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娅静
【摘要】为顺应时代的发展需求以及云南省“桥头堡”战略的实施,培养符合就业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细分专业方向设置、提高学生的综合竞争力、结合地方需求培养一批优秀泰语人才以及培养优秀的专业任课教师等多方面的泰语教学改革已俨然迫在眉睫。
【关键词】泰语 市场需求 教学改革
云南省作为连接东南亚的“桥头堡”,泰语课程的开设成为必然,然而近年来,随着该专业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增长,就业压力加大应成为各高校急需面对的问题。如何培养学生,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已成为各高校值得思考的要点。
一、泰语专业就业现状
为配合云南省的“桥头堡”发展战略,顺应时代的发展需要,我校于2007年9月正式开始招收泰国语专业的专科学生,并于2011年9月升级改招收泰语专业的本科学生。就目前的就业情况来看,我校毕业的泰语专业专科学生90%均在泰国完成专升本的继续教育,取得了学士学位。其就业范围包括泰国的多个府的中小学校、中泰进出口贸易公司、中国驻泰建设项目公司、各大旅行社及语言培训机构等。主要综合为两方面的工作:中文教学工作及涉外翻译工作。
然而随着泰国教育制度日趋规范与严格,近年来,泰国越来越多的开设有中文教育课程的学校或教育机构,开始转向只招收我国汉语专业或对外汉语教育专业等相关学科的毕业生作为汉语教师,这无疑给我国的泰语专业的毕业生就业方面带来了诸多的劣势;另一方面,由于课程设置趋于综合化,专业化培养发展滞后,我校泰语专业毕业生在胜任优秀翻译这一职业上同样存在的很多的问题。
二、目前泰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以综合化为主。我校开办泰语专业八年来,主要的课程设置多是以综合知识的学习为主,专业性较强的课程开设较少。学生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多局限在日常交流与沟通方面,针对性较强的专业词汇与运用知识则相对薄弱很多,不利于学生的多方面发展,
2.优秀的人才培养滞后。由于专业课程设置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我校泰语专业的毕业生中就相对缺乏专业性知识掌握牢固的优秀人才。这对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3.国内缺乏实习锻炼基地。语言是用来沟通与交流的工具,只有在不断的练习与实践当中才能有相应的提高。我校泰语专业学生仍缺乏语言实践锻炼的机会与基地。曲靖地处滇东北地区,与昆明、西双版纳等对泰贸易、联系与交流频繁的城市相比,首先在地理位置上就不占据优势,也由于我市本身与泰国的多方联系与交流相对较少,学生在本地缺少实践锻炼的场所与机会,不利于专业技能的提高。
4.缺乏专业性知识能力较强的优秀教师。我校泰语教师结构虽年轻化,但多数攻读的都是泰语专业或泰国文学专业方向课程,因此,在商务翻译或国际贸易或对外汉语教育方面的知识相对薄弱,不利于专业性人才的培养,对该专业学生的就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三、教学改革方向
1.分方向设置专业课程。针对我校泰语专业课程设置综合化的情况,为培养专业性较强的优泰语人才,我校自去年起,开始实施泰语课程改革,把专业课程根据学生的自身需求,分设为泰语商务翻译与国际贸易两个方向,针对性的开设相应的专业课程,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的专业性及实践性。
2.从就业市场需求出发培养及提高学生的泰语能力。学校应立足泰语就业市场情况,根据市场的需求状况,及时的调整教学培养方案,制定有利于学生就业所需的专业课程教育,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特别是专业技能的发展,同时也为将来的就业创造的先决条件,能够大幅度的增强就业竞争力。
3.结合地方实际培养优秀人才。我校在开设泰语课程的同时,还可适当的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即:近年来开始有越来越多的泰国商家走进曲靖市场,泰国的教育机构也开始关注与我市建立合作办学,加之我校与泰国多所高校的长期交流与合作,我们正逐步加大“走出去,引进来”的多方位发展政策,大力促进与泰国的多方面合作。借此契机,我校可根据本市与泰国合作发展的良好机会,具有针对性的培养部分为我市所需求的泰语专业优秀人才,这样不仅有利于我市对外发展的需求,同样也为我校泰语专业学生开辟了一条新的就业渠道。
4.提高学生核心竞争力。学校教学改革的同时,除专业课程的细分学习之外,还应加大学生多方位的综合素质培养,譬如:加强英语课程、对外贸易法律法规或对外汉语教育课程的重视与学习。只有全方位的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5.培养一批优秀的专业任课教师。无论是校方还是教师本身,都要积极的转变教育观念,时刻牢记终身学习和自我发展的理念,创造更多的专业学习和进修的机会,在自身泰语综合水平得到提高的同时,提升自己的专业性课程的教学水平和能力,才能更好地教授与指导学生。
只有以市场就业为导向,从学生的实际就业需求出发的泰语课程教学改革,才能真正地提高自身的教育质量、提高学生的泰语实际运用能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就业问题。这顺应了时代的发展与需求,也是现代教育的宗旨所在。
参考文献:
[1]张伊兴,李明.我国外语教学改革之我见[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1999(06).
[2]丁仁伦,戴炜栋.高校大学外语定位思考[J].外语界,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