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平川
《素园石谱》,作于万历年间,是中国古代最为完备、篇幅最宏的一部雅石专著。图文并茂,收雅石画作二百余幅。
《云林石谱》,是第一部石谱,只有字,没有图。《素园》有很多篇幅,直接间接引用了《云林》。所以今天谈赏石风格的变化, 《素园》更直观更有代表性。
《素园》通览下来,卧石十居七八,立峰少。山形具象,诸峰罗列如排算子,一览无余,久睹生厌。过目不忘者,寥寥几枚而已。
《十竹斋书画谱》,是国家图书馆特藏精品,也很有代表性,为晚明休宁人胡正言所编。图录雅石二十方,全是立峰,无一卧。以我所见,所绘诸石,全是精品,我宁要这二十,不要那二百。
这两本石谱,都有代表性。所以更能看出文人赏石风格演变的轨迹。
《素园》具象,《十竹》抽象。《素园》石头失之过碎,过硬,绉瘦漏透都占了,但就像苏东坡评米芾:但知好之为好,不知陋劣之中有至好。《十竹》石头圆润,空灵,如行云流水。
具象写实,描摹自然。抽象写意,超越自然,更多的表达的是文人的心性。具象是一种有限,抽象是一种无限。抽象更有想象空间,因此抽象是一种更高级别的审美。
以前有石友问我,说象形石低级,山形石高级,那像个山不也是象形吗?又高级在哪里?
山水是自然的缩影,可以代表自然。中国古人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没人讲道法龙虎豹,再说龙虎豹包括人类也是自然的一员。所以石头像山水自然要比像个阿狗阿猫老虎豹子高级。我们看国画也是这样,山水画是主流,人物肖像、花鸟工笔不是主流,因为山水更能寄托文人的性灵。
又有石友问我,江南四大名石,都叫这个峰、那个峰,自然界哪里有长成那样的山峰?
这个问得好。不是说人生有三重境界吗?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最后一个境界不去说了。那是得道了。哪有得道的高人恋物玩石头的?那第二境界看山不是山,肯定要比看山是山境界高。因为第二境界的山已超越了自然的山,有人的思考在里面。
为什么那些明明不像峰的石头偏命名为峰?为什么抽象的山比具象的山好看?道理也就在于此。这是第二阶段的审美。
江南四大名石,为何三枚命名都带“云”,云跟石有什么关系?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有人答石为云根,我反问,既然云是从石头下生出来的,那为何云不以石命名?哪有儿子不跟老子姓的?
其实要搞清楚古人石头为何要以云命名,先要搞清楚“云”究竟是什么意思。
最权威的解释, 《说文解字》:“云,山川气也。”答案出来了。
风云流变,云是最变动不居的。千变万化,神鬼难测。相对于有形的万物,云看得见,摸不着,因为每时每刻都在变化。因此可以说云是无形的,云是空灵的,云是抽象的。
万物生于有,而有生于无。还有什么能比无形的、空灵的、抽象的,更能打动文人的心?云是山川的灵气,是山川的精气神。所以《十竹·石谱》里的石头不像山川,像一朵云。比《素园》里像山川的石头更高级更耐看。就是因为一个画出了山的形,一个画出了山的魂。古人不但画石头希望画出石头的灵魂,就是为石头命名,也希望把石头的这种灵气体现在名字里。这才是古人命石多以云为名,诵石多以云来喻的根本原因。
行到山尽头,坐卧看云起。赏山的背后是赏云。文人赏石是从具象走向抽象,到晚明已经完成了这种转变。妙就妙在那个似与不似之间。了然这个道理,就会发现那些看山不是山的石头的妩媚大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