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打孩子”的那点想法

2015-07-08 17:08董晓烨
黑龙江教育·小学 2015年6期
关键词:惩戒玩具孩子

董晓烨

我小时候是个顽皮的淘丫头,因为闯祸,挨了不少打。长大成人后,被长辈们称赞是好姑娘,没有不良习惯,懂礼貌,守规矩,努力工作,勤奋学习。这些,当然要归功于我的家教。但,是不是我的被打呢?

当了老师后,职业让我们接触到更多的学龄儿童,看到种种更加顽劣的孩子。父母的溺爱使得孩子越来越自我,越来越霸道。和父母顶嘴,因为自己犯了错不能面对而动手打父母的现象多次出现,让老师们深深地为“家教的缺失”感到无力,我们的循循善诱,往往并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反之,我们还要动脑筋去想怎样化解父母对孩子错误的庇护,甚至有些孩子的父母是听不得一点孩子的问题的。我们经常会觉得这些孩子“欠收拾”。

应该怎样“收拾”呢?惩罚?责打?其实里面的尺度,教师是无法掌控的,也无法给予家长好的建议。

再后来,自己有了孩子,陪伴他长大的过程中,打还是不打,变成了家庭教育中最纠结的一个难题,甚至升级为导致家庭成员关系紧张的导火索。儿子是个有点执拗的小孩,淘气,好动,喜欢探索也喜欢挑战,当然也喜欢破坏。面对孩子的种种问题,我的主张是父母树立行为榜样,让孩子不自觉地去模仿。当出现问题的时候,也要尽量好言相劝,善意引导,采取一种慢慢“磨”的态度。比如孩子玩完玩具乱丢的问题,我很同意幼儿园老师告诉我们的,每一次都要提醒告诉他,我们的语气坚定,态度坚持,但决不呵斥指责,更不能动手责打。用专业的观点,我们在培养孩子的“秩序感”,而这种秩序感必须是建立在儿童自主的意识上。孩子的父亲并不认同我们的观点,他看到的是孩子目前还没有自觉整理玩具的习惯,并且在他告诉孩子之后,孩子会叛逆地说“不”,还有叛逆的表情,甚至会有叛逆的行为,比如把环境搞得更糟。于是局面会越来越糟糕,升级到他不得不动手打孩子,孩子痛哭一场后,再道歉,再去收拾玩具。我看在眼里,疼在心里,这一过程多么痛苦,这种痛苦不是我有多么宠爱孩子,而是我认为经历了这一过程,孩子的自我认知能力不会提高,反而会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上留下阴影,造成创伤。

写到此处,眼前不禁出现了儿子因为惧怕出现的胆怯的表情。那段时间,我、孩子的爸爸还有奶奶对他的要求都很严格,如果他犯了错,我们就会小小地惩戒他,这小小的惩戒很大成分就是打。有一次,孩子的爸爸要对他说什么,一走过去,孩子就下意识地向后退,双手不知所措地想要保护自己,一脸紧张的神情!我们都意识到我们的教育行为出现了很严重的问题!

我们从来不认为孩子是不能打的,也许是因为自己的童年都经历过这种传统教育,觉得适当的惩戒是可以让孩子明确什么是不应该做的。但是,实际情况却与我们想的大相径庭。在责打中锻炼出来的孩子,开始出现了很多我们始料不及的表现。

首先,是叛逆!你厉害,他比你还厉害!我们在以实际行动告诉孩子怎样是用武力解决问题,我们想让他明辨是非,却先教会了他易怒,用我们惩戒他的方法去尝试着侵害别人。环境育人的道理,我们都懂,想让孩子温文尔雅,谦和有礼,父母要做好榜样,要有良好的家庭氛围。必须承认,在孩子出现问题后,我们再惩罚,我们的教育已经滞后了!想要选择立竿见影的方法去弥补,往往适得其反。

其次,是妥协!更深层次的可能是我们教会了孩子虚伪,在强势之下,如何违心地认错,压抑自己的真实想法。孩子在顶嘴、反抗无效之后,他会发现他斗不过大人,大人又不给他讲理的机会,再坚持只能让皮肉受苦,于是,孩子小小的心也逐渐地懂得了,如何看眼前形势,先低头学乖,这样大人就会停下手来,平息怒气。那么,时间一久,孩子便模糊了认知的标准,学会了看人眼色,学会了说假话。这一切,是我们亲手打造的。

还有,是麻木!高强度,高频次的责打,渐渐地会让孩子变得麻木,一般的教育更不起作用,到最后,连打也失去了原来的效果。因为孩子适应了,反正也得挨打,打就打吧。如此成长起来的孩子,内心该有多么冷漠和乖戾。

说了半天,都是打的不好,那是不是孩子就根本不能碰了呢?我认为还不是!教育需要智慧,教育也是门科学,要懂得孩子的心理,要惩戒,要分清楚问题的性质,要把话说清楚了,要理智地体罚孩子,罚过之后,还要和孩子谈清楚,让孩子的心里不能有疙瘩。而不论怎样把握和操作,都要记得,他是孩子,他在成长,我们教育的方法有千万个,而打实在是最无奈最不高明的一种,但愿我们都慎用,少用,最好不用!

endprint

猜你喜欢
惩戒玩具孩子
忘却歌
教育惩戒艺术仍值得继续探索
也谈“教育惩戒权”
教育有时需要一定的惩戒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