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娟 刘 杨
殡葬生态文明价值观的具象化研究
刘 娟 刘 杨
在人类面临生态危机而产生反思的大环境下,生态文明意识已逐步深入人心,生态文明是全球人类的共同需求。对应到殡葬行业来讲,构建殡葬生态文明价值观并使之具象化,是相当长时间内适应中国发展要求的应然选择。
具象化是指作家、编剧、导演、美术师、影像师、音响师等艺术家,在生活中多次接触、多次感悟、既丰富多彩又高度凝缩了的艺术形象。具象化是通过现代科学技术,综合了生活中无数单一表象以后,又经过抉择取舍而形成的认识观念。比如:美术、摄影、戏剧、话剧、电影、电视剧、视频等艺术形式,都是艺术家具象化认识观念的表达方式。具象比表象更加成熟,具象有二维以上的成熟度。因此具象化思维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结果。具象化的殡葬生态文明价值观也是在这样一个思维模式中不断提升而发展的。所谓“观”,它不同于一般的具体政策陈述,而是在更高层次上提炼凝结的方法论和基本价值定位,如同“行于峰岭,先看森林,再看树木”,具有全局性、战略性、稳定性、持久性和指导性。
“殡葬生态”是一个有组织、能调节的共生系统,它包括自然地貌、社会功能和文化艺术三个层面。第一层面是自然殡葬生态的概念,是指自然界动植物与其殡葬环境的关系;第二层面是指复合殡葬生态的概念,是指世人、殡葬、自然、社会等复合系统;第三层面是哲学殡葬生态的概念,是指殡葬事物与周围环境、人文理念的关系或事物之间的关联。其中第一层面是基础与切入点,第二层面是要领与着力点,第三层面是灵魂与关键点。从以上层面分析:殡葬生态文明就是处理好、协调好慰籍世人(哲学殡葬生态)、安置遗体(复合殡葬生态)和改造自然(自然殡葬生态)这三者的关系,也正是处理好殡、葬、祭与自然生态的关系。
传统意义上的殡葬行业总让人有阴冷、恐惧、害怕的联想,通过具象化的殡葬生态文明价值观建立,能够艺术地展现殡葬行业温馨、 庄重、敬仰之情愫。所以,广义的理解具象化的殡葬生态文明价值观就是:由殡葬自然环境、社会功能及文化艺术子系统为构架,运用生态学原理和方法指导殡葬领域的规划、设计与建设;在殡葬生态标准化的基础上,以现代殡葬科技为支撑,以倡导人性化殡仪服务为主题,以发扬传承优秀文化为导向;彰显殡葬生态文明的艺术魅力,从而实现人类、殡葬、自然、社会和谐共存、相互促进的殡葬生态复合系统的认识观念。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变迁,殡葬生态文明价值观已逐步受到政府与社会的高度关注。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殡葬经济价值观大于殡葬生态价值观。据《中国民政统计年鉴2014》显示,目前我国共有殡葬服务机构4353个;民政部门管理的殡仪馆1784个,比上年增加2个;殡葬管理机构1063个,比上年增加85个;火化炉5743台,比上年度增加204台。(见图)从数据分析,2006年至2013年火化遗体数和火化率基本处在上升的水平——这首先是意味着殡葬机构扩大现实需求的存在;其次是殡葬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所在;最后是殡葬生态规划、设计与建设的难度和压力将越发沉重。如殡葬土地紧缺、火化机能源消耗、大气水源污染等情况,导致追求殡葬经济最大利益而损害殡葬生态长远利益的价值观有所增强,继而形成了殡葬经济价值观大于殡葬生态价值观的思维模式。
2006—2013年我国火化遗体数和火化率
(二)殡葬生态优秀传统价值观出现松动。中国生态传统思想中,其一,是“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其二,是崇尚自然的价值意识。其三,是敬畏生命的实践取向。然而现今社会仍然存在大操大办、豪华墓、坟头占用耕地、四处烧纸钱、放鞭炮等污染环境、不尊重自然、妨碍殡葬生态发展的各类现象。这些违背殡葬生态文明思想观念的做法,最终导致殡葬生态优秀传统价值观出现松动。
(三)具象化殡葬生态价值研究的缺失。中国生态美学艺术在1992年前后提出,已有20年发展历程。生态美学艺术已在我国应运而生,并正在成为学术热点,同时政府也提出“美丽中国”的概念。然而我们对殡葬生态美学艺术价值研究却非常缺失。一方面,殡葬生态美学艺术价值的自然美学研究不够。殡葬行业对生态美学价值的自然美学研究和实践成果几乎就没有,殡葬行业只能借助其他行业的科研成果。然而殡葬生态美学艺术价值的自然美研究与殡葬文化息息相关,事实告诉我们,殡葬生态美学价值的自然美就是以殡葬实践为基础探索殡葬生态危机现象,整合殡葬生态中心论与人类中心论两大认识观念。殡葬生态美学价值的自然美是殡葬生态存在论的诗意栖居的家园之美,这里的 “家园”是指与社会相联系的大环境,也就是人类、殡葬和自然的关系,这种诗意栖居的家园之美有着十分丰富的“生存”内涵,也就是“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调研和查资料获悉,在某些发达国家和我国北京某地的别墅和墓园的规划、设计与建设中,别墅和墓园相邀紧邻,功能互补,墓园既是后人怀念故人的祭奠场所,也是人们健康休闲娱乐的生活空间,能将自然美与创作美有机结合。因此加大殡葬生态美学艺术价值的自然美学研究很有必要。另一方面,殡葬生态美学价值的意境美不足。殡葬生态美学价值的意境美包括认知、理性、意志、情感、审美多个层面,是知、情、意的统一。目前,殡葬生态危机实际上也反映出社会内部所存在利益矛盾。从宏观层面上看,如在利用殡葬自然资源和分担殡葬生态负担问题上所存在的阶层不公平、城乡不公平、区域不公平等。从自我身心层面上看,工业文明时代空前放大和张扬了物质因素的力量和作用,人自身的失衡导致殡葬生态自然的严重危机。人类在殡葬生态美学价值的意境审美中,出现了知、情、意无法统一认知,精神世界的萎缩堆积起畸形化的人格意识。因此殡葬生态美学艺术价值的意境美学研究需要加强。
综上,具象化殡葬生态文明价值观研究就是殡葬生态规划、设计和建设的艺术展现,也是目前殡葬行业急需开创的重要领域。因此,应该成立殡葬生态规划设计部门,这样可以使我国殡葬生态价值的具象化研究更加深入。
(一)殡葬经济价值观与殡葬生态文明价值观的联系。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提出了“评价自然资源的价值”问题。更多的生态学家则从生态伦理学的角度来探讨生态的价值。中国学者余谋昌在1987年发表了《生态学中的价值概念》一文,明确地把“价值”和“功利”的概念引入生态学研究和实践中,其主要的着眼点还是在对自然资源的经济价值进行经济评价。殡葬生态经济同样需要进行有效评估和论证,从而确立殡葬生态价值观的地位,以发展和建设殡葬生态领域。在传统的经济学观念和发展模式中,没有考虑生态价值的问题。人们唯一关心的是经济增长的指标,而不去注重资源和环境的代价,不重视生态经济增长的生态成本。生态学家首先从经济价值的角度提出生态价值问题,应该说是抓住了要害。“生态代价”和“生态成本”的概念问题从经济的角度突出出来,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但是仅仅从经济的角度来看生态价值还是远远不够的。人们已经认识到自然对人而言,除了具有经济价值外,还具有环境价值、科学价值、文化传承价值、哲学价值、道德价值、宗教价值和美学艺术价值等等。笔者认为其实所有这一切价值,都是建立在人类生态价值的基础上。所以说殡葬生态价值是关于殡葬生态系统及其构成因素对于包括人类、殡葬、自然在内的生物生存和发展的正确评估和有效判断。
(二)殡葬生态文明价值观是科学价值观。目前我国殡葬正处在变革期间,它要求我们对面临信息时代,后工业社会,生态环境和文化理念之中的现代生态殡葬特征给予高度关注。殡葬生态环境效益、社会文化效益与技术经济效益的高度一致,充分体现了殡葬生态规划与设计的介入、参与和导向作用。由于工业化基础仍然起主导作用而继续发展,但它需要生态文化提供价值导向,使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沿着协调发展的方向演变。通过查阅资料及到上海、杭州、江西、贵州、武汉等地就殡葬生态环境进行调研获悉,发达地区的生态价值观强于不发达地区。所以我们必须进行新的殡葬生态价值观选择,要在保护自然环境价值的前提下,建立、提升殡葬生态价值观念。殡葬生态文明价值观包含着辩证的自然观和系统的区域观,“殡葬融入自然,自然包容殡葬”,是生态殡葬文明的基本价值观念。由此可见殡葬生态文明价值观是人类面向生存环境而付出实践的科学价值观。
(三)目前殡葬经济价值观与殡葬生态文明价值观应齐趋并重。殡葬经济与殡葬生态环境构成了殡葬生产力发展系统,两者紧密联系、不可分割。有人认为发展殡葬经济就必须牺牲殡葬生态环境,它们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关系。然而事实上,殡葬经济与殡葬生态环境是可以相互协调、相互兼顾、共同发展的关系。比如通过殡葬生态规划、设计和建设,营造出优美的墓园、殡仪馆生态环境,从而吸引更多丧户群体主动入葬率的增高,来增加殡葬经济效益,获得社会的广泛认可,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殡葬经济与殡葬生态环境是一个完整的相互补益的动态系统,在发展殡葬生产力的过程中,只有将这一系统的各要素之间、各部门之间的整体协调和整体优化作为价值取向,才能使殡葬生产力系统处于平衡稳定状态,才能保证殡葬经济活动正常持续地进行,才能达到殡葬经济价值、殡葬生态环境价值和人自身价值三者兼顾共同发展的目的。
(一)价值取向转换。首先,应将殡葬物质生产的“人类中心主义”价值取向转到人类、殡葬、自然协调发展的价值取向上,使人类、殡葬、自然和平共处,协调发展,用人类、殡葬对自然的义务感来偿还人类、殡葬对自然的占有和利用。也就是殡葬经济利益与殡葬生态文明建设齐趋并重,而不是过去唯一殡葬经济指标第一的观念。其次,在现阶段,关键是要克服殡葬经济建设与殡葬生态文明建设相脱节的倾向。通过价值观的变革,树立殡葬生态环境“资本”意识,努力寻求殡葬发展经济与保护殡葬生态环境、殡葬资源开发与殡葬可持续利用相协调的切入点,实现殡葬经济发展与殡葬生态文明的“多赢”局面。再者,目前殡葬经济价值观应该服务于殡葬生态文明价值观,最终会给殡葬行业带来良好的经济利益和广泛认可的社会效益。
(二)自觉调节取代自发调节。以科学、严谨的制度设计和制度安排,通过对殡葬生态评价、评估体系的建立,完善殡葬生态运行机制。殡葬生态环境制度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政府制度建设是根本,要围绕政府价值取向的人本化、政府职能的市场化、政府管理的公共化、政府行为的法治化、政府决策的民主化的目标,创建有利于殡葬生态环境、务实清廉、民主法治、有为开明的政府,充分发挥政府顶层设计和宏观调节作用。
(三)适度消费观取代无节制、过度消费观。在全社会倡导适度消费的殡葬生态价值观,以反对那种追求殡葬高消费、过度消费的神话。在全社会提倡节约之风,并尽可能地使用殡葬行业的可再生资源,以制止对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浪费。比如现代不留坟头、树葬、草坪葬、壁葬和网葬等生态观念的安葬形式,都值得推崇。在全社会树立起尊重殡葬自然生态环境的新型价值观,选择优秀殡葬文化为导向来调整我们的生活方式。
(四)重建人类、殡葬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的关系。在从事殡葬活动中,首先,我们要意识到自己是消费者的身份,必须树立殡葬经济效益和殡葬生态效益相对统一的观念,要以优化生态环境,提高人的生存质量为目的,实现人类、殡葬、自然之间合理的物质交换。其次,我们要考虑到自己是自然借贷者的身份,这就要求我们殡葬工作者为了人类的共同利益,为了子孙后代的幸福,为了生态环境可持续利用而高度负责,齐心协力去保护环境,克服对环境的实用主义态度,谴责不顾子孙后代利益的那种“竭泽而渔”“杀鸡取卵”的行为。
随着人类认识的提高,智慧的开发和决策的优化,人类调节殡葬生态平衡,维护殡葬生态自我更新的能力也将不断提高。殡葬活动是一项改造自然的伟大生态实践,我们通过殡葬生态文明价值观的具象化研究,实施中国殡葬行业生态美学艺术的科学实践,也就是践行“美丽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者单位:民政部101研究所)