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东北旗人生存状态变迁原因探析

2015-07-10 11:55宋莉莉王桂芳
黑龙江史志 2015年9期
关键词:旗人生计民国

宋莉莉 王桂芳

(吉林建筑大学城建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 吉林 长春 130111)

民国时期东北旗人生存状态变迁原因探析

宋莉莉 王桂芳

(吉林建筑大学城建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 吉林 长春 130111)

民国时期,由于民族歧视与偏见的存在,政府财政匮乏,旗人自身身无长技,外来移民大量涌入等原因,东北旗人生存状态不断恶化。东北旗人的这种生存状态是民国时期整个旗人群体生存状态的一个缩影,折射出在中国由传统王朝国家向现代民族国家转型过程中弱势群体为了适应新的生存环境而作出的努力与挣扎。东北旗人在生存状态变迁过程中逐渐产生的对民族国家的归属感,以及中国其他民族对统一国家的认同,对旗人的接纳,对于近代民族国家的整合及民族关系的和谐均具有重大的意义。

民国;东北旗人;生存状态;原因

民国时期,生活在我国东北地区的旗人生存状态发生了极大改变。他们从前清时期的特权阶层沦为普通平民,从曾经的“赖饷而食”转为自谋生计;从崇尚“满语骑射”改为接受普通国民教育,从从前的“高人一等”变为倍受歧视与排斥。东北旗人生存状态的这种改变所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整个民国时期其生存状态不断恶化,生活苦不堪言,难以为继。尽管民国政府、当时的东北地方当局以及民间组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设法搀救旗人的生存状态,东北旗人自身也展开了自救活动,但是其生存状态日渐恶化的趋势并未得到改善。这一曾经的社会主流群体逐渐被边缘化。探究导致民国时期东北旗人生存状态不断恶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民族歧视与偏见的存在

民国时期,社会上普遍存在着对旗人社会群体的歧视与偏见,使旗人无法拥有相对宽松的生存环境。这是导致民国时期东北旗人生存状态不断恶化的首要原因。

“反满、排满”是辛亥革命时期,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为推翻满清王朝的统治而喊出的革命口号。这一口号是民族资产阶级在民族主义问题认识上的一种狭隘,“其认识水平没有超过朱元璋和洪秀全农民起义军的认识高度,它把革命的矛头指向了国内的另一民族,却忽视了中华民族与东西方侵略者的矛盾。”但是革命时期大量的排满宣传,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以致民国建立后“反满、排满”的民族歧视与偏见并未随着清廷的覆灭而消失。虽然孙中山在《临时大总统宣言书》中明确指出:“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也规定:“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但是这种以“五族共和”为基础的民族平等理念并没能够改变长久以来所形成的“反满、排满”的政治氛围。当时,“各种书报、刊物充斥歧视满族的宣传,许多街谈巷议流露着排满的情绪”。

在民国建立以后相当长的时期里,旗人遭遇了后人难以想象的民族歧视。东北旗人做为这一群体中的一员也不例外。他们被贬斥为“封建余孽”、“亡国奴”,被斥骂为“臭旗人、破旗人”,不但在心理上承受了巨大的压力,生活上更是处处碰壁,在求职中受到排挤,在求学中受到排斥。以致许多东北旗人为了生存,不得不冠姓、更名、易籍,隐藏自己的旗人身份。

因此,民国时期,民族歧视的政治氛围使东北旗人难以拥有一个宽松的生存环境,处境十分窘迫。

二、政府财力匮乏

民国时期,政府财力匮乏,无力筹划解决旗人生计日渐艰难的局面,这是导致民国时期东北旗人生存状态不断恶化的直接原因。

南京临时政府在成立后宣告:“清政府与各国缔结之条约,民国均认为有效,至于条约期满为止,”“清政府所借之外债,及所承认之赔款,民国亦承认偿还之责,不变更其条件。”因此,民国政府从成立起就面临着国库空虚、财政困难的窘境。而这之后,军阀连年混战,军费开支猛增,民国政府的财政更是捉襟见肘。当时有关文件曾记载:“国家多故,各项税收因之亏短,而临时军费日渐增加,以至收支相抵,不敷甚巨。……吾国财政窘迫至此,危险已极!若不堕图补救,破产即在目前”。因此民国政府不得不以财政收入的大宗——关税、盐税作抵押,向外国借款来填补财政赤字。而借款到期无法偿还,只能继续以关税、盐税作抵押举借新债偿还旧债,于是陷入了恶性循环之中。到1920年,民国政府的关税已经全部被抵做了公债担保,再无关税可收。而每年盐税的百分之六十也被用作支付外债本息,或被各省擅自截留了。

由此,民国时期政府财政收入始终难以为继,根本无力筹划解决旗人生计问题,政府职能部门只能是互相推诿或拖延。如:1912年,民国政府决定设立筹办八旗生计处来解决旗人面临的生存困境,但是直到1914年,其“组织如何权限,如何始终”,均“未以明文宣布”,“京外官署亦未认识该处为正当机关。”这一机构直到1916年也无法正常展开工作。

因此,民国时期政府财力匮乏,自顾不暇,东北旗人生活在缺乏有效保障的情况下,陷入了极度贫困的境地。

三、旗人自身缺乏生存技能

旗人自身身无长技,缺乏谋生技能,以致入不敷出,生计艰难,是民国时期东北旗人生存状态不断恶化的关健因素。

有清一代,旗人是维系清王朝统治的重要支柱。因此从入关时起,清廷就宣布“永远免征八旗人丁的差徭、粮草、市匹,从此只承担兵役”,不从事其他职业。并通过创立粮饷制度,圈拨旗地,承担向所有旗人提供生计需求和经济救济的责任。在这样的“恩养”政策下,东北旗人过着完全寄生的生活,逐渐养成了游手好闲、贪图安逸的陋习。同时,不准旗人从事他业的规定,也使东北旗人处于“不农、不工、不商”的境地,丧失了自谋生计的基本技能。民国建立后,《关于满蒙回藏各族待遇之条件》中规定,保护旗人“原有之财产”,“王公世爵概仍其旧,有生计过艰者设法代筹生计”;“先筹八旗生计,于未筹定之前,八旗兵弁俸饷仍旧支放”。但是由于政府财政困难,粮食在民国一、二年就不再发放了,至民国七、八年时,饷银只在正月、五月、八月三大节时发放,民国十三年停止发放。

在这种情况下,东北旗人的生活立刻陷入了极度窘迫的境地。很多旗人衣食无着,靠典当度日,甚至因贫自尽,沦为乞丐、娼妓等。时任民国参议院议员的旗人讷谟图,在《征求关于筹划八旗生计启事》中曾描述:“我旗同胞,痛苦流离,饿殍载道者有之;悬梁投井,或卖儿鬻女者有之。种种惨情,言者痛心,闻者落泪。”

因此,民国时期,东北旗人在失去赖以生存的经济保障的同时却没有基本的生存技能,长期养成的奢侈浮华的生活习性一时又难以根除,生活极端贫困,苦不堪言。

四、外来移民争夺土地生计

关内移民大量涌入东北,与旗人争夺土地资源,是导致民国时期东北旗人生存状态不断恶化的重要因素。

民国时期,为化解边疆危机、缓解财政窘境,以及解决由于连年灾荒和军阀混战所造成的关内难民问题,“移内地之民,开发边疆,久已公认为谋国之良策。”因此政府颁布了《国有荒地承垦条例》,规定:“凡国有荒地,除政府认为有特别使用目的之外,均准人们按照本条例承垦”,并设立垦殖机构,为移民在组织输送、生活安置、生产建设等方面提供便利。

我国东北地区由于地广人稀、资源丰富、土质肥沃,成为了民国政府推行移民政策的重点地区。各移民输出地政府也纷纷支持中央的举措,认为“本省年来灾害频仍,人民痛苦已极,移民东北,不但可以救济灾民,均调人口,且系实行总理殖边遗教,为党发展国力,防止帝国主义觊觎边境,最有效力之政策”。各地纷纷设立赈务处或赈委会,宣传移民垦荒政策,大力疏导移民。而东北地方政府为了抵御日俄侵略,充实东北地区的人力、物力、财力,也对关内移民采取积极接纳,努力安置的政策。

由此,20年代东北地区出现了移民浪潮。1923年进入东北的移民有30余万人,以后逐年递增,1927年以后每年移民已增至100余万人。

大量关内移民的涌入加快了东北地区的土地开发与边疆的充实,但是也给东北地区旗人的生存带来了极大的威胁。这些移民在关内的灾荒和连年的战乱中已中经断绝了一切生路,来到东北后,不惜一切代价谋取生存的机会。他们所表现出来的拼搏进取、吃苦耐劳的精神以及对土地的强烈渴求是过惯了寄生生活的东北旗人所望尘莫及的。在与移民争夺土地资源的过程中,东北旗人显得极其软弱无力。

因此,民国时期,在大量关内移民涌入东北,致使东北旗人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资源,生活雪上加霜。

综上所述,民国建立后尽管中央政府、东北地方当局、社会各界以及旗人自身展开了形式不同、程度不等的生计筹划与自救活动,但是由于民族歧视与偏见的存在,政府财政匮乏,旗人自身身无长技,外来移民大量涌入等原因,民国时期东北旗人的生存状态不断恶化,并始终没有得到改善。

东北旗人的这种生存状态是民国时期整个旗人群体生存状态的一个缩影,折射出在中国由传统王朝国家向现代民族国家转型的过程中弱势群体为了适应新的生存环境而作出的努力与挣扎。东北旗人在生存挣扎中逐渐认识到,他们已由过去的统治阶层变为了与其他民族平等的社会群体,逐渐接受了自己的平民身份,在生活、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不再固守着旗人的某些传统与禁锢,努力融入新的社会当中,希望被接纳,并开始从事多种职业,走上自食其力的道路。而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的其他民族也逐渐接受了旗人新的身份和地位,认识到:现代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是生活在其中的一分子,大家拥有同等的社会地位、平等的权利与义务。

总之,民国时期,无论是东北旗人在生存状态变迁过程中逐渐产生的对民族国家的归属感,还是中国其他民族逐渐对统一国家的认同、对旗人的接纳,对于近代民族国家的整合以及民族关系的和谐均具有重大的意义。同时对于今天我国在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处理民生问题、加强民族融合以及解决“民工潮”引发的社会问题也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1]张海林.辛亥革命前后革命派认识“民族主义”重探[J].江苏社会科学,2002,(4).

[2]孙中山.孙中山选集(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3]徐祥民,胡世凯.中国法制史[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

[4]阎崇年.北京满族的百年沧桑[J].北京社会科学,2002,(1).

[5]杨学琛,周远廉.清代王公贵族兴衰史[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

[6]吴申元.中国近代经济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7]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丛刊民国外债档案史料(第一卷)[M].北京:档案出版社,1990.

[8]杨阴溥.民国财政史[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5.

[9]戴迎华.民初旗民生存状况述论[J].长白学刊,2009,(6).

[10]刁书仁.满族生活掠影[M].沈阳:沈阳出版社,2001.

[11]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一、二辑)[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

[12]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辽宁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组.满族社会历史调查报告下册(第5辑)[M].北京:中国科学院民族研究所,1963.

[13]齐黎明.辛亥革命后的满族:生活贫困职业多元[N].中国民族报,2011-10-14(7).

[14]国立东北大学东北史地经济研究室.东北集刊(第2期)[M].东北大学东北史地经济研究室,1941.

[15]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三辑)[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

[16]东北文化社编印处.东北年鉴(民国二十年)[M].东北文化社,1931.

吉林建筑大学城建学院重点科研项目《民国时期东北旗人生存状态研究》(院科字[2012005])系列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旗人生计民国
中国农村农户生计资本与生计策略关系的研究进展
“数字化家计”:韧性小农的生计策略再转型
地还种不种?故土不再是唯一生计——搬迁后农民生产方式变迁报告
民国电影宣传有奇招
他们为何都爱民国?
满族八旗被革命
清代东北驻防官兵装备与操演枪械状况考
冰天雪地的生计与浪漫
民国人爱刷朋友圈
晚清东北旗人的婚姻与死亡风险关系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