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艳春
【摘 要】目的:探究复发性真菌性外阴阴道炎的临床治疗策略和效果。方法:随机选取74例复发性真菌性外阴阴道炎(RMC)患者作为观察组, 137例单纯性真菌性外阴阴道炎(MC)作为对照组, 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临床资料,同时检测支原体感染情况;治疗过程中,对患者做药敏和培养真菌。结果:观察组74例RMC患者中支原体培养阳性率为74.32%;对照组137例MC患者中支原体培养阳性率为18.25%。 观察组玻片法革兰氏染色结果均为阳性,真菌培养阳性40例,阴性33例。40例真菌培养阳性中支原体阳性30例,阴性10例,阳性率为75.0%;33例真菌培养阴性中支原体阳性24例,阴性9例,阳性率为72.73%。结论:真菌培养和药敏,并同时检测支原体情况,提高了临床诊断和治疗复发性真菌性外阴阴道炎的准确性,对治疗具有指导作用。
【关键词】复发性真菌性外阴阴道炎;支原体感染;合并感染
真菌性外阴阴道炎(MC)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妇科炎症之一,主要由真菌感染造成。经治疗,其临床症状消失,但当治疗后症状重现,且真菌学检查呈阳性,则属病情复发,若治疗好转后1年内症状反复4次或以上,则为复发性真菌性外阴阴道炎(RMC)。已知,支原体感染占女性生殖道感染的第3位,解脲脲原体为主要致病菌,其次为人型支原体。近年来,真菌和支原体混合感染的发生率具有不断上升趋势[1]。本研究为了了解复发性真菌性外阴阴道炎临床治疗策略和效果,对RMC和单纯性MC患者,进行真菌和支原体的检测和培养,比较二者真菌和支原体混合感染率情况。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74例2012年12月至2014年12月来我院妇科门诊就诊的RMC患者作为观察组,另取同期137例单纯性MC患者为对照,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时检测支原体感染情况。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情况的差异方面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进行取样检测,样品行玻片法革兰氏染色和支原体感染加药敏试验。观察组RMC进行真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真菌培养阳性者,沙氏培养基做菌种鉴定。玻片法革兰氏染色筛查:镜下观察经革兰氏染色后标本,有菌丝和孢子者为阳性。真菌培养、药敏试验和菌种鉴定:标本置于专用接种培养基上,利用阳光半自动细菌测定仪进行分析检测。支原体培养和药敏试验:严格按照实际要求操作,判读结果时要认真精准,注意因杂菌感染导致结果误差[2]。
1.3 统计学处理SPSS 13.0分析数据
计量资料t检验和计数资料χ2检验,P<0.05表示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合并支原体感染情况对比
观察组74例RMC患者中支原体培养阳性55例,阳性率为74.32%;对照组137例MC患者中支原体阳性25例,阳性率为18.25%。两组患者支原体阳性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2.2 不同真菌检测法与支原体阳性率的关系
观察组74例RMC患者玻片法革兰氏染色结果均为阳性,真菌培养阳性40例,阴性33例。40例真菌培养阳性中支原体阳性30例,阴性10例,阳性率为75.0%;33例真菌培养阴性中支原体阳性24例,阴性9例,阳性率为72.7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诱发真菌性外阴阴道炎的原因很多,例如大量应用免疫抑制剂、广谱抗生素和应用避孕药,个人卫生习惯不良,胃肠道真菌感染,糖尿病,妊娠等。约5%的真菌性外阴阴道炎患者治疗后病情复发,随着真菌性外阴阴道炎发病率的提高,复发是否同时存在其他有相互影响关系的感染,以及复发性真菌性外阴阴道炎的耐药性等,受到高度重视[3]。
本研究发现RMC患者的真菌与支原体混合感染比例较单纯性MC患者明显提高,提示造成复发的原因很可能是真菌与支原体存在协同作用。而支原体感染与真菌性外阴阴道炎复发有关,且为其难以根治的因素。
综上所述,造成真菌性外阴阴道炎复发的原因是真菌和支原体存在协同关系,支原体感染后极易造成病情复发,这就提示临床诊断和治疗复发性真菌性外阴阴道炎时要做真菌培养和药敏,并同时检测支原体情况,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治疗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柳书勤,史莉,王培智,等.复发性真菌性外阴阴道炎合并支原体感染73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0,7(16):31-32.
[2]刘颖,钱德英,闻安民,等.复发性外阴阴道念珠菌病合并支原体感染的研究[J].实用医学杂志,2011,23(16):2508-2509.
[3]彭丽华.外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反复发作合并支原体感染的临床体会[J].中外健康文摘,2010,6(27):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