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盈
摘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将语文教学的目标指向语言文字的运用,突出强调:不管是语文教学的目标还是语文教学的内容,都必须聚焦这一核心内容,语文教学的过程和方法必须服务于这一核心内容。“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就凸显了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回归了语文教学的本质。笔者认为,聚焦“语用”,关键在于课堂上要扎扎实实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提高语文课堂的效率,为每一位孩子开启学习语文的大门。
关键词:语用;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1-071-1
一、语用方法,在理解关键词语中指导
学习语文,本身就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在苏教版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中,每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范文,都是学生学习语文的范本。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应该涵盖理解和表达,我们应该重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面对一篇篇如此优秀的文章,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既要关注文本语言的外显形式,更要与文本的核心价值进行有效链接,对文本中的语用教学资源要进行有效的选择。同时,教师在仔细研读教材时,就应该保持敏锐的眼光,挖掘出能够锤炼语言文字运用方法的词语,指导学生适当地理解文中词语,感悟作者用得精当,用得巧妙,并也能掌握使用方法,提高语文素养。
学,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用,这是学习语言的基本功能。词语教学的最高境界是“表现”。学生学习词语,不能只停留在理解的层面,更重要的目标是指向“言语表现”。缺乏表现力度的词语是没有生命力的符号。因此,教学词语要结合课文内容,创设语用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写话说话。在说和写的训练中,让学生掌握词语的运用技巧。如:在教学《春光染绿我们双脚》一文时,很多词与我们平常的用法不同,彰显出诗歌语言独有的艺术性。教学中,我先扣住“染”字引导学生想象品味,感受“染”字形成绿色浓郁的表达效果。接着,以此字为教学抓手,辐射全篇,引导学生自主寻找类似用法的特色语言,并运用相应方法,实现对其他语言的体悟。这样就能培养学生紧扣关键字词感知文本意境的能力。
二、语用方法,在体验文本情感处内化
语文文本以语言为物质手段,它不像音乐、绘画、雕塑那样直接诉诸作用于人的感觉,在性质上有所不同。语文是一门语言艺术。它的语言艺术魅力是其他艺术所不能取代的,尤其在人格的美育方面也是其他门类艺术所无法企及的,作家通过深入生活体验艰辛、困厄、忧难以及欣慰、欢乐、超脱与向往等,在激情灵感的引导下进行创作,他们的文学艺术作品始终包含着他们自己的情感和广大人民大众的情感,这些情感就是现实生活的回光返照,在大众读者中产生共鸣。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不能让学生的学习仅仅停留在理解文本内容的层面上,而应依托课堂,充分挖掘文本的情感资源,创设语用的契机。
《第一次抱母亲》一文是一篇情感型课文,每次阅读都让人感动。由于四年级的孩子年龄和生活经验的局限,学生不可能有真切的体会。当教完课文,让学生说说文中的母亲是怎样的形象时,学生常常就用一个“伟大”形容。在具体教学本课中,引领着孩子进行情感体验,并随机呈现了一些与体验母亲形象相配的词语:不辞辛劳、不畏艰辛、含辛茹苦、任劳任怨。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词汇有了积累,又加深了对母亲的爱戴之情。这样的环节巧妙地将词语的复习和积累不着痕迹地渗透其中,又为下文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三、语用方法,在点拨复述课文中彰显
《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5~6年级)中明确提出:“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教师面对这样的表述,对“复述”一词的理解与教学中的认同会出现一定的偏差,在一定意义上削弱了“复述”的语文含义。所以,我们要保持高度的敏感性,充分认识“复述”对学生母语素养建构的重要意义,努力将“复述”建构成学生有效学习母语的重要方式。
一直以来,都在强调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叶澜教授也提出“把课堂交还给学生,让课堂彰显生命的活力”。语文课程的语用实践平台形式多样,聆听说话、阅读写作、写字背诵等都是语文实践的应有范畴。而这些实践活动的开展不能机械枯燥地进行,否则就会陷入纯机械主义的泥潭中,导致学生厌烦。因此,必须依托具体可感的真实情境,让学生在大道无痕中自然运用。只有这样,才能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语文实践能力和语用水平。《普罗米修斯盗火》一文,引导学生复述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让学生抓住省略号自由想象:“没有火还会给人类带来哪些困苦?”在复述到本文第四自然段时,可以引导学生想象人们得到火种之后的欣喜若狂的情景。
四、语用方法,在引导补白写作中渗透
听说读写是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核心内涵。这种能力不仅表现在其某一方面的能力,更注重于众多能力的综合运用。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不能让学生的学习仅仅地停留在理解文本内容的层面上,而应该依托课堂,充分挖掘文本的情感资源,从而创设语用的契机。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解读文本时,抓住教材的空白点或生发点,让学生依据课文内容,结合生活体验,展开想象,合理地补白,这样使教学内容更加充实、完整。语文学习的最终目标就是学会运用语文。朱作仁教授把学习语文的规律概括为两句话:大量读写,读写结合。一般来说,阅读教学的拓展升华环节往往隐藏着促进学生倾听表达的最佳时机。对此,在中高年级,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找准时机,让学生“一触即发”。以写促思,才是真正的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