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嫣琳++秦彪
摘要:牙周病是人类口腔中的两大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在我国牙周疾病的患病率明显高于龋病,而且随着年龄增长患病率和严重程度均逐渐增高,以致牙周病成为我国成年人拔牙的首位原因,所以进行全面的健康宣教,可以预防和改善牙周炎的发展,使人们保留的牙齿更多,生活质量也会更高。
关键词:口腔;牙周病;健康宣教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健康的宣教尤为重要。牙周病是人类口腔中的两大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在我国牙周疾病的患病率明显高于龋病,而且随着年龄增长患病率和严重程度均逐渐增高,以致牙周病成为我国成年人拔牙的首位原因,所以进行全面的健康宣教,可以预防和改善牙周炎的发展,使人们保留的牙齿更多,生活质量也会更高,为了提高人们对牙周病的认知,现将牙周病的健康宣教知识总结如下。
1 牙周病危险因素评估
目前,牙周病学研究的共同特点是寻找危险因素与牙周病的患病率和严重程度之间的相关性时运用多量变方法,比较明确的危险因素有:①口腔卫生情况;②性别;③年龄;④种族;⑤社会经济状况;⑥吸烟;⑦某些全身疾病如糖尿病 ;⑧某些微生物如福赛拟杆菌;⑨过去有牙周炎历史且不定期接受治疗者;⑩某些基因背景
2 健康宣教
2.1戒烟 吸烟者较非吸烟者牙周炎的患病率高、病情重、失牙率均高。吸烟影响局部的血液循环(小血管收缩)影响体液免疫、细胞免疫和炎症过程,尤其是削弱口腔中性粒细胞的趋化和吞噬功能。因此,戒烟应是牙周病预防和治疗的一个重要方向。
2.2正确的刷牙方法 牙菌斑易在口腔卫生不良时积聚,应指导患者使用正确的刷牙方法:①牙刷的选择:选用的原则是牙刷的头部宜小,要在口腔内便于转动且能清洁各个部位的牙面;牙刷的柄应有足够的长度以利于握持,有的呈一定角度使用时较为方便;②刷牙方法:刷牙时应垂直方向上下轻轻地刷;全口牙齿应按一定顺序刷,勿遗漏并保证刷到每个牙面,每次移动牙刷时应有适当的重叠以免遗漏牙面,尤其是牙列的舌、腭面也应刷到;刷牙应保持3min/次、早晚各1次;③刷牙的注意事项:刷牙时用力不宜过大,否则日积月累易造成牙齿牙颈部牙釉质的缺损;尤其强调晚上刷完牙以后不应再进食了,以免食物碎屑在牙面上形成的软垢不能及时清除,长时间的停留后在牙面上形成牙菌斑,菌斑堆积过多就易加重牙周炎的症状;在冬季刷牙尤其应注意应使用温水刷牙,以免冷水对牙髓产生刺激作用。
2.3心理指导 精神紧张是机体对感受到的精神或不幸事件的心理和生理反应。精神压力增加了激素及免疫介质的释放,从而影响宿主防御系统的功能。精神压力不仅降低了机体抵抗力,而且可以改变个体的生活方式,如可能忽略口腔卫生,致使菌斑堆积过多而加重牙周炎;另外,有精神压力者可能吸烟量增加,饮酒过度同样也可以加重牙周病。因此,应指导患者尽量保持平静心境、避免情绪激动急过度紧张、焦虑;遇事要沉着冷静,当有较大的精神压力时应该设法释放,如听音乐、旅游、向朋友及亲人倾吐,交谈等[1]。
2.4漱口水的应用指导 牙周正常菌群之间以及宿主牙周组织的相互作用成为牙周生态系。牙周菌群不是稳定不变的。各种微生物群体的优势在消长和波动,它们的种类和数量取决于物理、化学和生物因子的影响可随卫生习惯、饮食、年龄、口腔局部或全身情况等变动,当正常菌群失去相互制约或微生物和宿主失去平衡时便变得有害。因此,患者如长期依赖使用漱口水,不仅不能减轻牙周炎的症状,反而会因为口腔的菌群失调,使口腔牙周病的症状无改善。因此建议一般每餐后可用清水或温开水漱口,在感觉牙龈或牙周组织有不适时可选用一些漱口水漱口,以1~2次/d为宜。
3 用药指导
药物治疗是基础治疗和手术治疗的一种辅助手段,为了避免药物滥用,以遵循以下原则:①用药前应清除菌斑、牙石,进行抗菌药物治疗前或同时必须尽量地清除菌斑、。牙石,"搅乱"生物膜的结构,以利于药物作用于残余的细菌,达到辅助治疗的目的。药物治疗应主要用于那些常规牙周治疗反应不佳的患者,必要时可以选择联合用药;②在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前,应尽量作细菌学检查及药效试验,以便有针对性地选择窄谱的抗菌药物,减少对口腔微生态环境的干扰,并在用药后继续进行细菌学检查以观察细菌的变化,指导临床用药;③尽量采用局部给药途径:对抗菌类药物尽量采用局部给药方式,以避免和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和毒副作用。对于那些用于全身严重感染的强效抗菌药物尽量不用于治疗牙周炎,以保护这些药物的有效性[2]。
4 牙周炎的预防
牙周炎是多因素疾病,它的预防需要考虑菌斑、咬合创伤、宿主反应、环境因素、遗传基因等综合因素,但消除菌斑、牙石以及其他局部刺激因素,消除牙龈的炎症,仍然是最根本且行之有效的手段,对于已患有牙周炎者,更应强调早诊断、早治疗和恰当彻底的综合治疗,以阻止病损的加重和发展。因此牙周炎患者应强调治疗后的定期复查,对其进行诊断性监测,以防止牙周再感染和牙周炎的复发。
5 小结
对牙周病患者进行健康宣教,不仅可以很好地控制牙周病的病情发展,降低患者的失牙率,提高人们对牙周病的认知,同时也能有效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曹采方.牙周病[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72.
[2]Krisantha Weerasuriya,John Stelling,Thomas F O'Brien.The control of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J].WHO briefing,2010,88:877-953.
编辑/成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