,不过其大规模的商业应用目前尚没有时间表。其实,基于脸部识别系统的支付平台早在2013年7月就由芬兰的Uniqul公司在赫尔辛基推出,并且已投入到商业运营中。
在Uniqul注册后,用户在POS机商户进行确认交易时,只需把脸对准摄像头,相关ID信息就会在第一时间弹出,在确认购买后点击OK按键即完成支付。整个支付过程大约只需5秒钟,既不涉及支付卡,也不用钱包和手机,因为用户付款方式的细节信息全都储存在系统中。Uniqul表示,用户可以使用PayPal和传统的银行卡进行注册,个人信息将会通过“军用级”数据保护进行加密。
目前Uniqul供商户免费使用,但消费者使用刷脸支付功能则需每月支付一笔费用。按照Uniqul规定,个人用户按月支付费用,且费用跟覆盖的地域大小相关。如果覆盖整个城市,每月需支付1.99欧元;如果是在用户选定的支付地点1-2公里半径范围内,则只需0.99欧元;最高级别是每月6.99欧元的无限制模式,覆盖Uniqul服务包含的整个区域。
除了Uniqul之外,全球最大的网上支付公司PayPal同样推出了刷脸支付服务,于2013年8月在英国伦敦12家商家推出人脸识别支付系统,并表示将在2016年前使英国人丢弃传统意义上的钱包。
在中国,搏杀在互联网金融领域里的众多企业也已经开始尝试将人脸识别技术引入到各种应用场景。2015年中登公司放开A股市场”一人一户“限制后,为了更便捷地吸引用户,一些券商利用人脸识别开通网络开户,包括长城证券在内的几家券商已获得人脸识别应用试点批文。
于2015年1月开始试运营的中国首个民营银行深圳前海微众银行,将人脸识别技术应用于在线验证用户身份。而光大银行也在客户申请办理信用卡时,在现有识别手段的基础上增加人像照片自动比对功能,直接与公安局联网进行技术分析和比对,从而减少冒用风险。
2015年4月,腾讯旗下财付通宣布与公安部所属的全国公民身份证号码查询服务中心达成战略合作,大力提升人脸识别的准确率及商业应用可用性,联手传统金融行业解决用户身份核实、反欺诈、远程开户等难题。随着网上银行和网上券商业务的快速发展,人脸识别或将取代传统的营业网点人工识别,成为金融行业发展的基础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