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泽珊
(广佛高速公路有限公司 广东 广州 510168)
数据时代高速公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刘泽珊
(广佛高速公路有限公司 广东 广州 510168)
高速公路档案信息化建设指的是运用信息技术开发档案信息资源,做好档案管理工作,保护高速公路档案资料,提高档案的利用率。高速公路档案信息量大,资料混乱,人工管理费时费力。改为信息化管理,节省人力资源,且便于资料的分类和整理。高速公路信息化建设一旦全面落成,将大大提高高速公路档案的利用效率,档案资源的信息共享化程度获得很大程度的提升,档案的分类管理和储存都很容易实现,且易于查找和复制。
数据时代;高速公路;信息化建设;思考
虽然我国在高速公路信息化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一定成就,但整体而言,现阶段高速公路档案管理信息化进程已被严重拖延,甚至是停滞,高速公路信息化建设面临着阻碍和挑战,如资金不足、管理流程不够规范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高速公路信息化建设进程,高速公路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进程必须跟进并加速。本文就数据时代高速公路档案信息化道路上遇到的阻碍提出一些个人看法和建议。
1.提高工作效率
高速公路档案资料繁琐、数据量大,而现在普遍采用的管理方式依旧是人员手工管理,耗时耗力,档案管理效率低,且分类不明确,资料查找困难。我国的公路发展历史悠久,从第一条公路建设至今我国的公路文化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全国各地各处交通网络复杂,不便于人员的分类整理,且资料大多被封存起来,查找和利用十分困难。将档案信息化管理之后,档案的管理工作变得数据更新及时化、网络化和自动化,档案的查找、浏览和复制可以在计算机上完成,一步到位,无需从大量资料中翻找,减少工作环节、减少工作量,提高档案管理效率。同时实现档案资源的内部共享,有效解决了档案的利用困难问题。
2.避免档案的丢失和损坏
传统的公路档案是纸质资料,有特定的人员进行保管,一旦需要搬迁或资料转移,易造成档案的缺失和损坏,管理人员发生更替之后,新成员需要大量的时间去熟悉这些档案的存储位置和存储类别。公路档案改为信息化管理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这些问题的存在,信息化管理需要人员少,一人可以管理大量档案资料,档案一旦被储存,无需担心档案的丢失和损坏问题,且数据操作便于整理和分类,档案可以按照地区和类别进行分类并储存在计算中,档案的查找和复制极其简单。即使资料转移,也不会发生资料的丢失和损坏,只需将数据转移即可;纵然人员更替,新成员也可以很快熟悉档案的存储,因为所有数据在计算机上一目了然。
1.加大资金投入
现在高速公路信息化建设进程拖延的主要原因就是资金严重不足,建设高速巩固信息化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解决资金问题。政府应该给予一定的支持,增加财政补贴,为避免发生资金被层层克扣,最终无法落到实处的现象,政府可以安排专门人员管理资金。作为高速公路档案信息化建设管理部门也应该增加资金投入,必须重视设备的建设,因为软件和硬件的好坏直接关系着档案管理的好坏,联系着高速公信息档案信息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2.完善管理体制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档案的再利用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向,为了更加科学的管理高速公路档案信息,高速公路档案信息化建设管理部门应该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部门实际情况,建立统一的电子文件管理标准,使档案的管理更加规范性和有序性。高速公路档案信息管理化部门还应该建立健全档案管理制度和体制,让无论是档案的储存、提取还是再利用都有章可循,不至于造成管理上的混乱,促进档案管理的规范化、程序化和制度化。
3.建立档案信息化建设的人员队伍
建立档案资料的信息化管理不仅需要现代化的设备,更需要一批高素质、网络化人才来进行建设和管理。高速公路档案信息管理化部门可以聘请一些懂得网络管理方面的人才在初期来进行档案的管理工作,同时对档案管理人才进行专门的培训,他们熟悉档案的管理工作,只是不懂得网络化操作,可以对他们进行专门的网络化培训,将他们的档案管理能力和计算机只是相结合,由此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网络档案管理人才,大大提高网络管理的效率。高速公路档案信息化建设不是一朝一夕即可完成的,内部员工有足够的时间去参加计算机的培训和学习,也有足够的时间来熟悉网络档案管理环境。
高速公路档案信息化管理建设是科技革命和网络发展的必然趋势,完成这一伟大的历史性项目,前路还很遥远,任务也很艰巨,需要高速公路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部门人员的共同努力,也需要政府和相关的大力支持。正如屈原所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们的高速公路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正处在不断求索的阶段。面对困难和阻碍,我们应立志克服重重困难和险阻,勇敢出击,加速推进高速公路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进程,大大提升档案管理效率,更好的服务于高速公路档案管理事业。
[1]吴艺博,周晓林,陆江.对我国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研究的综述[J].机电兵船档案.2012(04)
[2]王晓亮.浅析档案信息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科技档案. 2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