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志青
浅析北方池塘鱼苗培育技术与应用
陈志青
鱼苗培育是指从鱼苗下塘后养至夏花鱼种的生产过程。因为鱼苗(又称水花、鱼花等)专指刚孵化出来至卵黄囊消失、腰点明显的仔鱼,其身体纤弱,摄食能力差,所以在进行鱼苗培育时应该认真细致,并采取以下3个步骤对鱼苗进行培育:(1)经10—15天饲养,将鱼苗养成长为1.5—2.0厘米的稚鱼,称为乌仔;(2)再经过10—15天饲养,将乌仔养成长3.0—5.0厘米的夏花;(3)再经过一段时间的饲养,将夏花养成10—20厘米的鱼种。
鱼苗经过以上3个步骤的饲养,成为鱼种,可以分发到其他池塘进行饲养,鱼苗培育阶段结束。
1、池塘预处理
池塘预处理是鱼苗培育前期工作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其主要作用是从池塘水源的选择、水深的控制以及生态环境3个方面为鱼苗的成功培育创造1个舒适的池塘环境。
(1)池塘水源的选择。俗话说“鱼儿离不开水”,如何选择生命的源泉——水是培育出好鱼苗的关键因素,根据实际鱼苗育种经验和相关理论知识,笔者总结了两点有关在池塘水源的选择方面需要注意的问题。首先,保证池塘用水无污染,尤其是水中不能混有危及鱼苗生命的剩余农药、重金属和放射性废弃物;其次,保证水源排蓄有道,即清除排水道的杂草和垃圾,使其在夏秋季雨水充足时,方便池塘排涝,巩固池塘堤坝根基,使其在冬春季雨水不足时,方便池塘蓄水。
(2)池塘的水深控制。池塘的水深对鱼苗的培育至关重要,水太深,资源浪费严重,成本太高;水太浅,鱼苗活动空间小,不利于鱼苗的培育,因此,依据经验,水深控制在1.5米为宜,要及时清除池塘内的杂草和淤泥,防止微生物的滋养以及有效水深变浅。
(3)池塘生态环境的控制。池塘是1个小的生态系统,池底淤泥以及周围环境造就了复杂的生物群落,而其中存在着危害鱼苗生命的生物群落,需要对池塘的生态环境进行控制,采用生石灰或漂白粉对池塘进行带水消毒,除去有害生物群落。但是需要对生石灰和漂白粉的用量进行控制,一方面防止用量过多对生态环境造成危害,另一方面防止用量过少,有害生物群落清除不净。依据经验,生石灰或漂白粉的用量一般控制在每亩每米水深60—70千克和5—7千克,且在晴天14:00—15∶00进行,有害生物群落清除效果更好。
表1 几种鱼苗的适宜温度和水的pH值对照表
2、基础饵料的培育
鱼苗培育的前期工作中另一个重要的工作就是基础饵料的培育。培育好的基础饵料可以提高鱼苗成活率、降低养殖成本,提高鱼苗培育效果。依据经验,在鱼苗入养前的15—20天,开始采用无机肥料和有机肥料进行鱼苗基础饵料的培育。在肥料用量(以10—20厘米水深的肥料用量为例)方面需要注意以下几点关键要素:
(1)无机肥用量。基础饵料培育所采用的无机肥为尿素,其用量为1.5公斤/亩,过磷酸钙0.5万克/亩,且前期每隔3—5天施肥1次,后期每隔7—10天追肥1次。
(2)有机肥用量。基础饵料培育所采用的有机肥为干鸡粪,其用量为15—20千克/亩,使水色保持黄绿色或浅褐色,池水透明度达30—40厘米即可。
(3)其他肥料用量。基础饵料的培育所采用的肥料除了有机肥和无机肥以外,还可以采用各种天然生无毒的青草、水草、树叶和嫩枝芽以及底栖生物,其用量为200—300千克/亩。
3、鱼苗放养密度、水温和pH值的选择
(1)鱼苗的放养密度。前文已经提到培育的基础饵料是有限的,而不是无限的,必须选择合理的鱼苗放养密度,充分利用池塘的生态空间,保持池塘小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保证鱼苗有充足的食量来源,提高鱼苗的成活率,培育出优质的鱼苗。密度太大会使鱼苗的生活空间和食物供应不足;密度太小会使成本产出比较高,不经济。依据经验,家鱼苗每亩10万尾左右,鲢、鳙鱼还可适当多一些,草鱼可适当少些,肥水塘可适当密些,新塘、瘦水塘应适当稀些。
(2)水温、pH值。由于鱼是变温动物,即它的体温随水温的变化而变化,所以鱼苗对水温较为敏感,水温太高或太低都会降低鱼苗的存活率。不同种类的鱼苗具有不同的最佳适宜温度,表1是根据相关研究成果总结出的几种鱼苗的适宜温度和水的pH值对照表。从表中可以看出,池塘水温控制在20—28℃,水的pH值控制在6.5—8.5是提高鱼苗成活率的最佳选择。
1、鱼苗下塘及饲料投喂
为了培育优质的鱼苗,需要对鱼苗进行精养细喂,提高鱼苗的成活率。依据池塘的条件和鱼种的生活饮食习惯,鱼苗生长到不同的阶段,对饵料有不同的需求量。而按需喂养是节约鱼苗育种成本、提高鱼苗存活率的关键技术之一,其具体实施过程表现在鱼苗育种的各个阶段。
(1)轮虫阶段
轮虫阶段为鱼苗下塘后1—5天,鱼苗可从7—9毫米生长至10—11毫米。此阶段鱼苗主要以轮虫为食。为了有效保证鱼苗在轮虫阶段有充足的食物来源,选择豆浆作为鱼苗和轮虫的直接食物,就需要开始在鱼苗下塘的第一天,将15—25千克/亩的黄豆浆(约需1千克干黄豆,浸泡10—12小时)均匀泼喂豆浆,且保证每天泼喂2—3次,以便保证池塘内有足够的轮虫数量。
(2)水蚤阶段
水蚤阶段为鱼苗下塘后第6—10天,鱼苗全长从10—11毫米至16—18毫米。此阶段鱼苗主要以水蚤等枝角类为食。为了保证鱼苗在水蚤阶段有充足的大型浮游生物食物,需要继续以每天30—40千克/亩的量泼喂豆浆,且保证每天2次(上午8:00—9:00,下午1:00—2:00)。另外,还需要在晴天上午将100—150千克/亩腐熟粪肥泼洒在池塘内。
(3)精料阶段
精料阶段为鱼苗下塘后11—15天,鱼苗全长从16—18毫米至26—28毫米,体积已经明显变大。此阶段的鱼苗已经改变原来的食性,开始在浅滩处自主觅食,需要补充大量的食物,避免出现“跑马病”现象,以保证鱼苗的顺利成长,将以每天每亩合干豆饼1.5—2.0千克的量泼喂在池塘离水面20—30厘米的浅滩处。
(4)锻炼阶段
锻炼阶段为鱼苗下塘16—20天,鱼苗全长从26—28毫米至31—34毫米,已接近夏花规格。为了培养出优质的鱼苗,为分塘做准备,需以2.5—3.0千克/亩干豆饼磨成的豆饼糊的量泼喂在池塘内。
2、炼网
经过上述四个阶段的喂养,鱼苗的体积和质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育苗池的水质、营养条件和活动空间已不能满足鱼种的生长要求,必须进行分塘稀养或出售。为了保证鱼苗在长距离的运输和分售过程中顺利成活,需要对鱼苗进行拉网锻炼。
(1)拉网锻炼的目的和作用
拉网锻炼是鱼苗育种的关键技术之一,其目的和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夏花经过拉网锻炼后,可降低鱼体组织中的水分含量,提高鱼苗体质。二是通过拉网锻炼,提高鱼苗对缺氧能力的适应性。三是拉网锻炼可以促使鱼体分泌大量粘液和排出肠道内的粪便,减少运输途中鱼体粘液和粪便的排出量,保持较好的运输水质,提高运输成活率。四是拉网锻炼可以除去敌害生物。
(2)拉网锻炼的方法
拉网锻炼要在晴天上午进行,做到细致、轻快、不伤鱼体。第一次拉网操作须特别小心,拉网赶鱼速度宜慢不宜快,只需将夏花鱼种围集在网中,检查鱼的体质后,随即放回池内。在收扰网片时,需防止鱼种贴网。隔1天进行第二次拉网,将待鱼围入网中密集后赶入网箱中,随后在池中慢慢推动网箱,清除箱内污物。清除工作结束后放入鱼筛,筛边紧贴谷池网片,筛口朝向鱼种,并在鱼筛外轻轻划水,使鱼种穿筛而过,将蝌蚪、野杂鱼等筛出。
经这样操作后,可保持谷池内水质清新,箱内外水流通畅,溶氧较高。对于自养自用的鱼种,第二次拉网后就可以进行分塘放养了,而对于需要运往别处喂养的鱼种,在第二次拉网后要将鱼种放入水质清新的池塘网箱中进行一夜的“吊养”,以便提高鱼种长途运输的适应能力,保证鱼种有较高的运输存活率。
(作者单位:任丘市畜牧水产局渔政管理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